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的哲學理論,總結了古人對自然界發展變化規律的認識,是獨創的歸納辯證方法。早在大約兩千年前,陰陽學說就被引入中國醫學領域,成為醫學理論。在中醫中,陰陽五行理論應用於組織結構、功能活動、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藥物治療。為了充分理解中醫的本質,有必要了解陰陽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
壹、基本概念: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的壹種哲學理論,認為五行是構成宇宙的基本物質元素,宇宙中的各種物質都可以根據這五種基本物質的屬性進行分類,五行之間有壹定的聯系。中醫借用五行學說來解釋人體與外界環境的關系,以補充陰陽學說。
(a)五行相輔相成: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這意味著相互孕育、促進和鼓勵;相互制約就是相互約束、抑制、克服。
五行法則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互尊重的法則是:木圖科,土克水,水霍克,火金科,金克木。在共生關系中,每壹條線都有“生我”(母)與“生我”(子)的關系,在互尊關系中比作“母”與“子”,任何壹條線都有“我勝”“我無敵”的關系,稱為“勝”“無敵”。
五行相生,同時有相生相克:相生相克中也有相生相克(圖1)。
相互繁榮,相互制約,是萬物保持相對平衡不可或缺的條件。所以五行克制是很正常的。
五行中任何壹個“行”太多或太少,都有不正常的現象,都會引起倍增或侵略。乘意為趁虛而入;欺負就是欺負。乘法過度,超過正常程度,其規律相同,但受害者更弱。互相對立就是“反克”,也叫反克,就是妳本來可以打敗的東西被它打敗了,它的規律正好和相克相反(圖2)。比如平時,土裏灌滿了水。如果土氣虛弱,或者水邪泛濫,水會反過來侵土。
(二)五行分類:根據中醫的五大行為中樞,將與自然和人體有關的事物和現象,按其相似的屬性和形態分為五類,其關系簡述如下表:
二、臨床應用:我國醫學五行學說將人體各部位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大類。相似事物之間有縱向聯系,各種事物之間有橫向聯系。就縱向關系而言,如木,有肝、膽、目、筋、怒、藍、酸、風等。,它們的相互關系是“肝開竅於目”、“肝主肋”、“怒傷肝”,容易發生肝病。臨床上常以面色來區分臟腑的癥狀體征,如青色多屬肝風,紅色多屬心火,黃色多屬脾溫,白色多屬肺寒,黑色多屬腎虛。服藥時有時可根據五臟與五味的關系來選擇,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甜味入脾,辛味入肺,鹹味入腎等等。
在橫向關系中,即各種事物之間,用產生、制約、濫用等變化來解釋生理病理條件下五臟之間的關系。
比如某臟的病可以通過生克關系從另壹臟傳染,也可以通過生克關系傳染給另壹臟。所以在治療上,除了治療某個器官本身的病變,還要考慮其他臟器,進行綜合治療。(金匱要略)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先固脾”就是這個意思。還有所謂“虛補母,實為肅子”,就是根據這個道理建立的治療原則。如肺氣虛可根據土生金,虛補其母的原理,用溫脾土法治療;再比如肝火太旺,也可以根據木火其實是瀉子的原理,用清心瀉火的方法來治療。
五行學說是根據五行的特性對事物進行分類,將自然界中各種事物和現象的性質和作用與五行的特性進行比較後,分別歸屬於五行。如果事物的特性與木相似,則屬於木,與火相似則屬於火。
根據五行學說,五行之間是有關系的:生、克、乘、辱。五行之間的關系可以說明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而五行的相乘可以用來表示事物之間的平衡被打破後的相互影響。
共同成長,就是相互稟賦,相互鼓勵。五行的順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共生關系也可以稱為母子關系,比如木生火,即木為火之母,火為木之子。
相互牽制,相互制約。五行的順序是:木圖科,土克水,水霍克,火金科,金克木。
相互成長,相互制約,密不可分。沒有生命,事物就不能發生和生長。沒有制約,事物就沒有束縛,正常的協調就無法維持。只有保持相互生長、相互制約的動態平衡,事物才能正常發生和發展。
如果五行互相幹擾過多或過少,就會破壞生克的正常關系,就會出現相乘或相虐的情況。乘法,即五行中的壹個對另壹個過於克制。比如木太強,金不能正常克制木,木就會壓倒土,使土更虛。這是木取土。辱罵對方,即五行中某壹行太多,以至於另壹行無法克制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也叫反侵略或反侵略。比如正常情況下水可以殺火,但是水太少或者火太多的時候,水殺不了火,反而會被火烤幹,也就是火可以殺死或者侮辱水。五行學說在中醫中的應用
中醫用五行學說解釋人體的生理功能,解釋身體的病理變化,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五行學說把人體的五臟分別歸入五行。從五臟的稟賦來看,腎水的本質是滋養肝木,肝木藏血助心火,心火之熱是溫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補肺金,肺金清化助腎水。由此可見五臟之間的關系。從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來看,肺氣清降可以抑制肝陽上亢,即金克木;肝氣可解郁脾土,即木克土;脾的運化可以避免腎水即土水的泛濫;潤腎水可以防止劇烈的心火,也就是水可以勝火;心火之陽熱,可制約肺過於清化,即火能殺金。中醫也用五行學說來解釋人體與自然環境、氣候、飲食的關系。
人體在病理狀態下的變化,也可以用五行學說來解釋。因為臟腑屬於五行,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是基於五行學說的規律。若肝病波及脾,即木取土;而脾病肝,即土辱木;肝脾之間的相互病理影響是木滯土虛或土和木滯。肝病影響心臟,是母病,子病;影響肺,即木辱金;影響腎臟,也就是孩子病和母親。
中醫的望、嗅、問、切四診所獲得的信息都有其五行歸屬,從而可以綜合判斷患者的疾病。例如,面色發青、愛吃酸味食物、脈細數的患者可診斷為肝病;面色發紅,口苦,脈沈,可診斷為心火亢盛。再比如痙攣伴急性驚厥,根據五行歸類為木病,從人體臟腑角度可以診斷為肝病;全身浮腫,小便不利,五行歸類為水病,病位可定義為腎。
根據五行學說,在治療疾病時,不僅要考慮患病臟腑本身,還要根據臟腑之間的關系來控制疾病的傳播。正如《難經》所言:“見肝之病,知肝要傳於脾,先健脾。”
中醫根據五行“相生”的規律,提出了虛補母,實則肅子的治療原則:
1.補母主要用於母子關系虛證。在針灸療法中,所有的虛證都可以通過母經或母穴來補充。比如治療肝虛證時,選腎經節的陰谷穴。這是不足就補其母,補其母就安其身。
2.腹瀉主要用於母子關系的演示。在針灸療法中,每當有多余的證據時,它所屬的子經絡或子穴位都可以被清除。若肝氣不足,可用心經少府或本經薛瑩治療。這其實是拉肚子,拉肚子是媽媽的安全。根據母子關系,提出以下處理原則:
1.滋水含木法,即滋腎(水)陰養肝(木)陰,適用於腎陰虧損所致的肝陰虛證。
2.補火養土法,即溫腎陽(火)補脾陽,適用於腎陽下降引起的脾陽虛證。五行中火指心,但自稱門升論,對身體的溫暖多指火在命門中的作用,即腎陽的作用。
3.養肺(腎)腎(水)陰虛法,適用於肺虛不能運津滋腎者,或腎陰虛,精氣不能養肺,以致肺腎陰虛者。
4.養土生金法,即補脾(土)氣補肺(金)氣法,適用於脾胃虛弱證,不能養肺,導致肺虛脾虛。
中醫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規律,確立了以下治療原則:
1.培土造水法適用於水多而致脾虛水脹之證。水土指脾腎,滋土造水指溫補脾陽,或溫腎健脾,亦稱溫腎健脾法。腎陽不足不能溫脾陽,腎不能控水,脾不能造水,水不能濕。因此,治療應以溫腎健脾為主。
2.抑木扶土法適用於肝過松,木旺之證。木土同為肝脾。抑木助土,即疏肝健脾治療肝郁脾虛,又稱疏肝健脾,平肝和胃,調理肝脾。
3.瀉南補北法適用於腎陰不足,心火過盛,水火不暢,心腎不交之證。心主火,火屬南;腎主水,水屬北。瀉南補北法就是瀉心火,滋腎水,也叫瀉火補水。
4.助金平木法適用於肺虧肝火過盛之證。金木既是肺,又是肝。佐金平木,即清肺氣抑肝木,又稱清肺瀉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