中國會展業真正步入發展軌道是在新中國成立後。1950 ~ 1977是中國會展業的初創期,當時會展業的計劃經濟特征明顯,不能稱之為現代會展業;1978 ~ 1999為發展期,會展業走向市場化,基本具備現代會展業特征;2000 ~ 2005年是飛躍期,現代會展業呈現高度專業化;自2005年以來,是現代會展業的突破期。
中國展(1951 ~ 1949九月)
(1) 1851 ~ 1936展覽
主要形式:市場。
特色:展示農副產品和土特產品。
會展業的形成和發展與經濟活動活躍與否密切相關。近代中國,經濟非常落後,尤其是工業非常不發達,主流是農耕經濟和農耕文明。小農經濟最顯著的特點之壹是自給自足,財富少。作為在流通領域承接服務的會展行業,在當時幾乎沒有用武之地。
舊中國的展覽活動主要以集市的形式進行。在固定地點定期舉辦的交易會已基本具備了展覽的性質和形式。壹般認為,展覽起源於歐美的博覽會。這個市場在中國有很長的歷史。在古代,市場是城市、集市、廟會等形式的總稱。市場上交易的主要產品是農副產品和土特產品。
市場名稱有多種形式,如中國北方的“市場”,廣東、福建的“市場”,四川、貴州的“市場”。不管怎麽叫,本質都是壹樣的。參與者主要是農民和小手工業者。它們是生產者對消費者的直接銷售和生產者之間的產品流通。
但舊中國除了參加壹些國際大型展覽外,還嘗試在中國舉辦商業博覽會,揭開了中國展覽史的第壹頁。1851年,首屆世博會在英國倫敦水晶宮舉行。來自中國的商人徐榮存和壹些在中國做生意的外商,將絲綢、茶葉、中藥材等中國傳統出口商品運到世博會,壹舉奪得金銀獎。
此後的每壹屆世博會,中國官方和民間商人都組團參加。65438年至0904年的美國聖路易斯世博會,清政府派出以北子普倫為首的代表團,在聖路易斯修建了中國館和中國村,被外媒稱為“中國政府正式進入世博會舞臺的開始”。
此後,國內對展覽活動的探索和嘗試逐漸增多。1905年,清政府正式頒布國際比賽總則二十條,鼓勵各省商賈“精挑細選”,積極參賽,同時在京設立“史靜勸展中心”;1909年,武昌設立“武漢勸導獎”;1910南京成立“南洋勸導會”;1921,南京設商品展。
1926,上海開“國貨展”;1929,杭州開“西湖博覽會”。據說本屆博覽會約有15萬件展品。10月1935至3月165438,中國首次出國辦展。中國藝術國際展在英國倫敦舉行,展出3000多件展品,觀眾達42萬人。當時中國的瓷器、綢緞、茶葉風行壹時,中餐館食客爆滿,在英國乃至歐洲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這些展覽活動是中國展覽的先驅。
特別值得壹提的是1910年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具有現代展覽理念的商業博覽會,其組織形式、規模和水平可與同期的世界大型博覽會相媲美。除內蒙古、西藏、新疆以外的全國各地提供了1萬余件展品,分為24個部分,420個類別。有來自東南亞國家、英國、日本、美國和德國的展品。
展館總數***32個,博覽會歷時近半年,參觀人數超過30萬。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壹次舉辦的國家級博覽會,起到了“開壹時風氣之先,興壹時風氣之先”的作用。
舊中國前後80多年的展覽期間,包括歷屆中國世博會和國內展覽,基本都是展出中國的傳統手工業產品和土特產,如絲綢、茶葉、綢緞、器皿和漂亮但不實用的手工藝品,沒有展出現代工業產品。
與同期世界強國展出的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發明和工業產品相比,中國在近代工業革命的歷史潮流中已經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這是不爭的事實。同樣,舊中國的會展業也非常落後。
(2)9月1937至1949展會
主要形式:展覽。
特點:“官方”,主要是政治宣傳。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新發展起來的民族工業遭到極大破壞,各行業經濟蕭條。政局動蕩,戰亂不斷,人民流離失所,生活十分艱難。當時整個社會的主基調是反日,分別舉辦了很多展覽。
這些展覽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刺激相關產業的發展,繁榮經濟,也是為了配合當時的政局,展示成果,鼓舞士氣,抵抗日本侵略。所以當時的展覽主要不是體現經濟功能,而是用展覽來增強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和決心。這壹時期展覽的主要特點是“官辦”,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宣傳意義。
抗日戰爭初期,國民黨政府把“抗戰勝利”的希望寄托在外援上,“人民軍隊必須被外國包圍”。國民黨政府低效腐敗。這時,漫畫家們出其不意地舉辦了壹場“漫畫聯展”。許多作品揭露了統治者的罪惡,傳達了人民的心聲,因而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歡迎。
這類展覽先後在重慶、成都、昆明舉辦,壹直延續到抗戰勝利後,其中以《貓國春秋》漫畫展最為突出。同時,大後方的木刻工作者結合延安的作品,舉辦國際展覽。中國人民英勇的戰鬥生活通過木刻藝術傳到了美國、英國和印度,贏得了這些國家廣大人民的同情。
1943、1946分別舉辦“第二屆全國雙十節木刻展”和“抗戰八年木刻展”。
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人民貧困,基本沒有經濟展,只辦了幾個文化展,比如攝影展。1945年9月,北平攝影學會舉辦了慶祝學會成立的電影展映會。張蔭泉、蔣漢成、張卓人、劉光華都參加了展覽,這次圖片展在全國起到了引領作用。
上海攝影學會在1947舉辦了壹次攝影展,共展出300多幅作品,其中包括北平攝影家張蔭泉和香港攝影家吳的作品。1948 165438+10月22日,中國攝影學會舉辦攝影作品展,展出作品382件,觀眾數萬人。1949年2月,昆明攝影家楊春洲在香港舉辦楊春洲教授攝影展,展出作品80余件。據統計,從1937到1949,陜甘寧解放區共舉辦展覽74場。
鄧小平在參觀“成果與生產展(1944)”後評價說:我們太行軍區這幾年的成果都在這個展廳裏宣傳了,真了不起。像華北、華中、華南等抗日民主根據地壹樣,幹出了驚天動地、轟轟烈烈的英雄事業。
當然,這些會展對經濟發展起到了壹定的推動作用,但在流通領域的作用不大,會展活動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還是非常有限的。但這壹時期政府的努力,極大地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振奮了民族精神。
第二屆新中國展覽會(1949 10至今)
會展業反映了壹個國家、壹個地區乃至全球經濟技術發展的歷程和特點。同樣,政治、經濟和技術因素也影響著展覽業的進步。新中國成立以來,從65438年到0950年,會展業經歷了起步、發展、跨越、突破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體現了當時的政治制度和經濟特點,承載了中國政治經濟的變遷。
(1)起步階段:計劃經濟特征明顯(1950 ~ 1977)。
1951 3月,新中國成立不到壹年半,中國首次參加“萊比錫春季博覽會”,這標誌著新中國展覽業發展的開始。1953年,剛剛成立壹年的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受政府委托接收了“德國民主展”,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舉辦的第壹個展覽。從1950到1977的時期將近30年,是中國會展業的初創期。
因為這壹時期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經濟貿易不發達,產品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都靠計劃分配。經貿類展會在國內市場失去了存在和發展的土壤,只有少數展會是貿易性質的,如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
這壹時期的展覽也帶有濃厚的“官營”性質,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代表國家承辦海外展覽。當時的展覽包括在中國接待展覽和參加國際博覽會。在起步階段,中國會展業的經濟功能有所弱化,主要是為政治提供服務,旨在宣傳經濟建設的成就和大好形勢,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誼。
從1951到1985這34年間,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 * *共舉辦了427次境外展覽。
從1953到1978的25年間,中國* *接待了112個外國在華個人展覽。總之,這壹時期的展覽會數量少,組織化、專業化水平很低,國家還沒有把展覽會作為壹個產業來發展,會展業及相關產業的管理意識還沒有形成。嚴格地說,當時的大多數展覽都不具備現代商展的特征。
(2)發展期:快速發展和市場化(1978 ~ 1999)
1978到1999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對外開放的加快,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會展業迎來了第二個階段:發展期。現階段,會展業發展迅速,走向市場化。
1978是壹個特殊的年份。新中國成立後舉辦的第壹個國際博覽會在北京舉行,即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主辦的“十二國農業機械展覽會”。此次展會的成功舉辦,標誌著中國會展業從初創階段的“單壹國家展時期”向發展階段的“國際展時期”過渡。
1985年,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原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下屬展覽部和技術交流部)落成,成為80年代北京十大名樓之壹。同年,第四屆亞太國際博覽會,第壹個成功開幕的展覽會,在10舉行。
這壹階段,北京、上海、大連、珠海等城市的會展業脫穎而出,出現了中國國際紡織機械博覽會、國際機床博覽會、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大連服裝博覽會、珠海航空博覽會等壹批有影響力的知名專業展會。
與此同時,中外合作舉辦展覽會達到了壹個新的水平。繼中國國際展覽公司與法蘭克福展覽公司在北京成功合作舉辦中國衛浴、采暖空調設備展覽會(ISHChina)和中國汽車零部件展覽會(Autome chanikaChina)之後,雙方又與上海市貿促會合作舉辦上海國際消費品博覽會(AmbienteShanghai)。
而且國外的展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標誌性事件就是中國貿促會參加了1986瑞士“巴塞爾樣品博覽會”。
在本屆博覽會上,中國壹改以往展貿分離、以宣傳成果為主的辦展模式。它首次采用了展位展覽模式,以展覽為手段,以貿易交易和銷售為主要目的,因此展覽的貿易性和專業性大大加強,這也標誌著我國展覽業開始與現代國際展覽業接軌。1999期間,中國政府獨立舉辦了20世紀最後壹屆A1專業世界博覽會——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共有69個國家、地區和26個國際組織參展。
在中國會展業的發展過程中,展覽組織者的數量從最初的幾個發展到數百個。據不完全統計,僅1988壹年,我國* * * 90多個展覽單位在50多個國家舉辦經貿展覽,參加國際博覽會400余次,相當於1950至1977初創期出國展覽次數的總和;65438至0998年在中國舉辦的大型經貿展會超過600個,是65438至65438至0977年中國展會總數的3倍。
(三)躍進時期:專業化程度高,外資進入展覽業(2000 ~ 2005年)
在這個階段,展覽的主題是細分和專業化的。從2000年開始,中國的會展業滲透到各個行業,包括機械、電子、汽車、建築、紡織、花卉、食品、家具等,並有自己的國際性專業展會。北京、上海、廣州、大連等城市已經成為國內知名的會展中心城市。
從展會規模來看,北京位居全國第壹;從展會數量來看,上海是全國最多的。2000年北京展覽數量超過100,2006年再次增長,5438+0,展覽面積不斷增加。位於國貿商圈的北京國貿中心,每年接待50個展會。在這個展廳舉辦展覽需要提前壹年預約。
此外,越來越多的國際會議將在中國舉行,這也有力地促進了主辦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展覽水平。國際商會年會、亞太法官會議、環太平洋論壇年會、國際飛行員會議、APEC會議等700多個國際會議在上海舉行,使上海贏得了“國際會議中心”的美譽。
為適應快速發展和細分的會展市場,自2002年以來,許多大型展館進行了改建或擴建,將展館的建設規模、城市的功能定位和會展的輻射範圍聯系起來,融入區域經濟發展和國家經濟發展格局。例如,為滿足珠三角(廣交會)會展市場的需求,廣州新建了國際會展中心;大連星海會展中心二期擴建體現了大連在東北會展經濟帶的龍頭地位。
近年來,中國的展覽面積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到2005年,* *共有展覽場館160多個,展覽面積300多萬平方米,已超過有“世界展覽大國”之稱的德國的展覽面積,擁有壹批具有國際水準的現代化展覽場館。外資紛紛涉足中國會展市場,在新的市場尋求新的機會,低成本擴張。
通過資本運作,德國、英國、美國、新加坡等國際會展巨頭相繼找到中國合作夥伴合作或獨資經營,在發展中國家會展市場發力。2001年,德國三大會展巨頭與上海浦東土地開發(控股)公司共同投資建設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運營後大獲成功。
這種效果有很強的榜樣作用。2022年,法蘭克福(上海)展覽有限公司、慕尼黑(上海)展覽有限公司等外商獨資展覽公司相繼成立。2005年6月5438+10月,看好中國市場的德國法蘭克福展覽公司與廣州光亞展覽貿易公司合作成立“廣州光亞法蘭克福展覽公司”,是中國展覽業最大的中外合作公司之壹。
壹些跨國公司通過購買中國展會或移植海外知名展會來參與競爭,搶占中國展會的市場份額。德國漢諾威展覽公司直接收購了上海壹家著名的地板裝飾展,將國際最大的信息通信技術展覽會CeBIT展直接移植到上海。
5438年6月+065438+2005年10月,繼法蘭克福登陸廣州成功後,德國另壹著名展會美莎展覽集團也躍躍欲試,與廣州魏震展覽公司舉辦的GIMT(廣州國際機床展)合作,引進德國頂級金屬加工展(AMB)。
總的來說,現階段會展業的主辦單位已經從單壹的政府或政府色彩的部門發展到政府、協會/商會、國有和民營展覽公司、合資展覽公司、外資展覽公司,形成了多主體、多渠道、多層次的會展新格局。從2000年到2005年,中國會展業實現了質和量的飛躍。全國平均每年舉辦展覽會達到3000個左右,2004年會展業總收入6543.8+0.08億元。
(D)突破期:新思想和新技術交織在壹起(2005-2020年)
經國務院批準,2005年6月5438+10月,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與國際展覽業協會(UFI)、美國國際展覽管理協會(IAEM)、獨立參展商協會(SISO)共同主辦了首屆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國會展業要向法制化、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方向發展”,為蓬勃發展的會展業指明了方向。
本次論壇也為中國與國際展覽業的交流與合作搭建了橋梁,為雙方的溝通與了解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在國內外展覽業引起了很大反響。在隨後召開的全國境外經貿展覽會上,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闡述了中國展覽業的“四化”意義,進壹步明確了中國展覽業發展的新理念。
“法制化”是指規範會展市場秩序,盡快完善會展業的法律法規;“市場化”是指會展業走向市場,按市場規則辦事;“產業化”是指逐步完善會展業的服務體系,提高其產業拉動功能;“國際化”是指積極融入國際會展市場,提升中國會展業的國際競爭力。
新的會展業理念也要求中國會展業研究新的辦展模式,“兩條腿走路”,真正重視專業觀眾和有實力的買家,打造展會的平臺功能。新技術是會展業發展中必然會接觸和采用的輔助手段。壹些最新的技術或軟件將用於會展項目,提高會展業的管理水平,如場地規劃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射頻識別技術等,將進壹步提高會展業的服務水平。
在此期間,中國開啟了壹系列重大的國際國內活動: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世界園博會、中國-阿拉伯博覽會、中國-東盟博覽會、世界機器人大會、數字博覽會、智力博覽會、產業博覽會等等。
(五)過渡期:會展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2020年至今)
2020年,百年壹遇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沖擊多邊貿易體制,國際總需求大幅下降,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受阻,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經濟下滑。受此影響,全球展覽業進入“黑暗時刻”。據全球展覽業協會(UFI)估計,2020年全球展覽業將比2019年萎縮68%,行業收入損失近2000億歐元。
面對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黨中央、國務院采取了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2020年,我國外貿穩中好於預期,貿易規模和國際市場份額提升,貿易結構持續優化,商業模式持續創新,服務發展新格局有力有效,為推動世界經濟和全球貿易復蘇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境外展會受到疫情嚴重沖擊的背景下,中國會展行業齊心協力,迎接挑戰,克服不利影響,加快會展服務、管理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快培育行業發展新動能,通過國內會展活動安全有序恢復,促進會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為加快構建以國內宏觀周期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周期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提振世界經濟信心,促進世界經濟復蘇做出了積極貢獻。
隨著全國抗擊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釋放出“各種會議展覽都可以辦”等經濟復蘇信號。
2020年4月30日,“湖南車展”在湖南國際展覽中心開幕,這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後首次線下舉辦的實體展會,在中國乃至世界展覽業引起巨大反響。5月底至6月初,全國各地開始推動各項會展活動的恢復。
6月10日,廣州國際防疫物資展覽會開幕,展覽面積36000平方米。設有防疫產品展區、設備展區、綜合服務展區、原輔材料展區等四大展區,參展企業600余家,專業觀眾6000人。8月2日,第23屆成都國際汽車展覽會落幕。為期十天的展會匯聚了120多個國內外知名汽車品牌,參展車輛超過1.5萬輛,展會規模達到1.6萬平方米,規模和影響力大幅提升。
9月初,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拉開了北京會展業復興的序幕,隨後是科博會、車展、家博會等展會。9月15 -19日,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中博會)在滬舉行,展覽規模達24.5萬平方米,參展企業超過2000家,展示了IOT、數聯、智聯三位壹體的制造業產業鏈全貌。
調查發現,截至10,全國主要會展城市基本全面恢復辦展,進度不壹,南方城市發展較快。據廣州日報8月11報道,從7月初至8月11,在廣州琶洲各展館舉辦了36場展覽,展覽面積達88萬平方米,參觀人數超過70萬。
據成都市博覽局初步統計,2020年7-9月,成都* * *,共舉辦展覽77場,展覽面積654.38+0.27萬平方米,接待觀眾388.5萬人次,直接收入20.7億人民幣。從調查經驗來看,到9月份,各大城市舉辦的展會數量基本達到往年正常水平。但受境外疫情影響,國際化參與程度較低,國際化水平與展會規模水平仍有較大差距。
疫情爆發、線下展會暫停後,線上展會迅速發展,壹定程度上緩解了無法舉辦實體展會的窘境。調查顯示,44%的被調查參展商舉辦或參與了網上對接或網上展覽活動。
但線上對接、線上展示還處於初級階段。與實物展覽相比,他們的活動並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壹是平臺技術不成熟,體驗不好;二是國外買家接受度低,邀請難度大;第三,買賣雙方缺乏信心,對網上展會持懷疑態度。買家往往咨詢多,下單少。第四,展商和買家缺乏培訓,僅依靠實體展會的經驗參加網上展會。
隨著AR、VR、5G技術、雲計算技術、AI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虛擬展覽已經成為線下展覽在互聯網上的延伸,在有限的空間內展示無限的內容。
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和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對會展業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參觀虛擬展覽就像走進壹個真實的展覽中心。參觀者可以隨意徜徉在各個專業展館的展廳中,在導遊的帶領下沿著特定路線瀏覽,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組織個性化的智能展館。
虛擬展示系統還可以提供數據打印、提交電子名片、電子郵件、在線咨詢等功能,為供需雙方的溝通提供了多種互動手段。同時,虛擬展會系統還可以基於大數據的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幫助參展商和商家匹配交易,提供交易支持和服務。
線上展覽有很多優勢,可以在短時間內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資源和信息,但線下展覽仍然是不可替代的,線上線下結合是會展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線下展會為參展商提供與客戶面對面交流的平臺,滿足貿易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傳遞和情感體驗;舉辦線下展會的成本更高,體現了參展商的實力、信譽、合作誠意和服務意願。相比線上展會的虛擬化、層層包裝,客戶能感受到安全系數的提升。
會展經濟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應。舉辦大型會展活動會促進酒店、餐飲、旅遊、裝飾、廣告、傳媒等行業的繁榮發展,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因此也受到政策和財政的支持。所以單壹的發展模式並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復合模式才是會展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展覽場館的智能化建設已經成為壹個新的方向。場館智能化主要體現在智能運營、智能管理、智能服務、智能基礎設施、數據挖掘等方面。通過壹流的運營、管理、服務和體驗,配合智慧生態平臺的應用和建設,最終實現世界級智慧展館的目標。
智慧場館不僅涵蓋了場館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管理的全過程,還能全面對接主辦方、展商、觀眾、員工、政府、服務商等諸多相關方。目前各大展會已經逐漸淘汰紙質入場券,開始使用二維碼等電子入場碼。附加服務行業更加完善,智能化成為會展場館未來的發展方向。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將給會展業帶來無限的發展機遇。
數字會展信息平臺建設潛力無限。傳統展會前期籌備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效率不高。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會展相關企業開始搭建自己的數字化平臺,通過網絡信息管理平臺收集、分析和管理會展參與者周圍的信息,更高效地為企業管理和決策提供有效信息,充分發揮會展企業的服務功能。
展會數字平臺的建立將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客戶帶來更多的便利,幫助觀眾了解展會信息,吸引更多的觀眾參與展會。受眾的主動性和選擇性更強,展會信息的推廣效果更好,輻射範圍更廣,帶來了營銷載體和營銷策略的創新。會展企業在搭建大數據平臺的基礎上,將進壹步充分利用數據挖掘、室內定位、機器仿生學習、人工智能等技術,驅動現代會展產業體系的發展。
跨界融合為會展業發展註入新動能。會展業的價值主要通過會展的技術化、專業化和商業化來實現,其價值鏈的整合也應以會展為基礎,以營銷、體驗和創意為重點,加速與相關產業的深度融合。會展業有望與以下相關產業融合,延伸國內產業鏈。
第壹,利用會展業的營銷功能,加速與壹般行業的融合發展。比如通過舉辦專業的產品展會,實現產業融合;通過舉辦地方行業展會,提升城市和行業的知名度。
二是推動會展技術發展,實現與傳播、傳媒、出版等行業的融合發展。比如借助技術融合路徑,實現線上線下展會的協同發展;借助數字技術(如VR技術、3D技術等。),提升客戶體驗,提升顯示技術。
三是發揮會展的體驗路徑優勢,增強與旅遊、休閑等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會展業與這些產業的融合,形成會展旅遊和會展休閑,既能促進這些產業的發展,又能豐富人們的旅遊休閑體驗。
四是探索會展業創意路徑,加快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創意本身需要通過展示得到認可,通過活動交流形成創意碰撞。推動創意文化與會展融合發展,加快發展創意園區、創意展覽、創意俱樂部等會展文化產業,已成為未來會展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方向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