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節兩種類型的經絡
經絡是氣血、氣血的運動。是養血衛氣的循環,《內經》寫的很清楚。當然,經絡包括兩種類型——血管經絡和非血管經絡。
如果不能區分這兩類經絡,那麽所謂的經絡研究就只能是雲裏霧裏或者紙上談兵,因為目標只是假想敵或者幻影。當壹把槍同時瞄準兩個目標時,結果不言而喻:開火!
中醫的氣血循環系統是壹個雙循環系統,壹個是血液循環系統,壹個是氣體循環系統。即使像李約瑟這樣的外行人也早就看出來了,但專家中國人還蒙在鼓裏。太可惜了!
壹、經絡的定義
馬王堆帛書最初只有脈象字,靈樞經章接力十二經後出現了十五絡。絡脈是經絡的微小分支,在後世被經絡所取代。這壹概念的演變如下:
靜脈-經絡,絡脈-經絡
從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它原本指的是脈,包括大小、粗細、長短不壹的脈,而現在使用的經絡壹詞,已經完全看不出與脈的關系,自然掩蓋了研究經絡本質時“脈”最重要的基本內涵,使研究工作誤入歧途。用“脈”這個詞很容易讓人認為人體內的脈首先是血管,血管,血管。不管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都應該這麽認為,因為“脈”這個詞所表達的意思,無論是在人體還是動物體內,都是壹條明顯的血管。雖然它可能包含的不僅僅是血管,但它首先是血管。古人不可能無視明顯的血管,再用“脈”字。
第二,脈搏概念的確立
古代接觸的概念應該是基於三個基本事實:壹是肉眼看到像脈搏壹樣的東西,二是感覺到像血液在脈搏中流動壹樣的東西,三是用手觸摸到像脈搏壹樣的跡象。除了血管,還有淋巴管和神經,但淋巴管不是紅血絲,而是乳白色的淋巴,淋巴管比血管小很多,不應該包括在內;神經很長,但很堅實,水壹樣的物質無法在其中運行,所以肉眼可見的神經不應包括在內;人體表面的脈絡是最容易看到的,必須包含;胸腹部的肺、心、腎、肝、腸系膜的血管也很容易看到,壹定要包括進去。感覺像水或血液流動的東西,很容易想到對經絡敏感的人的感覺沿經絡傳遞,氣功中的內氣運動和壹些患者的奇怪感覺疾走。這些現象絕對不是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動。從體征上看起來像脈搏的,首先是體表下的流動感和脈動感。動脈的脈搏在腕部、肘部、腋窩、喉部、下腹部和下腹部。窩、腳踝等處可明顯觸知;其次,有條索樣感覺,寸口橈動脈和後臂肱動脈可隱約感覺到。根據這些基於經典認識論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關於脈搏的兩個內容:1。血路屬於體內肉眼可見的所有動靜脈,包括壹些充盈時可見,排空時不可見的淺靜脈。2.氣機的通路屬於感傳循經的通路,內氣的通路,感傳異常的通路屬於非血。古人是否認可這兩種類型的脈絡?長沙馬王堆帛書中的脈絡幾乎是立體的,主要屬於較大的內脈。《黃帝內經》脈象沿襲了《靈樞經片》的平面模式,《靈樞謝可片》描述了肺手太陰脈和心主手厥陰脈的立體走行,與血管走行完全壹致。在功能上,在《靈樞》的營生會、營衛運動等章節中,運行於脈中的分為營衛。在營氣運動中,衛氣運動之外,營氣和衛氣都是周期性運動的。營氣嚴格循經而行,衛氣也循經而行,但不具體,說明《內經》作者認識到了脈的兩個不同方面。容易定位和表征血管,即血管和血管。行氣的脈,也就是衛氣運行的方式,感覺像上面說的血流或者水流,應該位於哪裏?首先衛氣的運動還是沿著經絡的,所以應該在《內經》描述的經絡線上;其次,衛氣是水谷的兇氣,野滑。衛氣應行於經絡線以下的血管之外;第三,衛氣,衛外之氣,也是行於體外而非體內,所以衛氣的主要途徑在身體的最外層皮膚。從此,經絡的概念演變為兩部分,壹部分是經絡線以下的血液運行途徑,即血管;壹種是在皮膚的子午線上行走,這條路線貫穿齊威,其中齊威也可以在肉點之間行走。經絡是兩種方式的總和,有的地方只有氣血循環,有的地方只有氣血循環,有的地方兩者都有。下壹個問題是:1。血管是經絡的壹部分,它們有類似經絡的功能嗎?比如除了跑血,還可以接受針灸,傳遞信息。血管可以通過血管壁的交感傳入和交感反射功能接收和傳遞信息。血管在這方面的作用還沒有引起現代醫學生物科學家的足夠重視,而古人用刺激血管的方法來調節機體的自主神經功能,這是壹個值得我們大力研究的新課題。並不是說經絡就是血管,沒啥事。2.皮膚中的氣的流動有客觀的方式嗎?這種做法與經絡的功能有關嗎?比如接受針灸,傳遞信息等。,詳見“經絡實質”專欄。
其實回想起來理解經絡的問題會變得非常簡單明了。經絡的作用是促進氣血運行,這是壹個常識性的概念。氣血,氣血,在《內經》中反復強調,經絡壹定是兩種,壹種是行氣,壹種是活血。活血的無疑是血,行氣的就不清楚了。經絡中的氣是衛氣,衛氣是外在的。壹個在血管外,壹個在體外。皮膚是最重要的方式。《內經》衛氣的運行首先在皮膚。從經絡的起源來說,壹種是感覺上的氣的運動方式,即感覺傳導的方式,如刺激引起的感覺傳遞和氣功狀態下興奮的內氣運動;第壹,看到的血液循環路線是體內和體表的血管。
第三,血管經絡的證據
1.除大隱靜脈外的所有體表靜脈都是絡脈,十五絡脈的其他地方都有相應的體表靜脈分支;刺絡放血和刺絡放血都是指刺淺靜脈放血。所有明顯的淺靜脈都包含在絡脈(靈樞經)中。2.太陰手肺脈和手掌心主脈的三維走向與其下的動脈完全壹致(《靈樞·謝可篇》)。3.三經皆獨立運動,指其下動脈的搏動(靈樞動傳)。4.沖脈是血海,指從胸部到腹部的腹主動脈、股動脈、脛後動脈、足底動脈、足背動脈。5.足陽明胃經自始至終伴有或標有動脈,如大營動脈、耳前動脈、任瑩動脈、臍旁動脈、齊傑動脈等。6.足少陽膽經在頭部的分支很多,其下有動脈分支。耳下各支的註射處是頸動脈的分支。7.第二十五禁穴的穴位是腋下動脈天府下五寸,肱動脈淺部。如果被刺破,會流血致死或受重傷,所以禁止刺傷。8.井與五輸穴經濟合作的意義根據順逆數原理代表了動脈的大小和劃分。如果是從井裏出來的,是指腳趾血管最小的尖端;滑如邢者,流經指趾時血管細小,血流緩慢無力;註為輸者,掌血管終支註入更大的血管,進入深部,穿過腕踝關節,為經絡的第壹次匯聚;對了,血管經過小腿和前臂的經絡距離很遠;入關節者,前臂血管在肘關節處匯入肱深動脈,小腿動脈在膝關節處匯入股深動脈,為經絡的二次匯聚(靈樞九針十二原篇)。9.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均經過下腹氣街動脈,其深度為腹主動脈分支的髂外動脈,為下肢經絡的第三匯合點。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從盆腔後部上行,很像那裏的髂內動脈。10.鎖骨上窩有很多經絡穿過,特別“擁擠”,類似於那裏的血管,非常密集。《內經》沒有具體的入體解剖學指征,很可能是血管進入鎖骨上窩。11.肺系統和心臟是指進出心臟和肺部的大血管。12.腸系膜動靜脈、腎門靜脈動靜脈和肝門靜脈動靜脈是經絡通達的重要基礎。作為血管,經絡第壹次在腕關節和踝關節匯合,第二次在肘關節和膝關節匯合,第三次在下腹部的盆腔匯合,可能在上胸部的鎖骨上窩匯合。胸腹部脊柱前的主動脈和靜脈是所有經絡的共同通道。可以看出,作為血管的經絡,主要是循著血管的行程走的,與《靈樞經》壹章所述的四肢遠端基本相同,僅在四肢近端二次匯合後部分相同,完全是男性胸腹部的主動脈和靜脈,缺乏獨立的路徑。過去我們在理解血管與經絡的關系時,關註的是血管中的血液流動,而忽略了血管壁的類經絡作用。所以,通過針刺血管的微出血來調節身體機能,從而刻意將經絡與血管分開,是不可想象的。更大的誤區是把血管通路和後世畫的經脈相比較,而這些經脈和《內經》中的字面描述是不壹樣的。我們嚴格按照《內經》中的描述來繪制和比較經絡。血管壁主要由交感神經節後纖維支配,其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素使血管收縮。交感神經節前纖維來自延髓的血管收縮中樞和脊髓側角的交感神經元。在到達血管之前,支配血管的交感神經已經經歷了大量的組合和交叉。交感神經的興奮效應通常是全身性和整體性的,並且局部刺激通常引起廣泛的效應。所以針刺體表血管或深層血管,通過交感傳入纖維到達脊髓和延髓的外側角,交感反射的範圍遠大於刺激,有時甚至是全身性的。交感神經的活動必然能起到調節自主神經功能的作用。當...的時候
然而,這只是基於交感神經反射知識的針刺機制。事實上,血管本身的感覺和反射功能要復雜得多。比如血管壁上除了腎上腺素能末梢,還有膽堿能末梢,後者是如何工作的還不清楚。總之,在確立了血管即經絡的概念之後,就需要對血管感覺和反射調節的機制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
四、非血管經絡——皮膚經絡
皮膚裏有經絡嗎?淺的都是絡脈,所以皮膚裏有大量的絡脈,也就是淺靜脈。血管分化後的經絡應該主要位於皮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1。皮膚上肯定有很多經絡循環的部位,只有皮膚和骨骼,經絡只能在皮膚中行走,比如頭皮上的督脈、足太陽經、足少陽經和頭前足陽明經、胸中的任脈、脛骨內側的足厥陰經、手指和腳趾上的經絡等等。2.齊威沿經絡走在皮膚裏,齊威從手三陽經、足三陽經下行,從陰經返回。《靈謝舒科篇》指出,齊威“貫穿皮膚,分於肉體”。從衛氣的角度來說,應該走在皮囊裏;衛氣的病理反應,如出汗、頭發豎起等,也是皮膚反應。衛氣也可用於分肉,分肉之間應伴有血管。衛氣的功能有溫分肉的作用,主要是指肌肉,所以衛氣也和肌肉有關系,就是非血管經絡可能和肌肉有壹定關系,但絕不是主流。3.每條經絡的氣血多少可以從皮膚上區分出來,根據皮膚紋理的粗細和顏色(靈樞骨度)可以知道每條經絡的氣血多少。4.循經感傳只能位於皮膚。電針刺激井穴主要作用於局部皮膚;火柴棍按壓穴位的刺激主要作用於皮膚;根據受試者,壹些感覺是深層的,壹些是淺層的,壹些是介於皮膚和皮下組織和器官之間的。有皮膚疤痕者,可從側面或下方繞過疤痕。這些現象不僅說明感覺沿著經絡在皮膚中行進,而且在深部也是如此,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因為深部的肌肉、肌間結締組織和內臟並不具備像感覺壹樣產生感覺的功能。人體內臟的感覺主要是疼痛。沒有人感覺到自己的胃腸道在動,肌肉在收縮,心臟在跳動,肺部在擴張,內痛的定位也是通過體表相應的皮膚來實現的。用發刷刷皮膚很容易有壹種感覺,但是肌肉裏的感覺是沒有辦法模擬的。總之,沿著經絡傳遞的感覺只能來自皮膚。至於位置的深淺,是因為感覺不是由表皮上的外界刺激產生的,而是由真皮內的內部刺激產生的。其性質不明,位置不明。所以感覺五花八門,臺詞模糊。5.針灸必然會刺激皮膚。大量的大鼠和家兔足三裏穴針刺鎮痛實驗表明,只有對皮膚足夠的刺激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臨床工作中有時註重皮膚刺激,針刺效果比通常的針刺方法要好得多。6.可見經絡現象位於皮膚。循經皮膚病當然位於皮膚,也在表皮和真皮。伴有感覺傳導的經絡敏感者的出汗、充血、貧血、出血、皮疹等現象,都表明在循經感覺傳導過程中,皮膚發生了壹系列生理和病理的陽性反應。以上只是作者考證之外的證據。事實上,我們的研究重點是皮膚針刺信號的經絡傳導路徑,並獲得了壹系列可靠的證據,最終顯示了交感物質、針刺豎毛和皮膚新毛袢的分布線。
18世紀,英國人哈維發現了血液循環,被譽為自然科學尤其是實驗科學史上的偉大成就。但是,早在兩千年前,中國人就在《黃帝內經》中明確寫道:血液是循環的(見兩類經絡)!這壹成果遠在哈維之前就傳到了歐洲,現在仍能找到相關的文獻記載。
《靈樞×經脈》雲:十二經脈臥於肉身之間,深而不可見。其俗者,足內踝之上太陰,無所藏。所有的浮脈和通脈都是絡脈。
按照《內經》的意思,經絡之所以看不見,不是因為太小或者看不見,而是因為經絡在肉之間。絡脈可見。經絡比絡脈粗,自然應該比絡脈更好看。只是因為它們的位置比較深,需要解剖才能看到(靈樞水鏡篇:可從外部測量,解剖可觀察其死亡)。有哪些看得見的絡脈?根據《內經》中大量關於絡脈顏色、隆起或下陷的形態變化、位置和變化、刺絡出血的描述,絡脈是血管,經絡自然是血管,這是毋庸置疑的。唯壹可見的經絡——足太陰的內踝是大隱靜脈,大隱靜脈穿過其中。第十五絡脈包含全身明顯的淺靜脈,但沒有大隱靜脈,因為它已被用作經絡。這並不是說所有經絡都是血管,但血管壹定是其中的壹部分,還有其他非血管——衛氣之道主要位於皮膚。
如果經絡是血管或包含血管,那麽經絡或氣血的周期性循環就是血液循環或包含血液循環。在西方,公元二世紀,蓋倫提出,動脈和靜脈像潮汐壹樣波動,心臟的功能是把產生的熱量送到全身。這個謬誤在西方統治了1500年,直到17世紀哈維發現了血液循環,所以血液循環的發現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文明史》(第六卷)肯定了經絡的循環就是血液循環,這是中國人最早發現的。後來美國人羅伯特寫的《中國》(China,the Land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再次肯定了中國人在這方面的絕對領先地位。我們在總結分析了《內經》針灸經絡的全部內容後,在經典絡脈和現代絡脈中明確了經絡包括血管經絡和非血管經絡。可惜還是有很多研究者固執己見,斷章取義。他們堅持認為經絡不是血管,要在血管深處尋找不是血管的經絡,或者在肌肉甚至肌肉之間的結締組織中尋找所謂的非血管。壹些研究者簡單地將經絡視為血管,自然會面臨感覺沿經絡傳導、穴位特性、針刺效應等難以逾越的困難。難能可貴的是,羅伯特已經明確地將氣血循環稱為雙液循環的概念或雙循環的理論。總之,我們分不清血管經絡和非血管經絡,所以無法研究經絡。
中醫血液循環理論的論證
1.血液循環理論是什麽時候提出的?
生理學(Physiology)壹詞源於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16世紀用於表示生理學這壹學科。現代生理學的建立起源於17世紀的威廉姆·哈維,這是壹個壹致的觀點。哈維被認為是現代生理學的創始人,因為他通過實驗建立了血液循環理論。建立血液循環理論很重要,因為在哈維之前,西方人總是接受二世紀加倫建立的錯誤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動脈和靜脈像漲潮壹樣壹起下降,心臟的功能是將它們產生的熱量或活力輸送到全身。相應的,大腦就變成了散熱的器官。這個理論在西方統治了1500年。哈維第壹個提出血液循環理論是真的嗎?中國古代文明中,最成功的是醫學,現在稱為中國傳統醫學或中醫。其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分為《靈樞》和《蘇文》。事實上,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清楚地意識到血液在循環。血液可分為動脈和靜脈。血液從動脈流出,從靜脈回到心臟。動脈和靜脈在四肢、頭部和內臟進行交換。血液的作用是把從胃腸道吸收的營養物質輸送到肌肉和內臟。在《古典絡脈與現代絡脈》壹書中,作者對此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類、比較、討論和實驗研究,將經絡分為血管經絡和非血管經絡,分別命名為經絡脈絡和經絡帶。下面是壹些關於血管經絡的基本概念。
二、中醫心、血、脈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長沙馬王堆寫的帛書沒有經絡的概念,比《黃帝內經》還要早。都叫“脈”,如“臂太陰脈”、“足陽明脈”。《靈樞經》在介紹十二經脈之初,只用了“脈”這幾個字,如“太陰之肺手脈”、“陽明之胃足脈”。在介紹完十二主脈後,為了與小脈相區別,主縱粗脈稱為“經絡”,繁細脈稱為“絡脈”。所謂經絡,原本是指各種長短脈,是粗經細絡的統稱。當我們只使用形容詞“經”和“絡”來表達這壹概念時,已經無法從“經絡”的字面意義上看出它與脈絡的關系,這成為研究中的壹大障礙。“淩叔。經絡“經絡是由血液來供給的。.....可以從外部測量,可以解剖它的死亡。.....脈搏的長度,血液的混濁度,...都有大數字”。這段話首先表達了古代人對人體認識的基本出發點——測量、觸摸和解剖觀察,有力地說明了中醫是以對人體的客觀觀察為基礎的。觀察和實驗是現代科學的基本方法,中醫用的是科學觀察。《黃帝內經》對骨骼的長度、骨髓腔的大小、血管的長度、內臟器官的大小、重量和容量、日常呼吸和脈率、呼吸與脈搏的比值(1: 6)等解剖生理參數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作者提出了“經典解剖生理學”的概念。同時,這段話也明確指出經絡是受血運行的,脈絡大小不壹,血有清有濁。大小應該是指血管的長度和粗細,而渾濁度大概是指動脈和靜脈的顏色差異。血是什麽?“淩叔。絕氣”“血是什麽?齊伯曰:“中焦從氣中得其汁,而變則紅,謂之血。“是指腹腔內的胃腸道消化食物,吸收其精華而變紅,這就是血。血和心有什麽關系?”《蘇文五臟創世紀》中的“血皆屬心”,即全身的血液都屬心,受心的支配。脈搏和心臟有什麽關系?”靈樞本藏篇》“肝要膽,……心要脈。“心臟和脈搏的關系就像肝臟和膽囊的關系壹樣。可見,脈搏是與心臟相連的血管。血和脈有什麽關系?”益氣養陰,津液分泌,註射入脈,化為血液《靈謝舒客》中說明,食物的精氣進入血管,化為血液,即血液運行於脈中淩叔。邪客”“地有十二水,人有十二經脈。“也就是說,地上有十二條河,相應地,人也有十二條經脈,把人體的經脈或血管比作河水的流動。不難解釋,心脈血的關系就是現代醫學中的心、脈、血的關系,這是經典生理學與現代生理學的重要交匯點,有力地說明了所謂永恒的奧秘——經絡——脈必然包括血管。在靈樞。經脈,“十二經脈臥於骨肉之間,深而不可見;腳太陰到內踝以上是常有的事,沒什麽好隱瞞的。浮脈和通脈都是絡脈。“是指粗大的縱向血管——經絡——在深層組織間隙中運行,但有壹個例外——足太陰脈在淺層運行,可見於內踝上。其實就是這裏的大隱靜脈——體表最大的淺靜脈。其他浮在體表、經常可見的血管是絡脈——微小的血管,即淺靜脈。”淩叔。《魏瑩將生》雲:“營盤在脈,……,營盤無窮,……,陰陽交織,如無盡之環。”《靈樞·戚穎篇》雲:“戚穎之道,...,永遠沒有自我的營地,又會重新開始。“也就是說,戚穎在脈動中無休止地運行著。有了以上概念,我們就可以認為經絡的行程就是血管的解剖結構,經絡的循環就是血液循環。這是中國兩千多年前的血液循環理論,根據解剖和觀察基本正確。
三、中醫對脈的描述
“動脈”的概念在《內經》和《靈樞》壹章中有明確的描述。《動態傳》說“十二經脈,為何手不太陰,腳不太陰,陽明獨動?”特別指出了為什麽“手太陰脈”、“足陽明脈”、“足少陰脈”會持續搏動,即屈動脈腕背脈、頸動脈氣管旁脈、脛後動脈踝脈。《內經》指出踝後脈是沖脈通過它的脈,而不是足少陰脈的脈,因為足少陰中流動的靜脈血是向心的。哪些動脈可以從流向和經脈交匯處判斷?什麽是靜脈?手的三陽經起於胸,搏動於腋窩、肘、腕背,故為動脈。《靈謝舒克篇》特別指出了手三陰經的立體走向,與上肢從指尖經腕、肘關節至腋下的上肢動脈走行方式頗為吻合。僅此壹點就足以驚嘆當時學者所達到的解剖學水平,文字的描述是多麽的幹練和準確,而現在卻很少有研究者關註這篇文章的內容。壹般來說,手的三陽經被認為是從手開始的,這當然不是壹條血液循環的路線,但在《靈樞》中有明確指出。手三陽經的經脈從手運行到胸,只有它的分支(從胸到頭的分支)結束。經絡運行於上肢外側,與淺大靜脈(頭靜脈、貴要靜脈等)非常相似。).所以手的三陽經應該是脈。足的三陰經從足到胸,在腹股溝處進入內部,這被認為是壹條靜脈。足太陰經過內踝,可見經絡明顯是大隱靜脈經過內踝。足三陽經自始至終貫穿於足,與血管明顯不符,但仔細考察發現,所謂“自始至終”只是壹個籠統的概括。《內經》明確指出,足陽明胃經先從胸上行,再下行至足;足少陽的膽經起於腋下,不在頭部。而且胃經全線:面、頸、胸、腹外側、小腿前部、足背均有動脈搏動,以此判斷胃經的路徑和作用。沖動是壹片血海,從頭到腳,其實指的是身體最大的動脈——主動脈和下肢動脈。總之,十二經脈,加上脈象是血液循環的通道。《內經》之所以常用“補氣”或“養血”,原因正如《內經》所言。雖然我們知道骨髓有造血功能,但我們不知道血液為什麽會變紅(“不知道為什麽”),所以我們常常以血液的營養功能來表達血液的概念,避免了可能出現的錯誤。
第四,脈象或經絡作為皮膚信息傳遞通道的概念
經絡的另壹個內涵是衛氣運行的方式,《內經》明確提出營衛同行。所謂衛氣,很像氣功中的內氣運動和循經感傳中的感傳。許多事實表明,高等哺乳動物的皮膚中存在壹種信號傳遞途徑,這是壹種以兒茶酚胺的釋放和作用為中心的鏈式傳遞機制。與血液循環相比,《內經》所描述的經絡循環路徑更類似於皮膚中的壹種信號傳遞(齊威主要在皮膚中行走)。其實這是《內經》作者面臨的壹個嚴峻問題。衛氣的運動可以在患者或氣功中感受到,但沒有形態學證據。雖然感覺不到血液循環,但可以解剖,從體表觸摸或肉眼觀察(“可從外部測量,解剖可觀察其死亡”),這給《內經》的作者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導致他們混淆了兩者,把自己感覺到的線性運動與看到管道結構聯系起來,卻試圖加以區分。因此,在某些章節中,分別敘述了營與衛的區別及其運作方式,有些地方還將“氣血”二字作為通稱。當我們區分陣營守衛的不同作用和方式時,我們才能真切地看到古代人在生命科學上的卓越成就和巨大的現實意義——皮膚信號傳遞通路並沒有被現代科學家所重視。綜上所述,在人類生命科學領域,中國古人有著不可動搖的主導地位,他們運用蘇素的自然科學方法獲得了許多重要認識。作者總結歸納了“經典解剖生理學”的概念,這應該成為我國解剖生理學家的常識,有理由引以為榮。隨著《黃帝內經》中壹些尚未被現代科學認知的生命現象的深入研究和重新確認,必將重塑其在世界上的歷史地位和現代意義。作為中國的生理學家,我們應該了解自己的歷史。最後,值得指出的是,在李約瑟編纂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經絡長期被視為血管系統,並明確指出是中國最早發現了血液循環。後來在梅所著的《中國——發明與發現的大陸》中,進壹步肯定了這壹判斷,並專門討論了“誰最先發現了血液循環”這壹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