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傳播的三種模式為:拉斯維爾的傳播模式(5W模式)、傳播的控制論模式、傳播的互動模式。
傳播的三種形態:
壹、拉斯維爾的傳播模式(5W模式)
在這個圖裏面,我們可以發現,傳播所需要發生的這幾個元素必不可少。
而在這幾個元素裏面,傳播者位於中心地位。而且大家註意到這個箭頭的方向。是壹個單項的,所以它更像是壹個大眾傳播的模式,或者說更像是壹種單向的宣傳的模式。
也可以成為壹個非常好的壹個思維的框架。比如:當要去做壹個傳播戰略、給壹個企業做壹個形象宣傳、或者是我們要去做壹個產品說明。這種商業營銷,那實際上都可以借助這個模型來進行探討,當妳把這五個部分都壹壹列舉完的時候,這個戰略就是比較全面的。
首先需要結局的是誰在說、說什麽的問題、第二,要解決通過什麽渠道、第三,要去解決妳的目標說出的問題,向誰說,針對那部分人去去說。最後我們如何考核最終的傳播效果。
因此,這五個環節,實際上是整個傳播戰略的輔助思考模型,是非常有用的框架。
自1948年由美國政治學家H.D.拉斯韋爾提出,後廣為引用。西方認為“5W”模式概括性強,對大眾傳播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它忽略“反饋”傳播因素,有局限性。
二、傳播的控制論模式
傳播控制的模式,強調的是“傳播本身就是壹種控制”。
我們如何對壹過程進行監控,我們往往要通過傳播,因為傳播告訴我們這是我們實施的結果如何,這個叫做反饋。如果沒有反饋,永遠我們不知道我們前壹個動作他的結果怎麽樣,我們就無從調整,所以有可能會離我的目標越來越遠。
維納在講到控制論(諾伯特·維納的控制論)的時候。
他講:傳統的牛頓式的世界是理想的世界,這個理想的世界是壹種精密的儀器,只要我知道了初始條件,只要我知道了受益狀況,我就能夠預測在任何壹個時間點這個物體他在哪裏,他的狀況是怎麽樣的,他的速度是怎麽樣?
但是現實生活非常的是有種各樣的幹擾,比如說各種阻力、摩擦。這中間會出現各種意外情況,所以牛頓的那個世界,他說只是壹個理想的世界。
而現實的世界是,我們要現實的世界是,我們要不斷的去對這個事物的運行狀況進行監控。獲取他的信息,然後對他實施壹定的控制,這樣才能保證最終的效果和我們預計的壹樣。
如同,空調如何實現自動運行的?不用人為的去調整,就在空調內安裝壹個溫度計,這個溫度計就是壹個信息反饋裝置。他不斷的在獲取室溫的信息,然後反饋給這個空調的控制器,來決定到底現在要不要繼續工作,還是停止制冷。這就是通過信息的反饋裝置,來達到預期效果的。
那麽,我們社會也是如此。大家看到西方很多調查的案例,比如總統頒布某個政策,或者是言論。然後馬上就會去看,大家會因為這個政策或者言論,對於總統的看法是否會產生變化。通過這個反饋決定這個政策是否會持續實施。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實施對於社會控制。所以信息的反饋,構成了控制過程的壹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那麽信息的傳播本身也要經過壹個復雜的編碼和解碼過程。因為這個過程,且編碼和解碼會的規則的不對稱。(可能是因為妳聽錯了、口音的問題、或者是經歷的不同)。都可能造成傳播信號(符號),在信道中間傳遞的產生噪音。進而造成壹種‘詞不達意’的現象。
因此,我們沒有辦法用語言非準確的把意思說清楚,而且傳播中的各個環節都會產生噪音。因此,所以我們才需要反饋。當然有反饋本身也會產生噪音。所以這個過程其實並不是完美,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這樣的循環,不斷的縮小雙方之間的這種差距。這個模式非常的適合現在的這個社會的。
三、傳播的互動模式
互動模式,更強調傳授雙方各自的文化背景。
他們的語義空間是否壹致?我們知道兩個人要能夠傳播,壹定他們要有壹些***同之處。而他們的***同之處越大,他們的傳播就越順暢。
比如說,大家同樣的年齡和背景的人,妳們就會知道很多術語。網絡的術語,然後妳們之間傳播的時候,可能找以前那個術語,大家就知道什麽意思。
但是如果,妳跟壹個年紀比較大,的或者是完全不同背景的人去交流。妳會發現很費勁,因為妳講的話,妳發現他就把他會產生其他的解釋。因此:背景越相似的人,他溝通效率就越高。
比如,兩個學者,如果他們都是研究同領域的。那麽他們兩個交流起來非常簡單,旁邊的人可能聽都聽不懂,他們的專業術語,但是他們自己卻能明白對方的意思。而旁觀者則會覺得壹頭霧水。
相反的,如果兩個人非常的交流,盡管壹開始的時候他們的語音空間很小,但是只要妳願意溝通啊,願意去聆聽,願意去交流,那麽妳們的這個溝通空間相似的內容就會越多,這時候妳們妳們的交流就會順暢。
所以,傳播會產生***同的文化,而***同的文化反過來,它會使我們傳播更加的順暢、更加的容易。這是傳播的互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