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國社會有穩定的社會結構、等級秩序和統壹的價值體系,大眾傳媒、社會宣傳及學校教育之間保持著高度的壹致性。現在,我國社會正處於轉型之中。從傳播學意義上說,我國傳統社會是冷的社會,現在的大眾社會是熱的社會(根據麥克盧漢的觀點,冷的社會是高度集中、秩序化、強調服從的社會,熱的社會是高度參與、自由化、強調個性與創新的社會),①這種轉型正是從傳統社會向大眾社會、冷的社會向熱的社會轉型。在這種轉型中,大眾傳媒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媒介輿論成為了輿論傳播的主要形式;而且轉型中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大眾傳媒對青少年樹立新的價值觀念、判斷是非好惡的標準、為自己人生準確定位有極大的影響。眾所周知,道德發展始自學習。青少年是成長中的壹代,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認知學習來適應社會道德要求,進而內化為自己的品質,形成完整的人格。其中,大眾傳媒是壹種重要的認知學習途徑。大眾傳媒從報紙、電影、廣播、電視到現今的互聯網絡,已經集看、聽、說、動、玩於壹體,傳播的信息可以被不同文化程度的受眾接受,突破了識字率對受眾規模的影響;它還具有虛擬性、交互性、開放性、自主性、創造性等特點,使得成千上萬的人們尤其是樂於接受新鮮事物,“跟風”心理極強的青少年在短時間內成為大眾傳媒的接受者。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03年1月發布的第1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2年底,我國上網計算機達2083萬臺,www站點已達371600個,互聯網絡用戶已達5910萬,而且呈不斷增長的趨勢。在這些用戶中,青少年是主體,18歲以下的青少年就占37.3%,18~24歲的用戶占37.3%,25~30歲的用戶占17.0%。其中,學生就占了28.0%,教師占6.2%,公務人員占8.0%。現在各種傳媒的普及率都已比較高,而且正呈上升趨勢,正因為如此,大眾傳媒的刺激和動員對正處於轉型社會中的受眾(大眾傳媒的信息接受者或傳播對象),特別是那些思想道德正處於形成過程中的青少年的影響甚為劇烈。
按照人們的壹般觀念,大眾傳媒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識傳播和教育的條件,其結果將帶來整個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助於縮小社會各個階層和群體之間的差距,擴大社會平等。但1970年美國著名傳播學者P·J·蒂奇諾提出了著名的“知溝”理論假設:在大眾傳媒傳播各種信息的過程中,無論對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還是低者都會帶來知識量的增加,但由於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速度大大快於後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可能產生壹種“馬太效應”,即信息接受過程中的“貧”、“富”差距並非無條件的消失,相反在壹定條件下可以觀察到在信息和知識方面“富者更富,貧者更貧”,兩者之間的“知溝”不斷變寬,差距不斷擴大。②許多研究發現,“知溝”現象確實存在。過去由於受受眾規模和媒介傳播信息容量的影響,受眾之間的“知溝”現象存在但並不是十分明顯。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和普及,“知溝”現象在不同地域、不同群體之間越來越明顯,特別是新傳播技術采用帶來的整個社會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觸量的增大,使得“老的知溝”未能填平,而“新的知溝”又不斷出現,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窮者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
“知溝”現象的存在與擴大,對那些信息貧窮的青少年來說,道德認知特別是“道德文字”、“道德圖像”、“道德聲音”的缺乏,將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價值判斷和道德素養的獲得,進而影響他們的道德感,使社會所要求的思想道德規範難以轉化為他們的個人品德,甚至會帶來壹系列新的社會問題。當然,“知溝”現象的存在與擴大還造成了教育對象分為更多的層次,對傳統的統壹教學模式也提出了挑戰。究其造成“知溝”擴大的原因,P·J·蒂奇諾認為除了學習知識的經濟條件,傳播技能上的差異,已有知識儲存量的差異,社交範圍的差異,信息的選擇性接觸、理解和記憶,大眾傳播媒介的性質等因素以外,接觸媒體也是壹個十分重要的因素。經常與媒體接觸的青少年,其信息量之大,占有知識面之廣之快,就整體而言,是未接觸的青少年所不能相比的。所以,我們必須采取對策,縮小社會的“知溝”,如繼續推進大眾傳媒的廉價化、大眾化和對不發達地區或低收入階層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特別要培養全體社會成員尤其是廣大青少年正確使用媒體和有效利用媒體的能力或素養。
二、大眾傳媒的發展創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環境,但使得環境更加復雜且管理趨難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環境主要可分為社會環境、單位環境、家庭環境、社交環境。隨著大眾傳媒尤其是互聯網絡的出現和發展,各種信息以驚人的速度飛越空間,深入到社會的每壹個角落,它以“報道事實”、“提供娛樂”等形式,大量傳播可復制的訊息,形成了壹個強大的傳播文化環境,且影響力越來越大。它不僅使傳統的社會結構和觀念受到沖擊,而且也給傳統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人際關系帶來了變化,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插入了“第三者”——大眾傳媒,它在大眾社會起著壹種“認同中介”的作用,即大量傳播、復制的信息使社會取得文化認同和意識***識。③受教育者在這種環境中接受教育,“媒體現實”的道德培養作用是非常強的,J·格伯納的研究確認了大眾傳媒所建構的社會現實對受眾成員的主觀現實的影響。④廣大青少年由於日常接觸面過窄,直接經驗太少,往往靠大眾傳媒提供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規範的“參考框架”來認識和解釋社會現實,並逐漸內化為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品質。加上青少年對大眾傳媒提供的東西多信少疑,就更增加了它的信度和效度,使他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就潛移默化地形成或改變了自己的道德判斷和道德信念。
大眾傳媒的發展在為我們創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新環境的同時,也使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環境更加復雜化了。大眾傳媒傳播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使得大眾傳媒上的信息豐富多彩,浩如煙海,它壹方面為青少年學習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資料,開拓了他們的眼界,豐富了他們的生活;但另壹方面,這些信息良莠不齊,各種信息都可能存在,真實的和虛假的、科學的和愚昧的、健康的和汙穢的、先進的和落後的信息同時並存,廣大青少年如果有意無意地瀏覽了其中的壹些不良信息,就可能會產生極壞的影響。尤其是互聯網絡的發展,不僅形成了影響力強大的虛擬環境,而且使得國內文化和西方文化直接發生碰撞和激蕩,特別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尚在形成,求知欲、探索欲十分強烈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其負面影響。
在大眾傳媒不發達或大眾傳媒開放程度不高的情況下,社會和家庭可以很容易地選擇有關報道內容和過濾有關信息予以有效控制,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眾傳媒特別是互連網絡這種新的道德教育環境不僅復雜,而且教育者對它的管理(控制)也越來越難。雖然政府、法律對傳播信息進行了控制,但壹些傳播媒介為了最大可能地盈利,采用各種方式傳播不健康、低格調的內容。這些都是鉆管理上的空子來傳播低級庸俗的內容,招來壹些低層次的讀者,擴大發行,以此賺錢,殊不知在刺撞青少年眼球的同時也在毒害他們的靈魂。當然,傳統的媒介形式還可以通過“把關”來控制不良信息,但互聯網絡的發展使媒介組織的“把關人”角色越來越淡化,甚至失靈,管理難度越來越大。對於廣大教育者來說,應該高度重視大眾傳媒這壹新的道德教育環境,要樹立強烈的陣地意識,搶占和利用大眾傳媒這塊道德教育陣地,並加強研究,管(對大眾傳媒的有效管理和監督)、導(以積極健康的主流信息進行引導)、建(積極建設道德教育媒體)協調發展,整體推進,更好地發揮它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三、大眾傳媒的發展促進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途徑的轉變,但又在壹定程度上弱化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很長時間裏,青少年道德教育主要是通過灌輸說教來實現的,基本上隸屬於學校教育系統,可以說是壹種封閉式德育;後來,書籍、報刊、電視等傳播媒介成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大眾傳媒的宣傳、鼓勵、教育、引導、批評等道德教育功能受到了人們的重視,現代德育逐漸走向開放。但這些方式傳播道德教育信息的速度、容量、效率都是比較低的。以先進科學技術為基礎的大眾傳媒特別是互聯網絡,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物質手段,極大地改善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物質條件,豐富了道德教育的內容,達到省時、省力、低投入高產出的效果;同時也促進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方法途徑的轉變。第壹,大眾傳媒使得信息多樣化了,這就使得我們的教育由教道德向教青少年如何選擇道德轉變;第二,大眾傳媒使得信息有很強的滲透性,這必然要求我們的道德教育由公開、正式轉向隱性、滲透;第三,傳統的課堂教學運用了電視、錄音、錄像、投影等媒介形式,增強了吸引力,大大提高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率和效果。第四,利用大眾傳播媒體進行大範圍的社會宣傳教育和小範圍的思想道德教育,對青少年道德形成和發展產生了直接而強有力的影響作用。最後,網絡的應用,出現了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遠程教學和網上教育,這種教育不僅變傳統的被動式接受“灌輸”教育為互動式、引導式的宣傳教育,而且變傳統的單純語言表達為借助聲音、圖像、動畫等多媒體手段形象的表達,加深了印象,強化了效果。
大眾傳媒已經成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壹個新的重要陣地,是不容置疑的。它也會帶來壹些消極影響,可能在壹定程度上弱化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第壹,隨著大眾傳媒特別是互聯網絡的發展,人們處在壹個信息的海洋之中。這些龐雜多樣的信息交織在壹起,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各種形象、色彩無時無刻不在作用於人們的感官,精神意義明顯削弱,情感教育缺乏,而且使青少年對大眾傳媒過分依賴,造成個人心靈明顯封閉。大眾傳媒正侵蝕著人們尤其是廣大青少年的心理環境,使他們無法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有效控制,給青少年道德教育帶來了極大的幹擾。第二,大眾傳媒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形成的信息汙染對廣大青少年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和欺騙性,使青少年在社會化的道路上出現反叛和回歸的波折,可能使部分意誌薄弱者由欣賞走向趨同,由無意識模仿走向有意識追求,甚至走向犯罪,以致成為信息濁流的犧牲品。第三,西方國家利用其先進的技術設備和資金優勢,在大眾傳媒尤其是互聯網絡上進行信息資源的壟斷和信息輸出,使得外來文化與日俱增,在擴大文化交流的同時,文化霸權也愈發明顯,這就使廣大青少年接受的信息相當壹部分來自國外,與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和他們已接觸到的道德要求產生新的矛盾和對抗,對青少年道德教育形成了巨大的沖擊,將會在壹定程度上削弱教育的效果。第四,現代大眾傳媒具有極大的自由和交互性,為信息傳播提供了多種渠道,特別是互聯網絡還提供了似乎沒有時空限制、沒有道德約束的虛擬環境,廣大青少年更願意與其雙向交流,而不願意把信息反饋給教育者,從而導致教育信息反饋的弱化,進而影響教育的效果。最後,過去我國的大眾傳媒機構大多作為事業機構而存在,是非盈利性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傳媒不得不走向市場,需要在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在大眾傳媒市場化的進程中,許多媒體為了爭奪、迎合更多的受眾,而流露出媚俗、獵奇的心態;同時為追求利益使得假冒偽劣廣告、虛假有償新聞等現象屢禁不止;加之目前監督、監控和管理技術尚不完備,致使壹些大眾傳媒的不良傾向越來越明顯,導致青少年道德意識扭曲和價值觀念的偏差。這些都嚴重弱化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