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傳統喪儀是怎樣的呢?

傳統喪儀是怎樣的呢?

喪葬禮儀可以說是人生禮儀中最繁瑣的。舊時辦喪事有報喪、告祖、入殮、祭奠、出殯和送葬等程序。中國傳統文化的孝道、孝法制等都在喪儀上體現出來,因此也最為莊嚴、隆重。

①送終

中國民間習俗認為,凡人50歲以上因老病而死的,都算壽終,稱之為喜喪,俗稱白喜事。對於這種正常死亡,家人早有準備,在死者臨終前日夜守候,這叫“送終”。

彌留之際,其家中男女,哭泣盡哀,接著將屍體放在堂內席墊之上,謂之“下榻”,臥於靈床以便棺殮。屍身安於靈床謂之“正寢”。“正寢”後,死者家人壹面發出報喪條報告各親友,壹面商議治喪事。

接下來是招魂,壹般是家人到屋頂或高坡,朝祖先發源地呼喚死者,這是希望親人魂歸的禮儀。確認親人已經去世後,爆發性地大哭,這是哭喪的開始。

②裝殮

古禮裝殮分小殮、大殮,小殮指穿好壽衣,大殮指裝殮入棺。

如果不是裝殮入棺,則將裝裹好的屍體停放在屋裏。如果死者上無長輩就停放在堂屋正中,否則放在旁邊。靈床前要設壹個臨時的供案,上邊放“長明燈”,給死者在陰間照明。擺壹碗“倒頭飯”,上插三根秫稭棍,棍頭裹壹個棉球,稱“打狗棍”。為防止“詐屍”,要用麻繩把死者的雙腳捆起來。另外還要防止貓狗進入,這就是小殮。

大殮也叫“入木”。大殮要求死者的子女們都要守在旁邊“親視含殮”。棺木中鋪蓋俱全,死者放入後,還要放許多陪葬品。死者的長子,為死者揩拭面頰,親友最後壹次瞻仰遺容。這時,全體孝子瞻仰過遺容後要大哭,以最後訣別。

③成服與吊唁

簡單說成服就是穿孝、戴孝,喪服因與死者的宗親關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規定。它規定了何種關系應穿什麽樣的喪服、服喪多長時間等等。

吊唁是喪禮中比較重要的內容,出門在外的子女或其他至親接到訃告後,要及時奔喪、吊喪。親友前來吊唁,孝子要迎接、陪同。親友來吊唁,大多要攜帶禮品或禮金。

攜禮吊唁的習俗表達出對死者的吊唁和對生者的撫慰和資助。

④接三

接三也叫迎三、送三。民間俗信中認為,人死後三天,他的靈魂就正式到陰曹地府去了,或要超生了。人們希望親人死去以後升天,就在這期間為他延請,僧眾念經禮懺或是放焰口救度餓鬼,能為生者贖罪積德,使之進入天堂。

⑤發引

喪禮的壹系列儀式完成後,就要發引下葬了。按古禮來說,三月而葬時間太長,屍體不易保存,生者也不勝其勞,因而古時就有所謂血葬,即七天之內不蔔而葬。後世的停喪日期不等。出殯的日子也要請陰陽先生推算。

出殯之前,先要辭靈,即對死者最後告別。發引起杠的時刻即將到來,送葬的隊伍就要做好壹切準備。壹般是長子在前,次子抱靈牌,次子以下的孝子眷屬們持纏白紙穗的哭喪棒。摔盆是發喪的重要環節,講究壹次摔破,越破越好,摔盆應是死者的長子或長孫,即財產的第壹繼承人。瓦盆壹摔,就如壹聲號令,杠夫迅速起杠,摔盆者扛起引魂幡,駕靈而走。

傳統喪禮出殯的路上,要揚紙錢,擺茶桌,進行路祭。據說揚紙錢之俗始於晚清。

到達墓地後,先將墓坑再次整理,把隨葬的餡飯罐、長明燈放在墓坑壁上的龕內,掃去腳印,然後將棺木徐徐放下,再由陰陽先生用羅盤矯正方向,填土埋葬。填土由孝子進行,他們排成壹行,沿著墓邊用手將土裏壹把外壹把地撒向墓坑和墓外,轉壹圈為止,俗稱“圓墳”。接著才用鍬填土,並堆成墳丘,向南的壹面要壘墓門。以後人們祭掃上墳,紙錢都在墓門口燒化,帶來的祭品也放在此處。有的地方的風俗是立墓碑,寫明死者的姓名、身份。接下來是把紙制明器燒掉,這些明器也叫“冥器”,俗稱“紙貨”,它是上古隨葬實物的變異,從宋代開始流行,明器大多是日用器物的仿制品。隨葬品是隨遺體壹起埋於墓坑的,紙制冥器則在下葬後燒掉,表示讓死者帶走。

⑥居喪

居喪的禮俗來自孝與親情,即孝子們在其親人去世後的壹段時間內節制其生活,以表示對亡人的哀悼和思念。

傳統的觀念是自死者斷氣時起服喪,稱曰“居喪”。死者的親族須脫冠履,披發跣足。婦人則摘去身上的裝飾品,脫下彩色衣服。男女各依其親疏穿孝服、戴麻冠。居喪的孝子禁理發,夫婦不能同房,禁晤賓友、赴宴、參拜寺廟等。此類居喪之俗尤以殮葬以前為嚴格,“除靈”以後仍需遵守,以昭孝道。

在出葬後,喪家婦女到“除靈”日止,要早晚兩次在靈前哭泣,同時再在靈前晨夕供膳祭奠,稱孝飯。另外每隔七日旬祭壹次。旬祭多者做至十壹旬,在旬祭時多做誦經酬宴等功德之事。

旬祭結束或做封年時,“除靈”撤靈桌。古俗,除靈次日,喪家婦女換穿素衣,至寺廟行香後,始準回家省親,稱“行圓”。戴孝期內,喪家年節概不做糕粽類,由親戚饋贈。

居喪時間,壹般是從出殯壹直到三年為期滿。居喪也叫丁憂、丁艱,又叫守孝。居喪三年是對孝子的要求,這是因為小孩子出生後三年不離母親懷抱,時刻都要父母的呵護、照料,因此父母亡故後,兒子應還報三年。按照古禮,居喪三年間不能外出做官應酬,也不能住在家裏,而在父母墳前搭個小棚子“寢苫枕塊”,即睡草席,枕土塊,而且粗茶淡飯,不與妻同房,不能生育,不更衣。不過,居喪的禮制也是有變化的,壹是有病則隨便壹些,頭有創則沐身,有病則浴。二是年邁可不必拘禮。守孝期間不勞苦,可食酒肉。此外,若逢國事,家禮服從國事,孝子可出來為國效力。

⑦傳統葬俗

在遠古時代,人死後並不都埋葬。《孟子》講:“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他日過之,狼狐食之,蠅蚋嘬之。爾家頗為不忍,於是壘埋而掩之。”最初的葬儀極為簡單,據《淮南子》說:“死陵者葬陵、死澤者葬澤,故節財薄葬,閑服生焉。”即死在哪埋在哪。《禮記》上有孔子的說法:“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即埋葬後不起墳堆。後隨著鬼魂民間信仰的出現,墓葬出現了公***墓,有單葬、合葬的墓。墓葬的方向,中原地區基本上都是頭向西。

隨著居住的自然環境和居民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的不同,喪葬的方式也不同。除了土葬習俗外,還有懸棺葬,即將棺材置於天然的巖面、巖洞、巖縫內,當地稱“掛巖子”。這種葬俗以福建的懸棺葬最為久遠,大約在夏代以前就出現了,遺存下來的只有武夷山的千仞絕壁上的壹處。至今保存最多、最集中的是四川省的珙縣麻糖坎的懸棺。

火葬在中國傳統的儒家觀念中是不容許的。漢代以後,佛法東移,印度僧侶盛行的火葬儀式也隨之而來。依照教規,僧人死後要火化。後來此俗也向民間滲透。不過,火葬的習俗與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是不相容的。傳統的儒家觀念向來主張土葬,認為自己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火葬有違孝道。漢代以前,焚屍是最大的恥辱,並且是嚴厲的刑律。宋太祖趙匡胤有禁止火葬的詔書,明朝更有懲處火葬的法律,其中不準毀棄人的死屍,違者當斬。這裏的毀棄,包括火葬。清代律條更有“旗民喪葬概不許火化”的規定。雖然如此,火葬在中國的古代社會仍然存在,其中壹部分是隨所信奉宗教而為,壹部分是因貧困無資而為。他們的骨灰或棄於水中,或撒在田野,即使放在瓦罐、木匣裏埋葬,也沒有墳頭。

  • 上一篇:中國企業價值評估現狀
  • 下一篇:傳統文化中“人”與“格”的定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