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的解釋性。報紙的文字符號長於對事物的發展過程作出深層次的解釋。報紙對事物和現象作出深入的調查報道,顯示 出報紙自己獨立的眼光和判斷,正確解釋反映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本質規律,這正是報紙的優勢所在。
報紙的選擇性。報紙是按版面的空間把新聞進行壹定方式的編排提供給讀者的。讀者在看報時具有很強的選擇性,讀者可以自由地閱讀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不必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感興趣的內容可能反復地閱讀,而不必像聽廣播、看電視壹樣,受眾只能隨著電臺、電視臺編排的節目秩序收聽、收看。
對受眾來說,在閱讀報紙的過程中會有更大的想象空間,會有更多的聯想主動權。不受時空限制,更符合人的閱讀心理。這也是為什麽報紙屢屢受第二媒體(廣播)、第三媒體(電視)、第四媒體(互聯網)的沖擊而至今屹立不倒的壹個重要原因。
/media/200612/20061218171554_4540.html
在理所當然地追捧新媒體的同時,傳統媒體似乎出現了被忽視的跡象。事實上,我們依然生活在壹個包括紙媒在內的傳統媒體時代。紙媒,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依然是許多人精神上賴以依存的重要方式,是各個報業集團主要的創收載體,是我黨影響力傳播的主要媒介,它仍然具有著改革與發展的廣闊的未可限量的空間。在描述新媒體為我們帶來美好未來的各種可能時,我們同樣應該正視和盡可能延伸紙媒的既存優勢。
周期性規律
在所有的規律中,周而復始的往返有著最為可控的運行軌跡。以24小時為傳播周期的紙媒,對應著許多人閱讀、收看傳媒的習慣。人總是在壹種習慣中生活,或者說是生活在時間的周期之中。到了壹定的時段產生壹定的需求時,才必須接受某壹樣東西,如按時吃飯、睡覺等。報紙24小時的出版周期,可以讓它所培育的讀者在壹個相對固定的時段裏面接受所需要的信息,而且這些信息是讀者通過主動的消費行為購買的。讀者在這個時段裏面得到的,是習慣授予他的必然。而壹般來說,習慣是難以抗拒的,良好的習慣很難改變。周期性出版的紙媒對應的正是人們的某種生活習慣。有時我們說“此人有良好的讀報習慣”,其中也隱含著他按時讀報、生活有節奏、有規律的意思。事實上,不管是年輕人還是年紀稍長的讀者,都有對信息的接受習慣。從這點來講,24小時出版周期對報紙來講可能是壹個限制,但又何嘗不是壹種優勢?關鍵在於,我們要在讀者確定的時段中提供他所需要的信息,讓他滿意、讓他愛看。
版面視覺感
和互聯網、手機報等其他新興媒體所提供的信息不同,報紙有壹個版面視覺感。互聯網只有上下之分。報紙的版面可以從上下、左右、前後所提供的信息中,判斷出新聞的價值。這其中還包括標題的濃淡、大小、報道分欄等。對讀者來講,購買報紙,不僅購買信息,而且購買報紙的判斷力。編輯把新聞的價值判斷整合在版面中,使讀者在很短的時間裏,在接受信息的同時,接受這種判斷,孰輕孰重,壹目了然。不論在中國還是外國,我們想到報紙,首先想到的就是版面,這是它和線性傳播的廣播電視等其他媒體區別的特征。電子報目前還達不到傳統報紙的版面視覺感,將來有可能可以,但壹張對開報紙的版面感和小塊面的電子屏幕版面感,仍然是不同的。其次,新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的邊界是無窮的、分散的。鏈接、滾動、不斷點擊使得信息顯得無邊無際。對應於此,紙媒的優勢恰恰在於它清晰的邊界。壹報在手,花多少時間可以看完,心中有底。作為信息的個體接受者,信息的攝取量是需要收斂的,而收斂的條件之壹是有界限,報紙的版面便是提供了這種界限。
權威高端性
在我國,媒體都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中國社會已經進入到壹個多元化時代,信息泛濫、資訊過剩造成讀者在有限的時間內,難以卒讀。讀者想要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可能得付出很大的時間成本,經濟學中有壹條原理,叫做時間成本決定經營方向。花過多的時間篩選信息的真偽和主次,這是許多讀者所不願意的。在這種狀況下,讀者希望有壹個權威的裁判,通過足以讓人信賴的判決,幫助省去篩選信息的時間。壹個突發事件提前刊登在三流小報與最終刊登在主流媒體上,讀者對它的認可度是不壹樣的。因此,在缺少權威和判斷的前提下,新聞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傳播的質量並非是正比關系。壹張權威高端的報紙在傳遞信息的同時本身也提供確定的價值判斷。傳統媒體,尤其是黨報在很長時期中以負責任的報道所建立起來的公信力,是新媒體目前難以替代和無法企及的。
內容原創性
報業集團內部壹大批優秀人才都在從事內容的原創和傳播工作。他們掌管著信息源,掌管著發布,甚至掌管著傳播的方式,這種內容聚集的先發優勢,至今使以互聯網為特征的新媒體望塵莫及。新媒體內容的整合和發布,只能借助於與傳統媒體的合作,或是傳統媒體內容的廉價供應。內容在傳統媒體中並不稀缺,稀缺的是對內容的整合創意,新媒體不缺少整合能力,但缺少原創內容。今後“內容”作為知識產權的理念進壹步明晰後,傳統媒體的內容優勢會進壹步放大。在目前狀況下,新媒體的發展是壹個沖破自身局限、依賴傳統媒體,同時分流傳統媒體影響力的過程。同樣,傳統媒體的內容優勢要持續得到延伸,也應該從新媒體的善於整合的優勢中吸取有益的養分。
相處的經歷
幾百年來紙媒體與其他媒體和而不同、雙贏相處的經歷,說明了它的與生俱來的持久的生存韌性。報紙曾經遭受過電臺的擠壓,事實證明電臺和報紙可以***存***榮;曾經遭受過電視的沖擊,最終電視和報紙之間也能優勢互補和諧相處。報紙經受了其他傳播形態的挑戰,但最終沒有被取代,而是在變挑戰為機遇的過程中獲得發展和壯大。報紙從誕生的第壹天開始,就不僅在傳播信息,而且在處理信息、整合信息。它所傳播的信息並沒有成為信息垃圾被人拋棄,“隔日黃花”變幻成背景資料,又在不斷地被人加以引用。所以我們說,報紙每天在描述歷史、反映歷史,同時也在創造歷史。和不同媒體***存的經歷證明了報紙能夠經受新型媒體形態的沖擊。今天,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和紙質媒體有明顯的差別,傳統媒體傳播“巨內容”(盡管各有各的定位),新媒體傳播的是零碎的、分眾的、差異化的“微內容”。但不管是“微內容”還是“巨內容”,不論分眾或是聚眾,每壹種需求都有它以特殊表現形態合理存在的理由,它們互相之間並不完全是零和博弈的關系。友好***存說明了各自的生命力,相互競爭又順應了社會的發展潮流。
閱讀年齡段
現在40歲到45歲人群中,有很大壹部分人喜歡閱讀網站也喜歡閱讀報紙;45歲以上的人對報紙的熱愛,恐怕難以輕言放棄。假設他們的生命周期可到80歲,那麽至少還有35年,他們將在閱讀紙媒中實現對信息的需求。從這點上講,“報紙已經過了黃金發展期”,“報紙已經面臨衰弱、走向死亡”這些說法顯然言過其實。有如此龐大讀者群的存在,紙媒不可能很快消亡。今天,絕大多數廣告商仍然願意把廣告投向紙媒,就是明證。那麽35年以後呢?將來可能年輕的讀者會更喜歡閱讀網站、手機報等各類新媒體,但總有壹批人還是喜歡閱讀報紙。這部分受眾的存在表明報紙在壹個較長時期的發展過程中,能夠生成基於市場的不可完全破裂的關系黏度,這種黏度或許不會依據人群而是依據年齡層次而滋生。今天的年輕人在他們年長以後,可能會回歸報紙的閱讀方式,因為那時候的他們更需要的是壹種相對穩定的、周期性的、對接性更強的、價值判斷更為明確的傳播形態。也就是說,按照時間半徑分割,紙媒將更為中、老年人所樂意接受,報紙將與這個年齡段的讀者產生緊密的黏度關系。同時,紙媒如果在尋求不可復制的壟斷性、與讀者增強互動和報道方式的多樣性方面不斷進行更為有效的創意設計,其與讀者的黏合也會以多種形式的表現得到增強。
制度的保護
現今,我們的紙媒都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沒有私人辦報。在黨的現行政策下,為了維護意識形態的安全,所有的報紙毫無例外地受到行政制度的不同程度的監管式保護,加強對新媒體重視和監管的同時,也是對新媒體發展行為的規整和某種程度的限制,使紙媒的傳統路徑不至於受到過於猛烈的沖擊。如果缺少這種“行政保護”,有些紙媒必然垮臺。當然,我們要辯證地看待這種“保護”。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行政支持越明顯,成長性越難持續。制度保護,從暫時看是壹種優勢,但從長遠看未必是壹件好事。壹個變化中的發展體既要盡可能充分地利用有利於自身的各種現行政策和條件,更要著力於打造能夠持續健康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用好當前,發展長遠,乃是紙媒的重大課題。
閱讀自由度
閱讀紙媒的最大特點,是隨意性與自由度。報紙在手,就有壹種擁有感。它便於攜帶、便於收藏;閱讀受時間、場地的限制極小;可以反復閱讀。或放在包內,或置於床頭,茶余、飯後、候車、等客、睡前、如廁等均可閱讀,氣定神閑、坐臥自便、可長可短。高興了可剪貼、可珍藏;不用了可丟棄、可他用。不必端坐於電腦前,不必有任何輔助工具。這種隨意性滿足了當今社會人們快節奏工作之余悠閑生活的要求,可以作為壹種調節生活張弛的手段。閱讀如休閑和休閑式閱讀方式,是紙媒隨同信息提供給讀者的壹份獨特體驗和珍貴情感。
新媒體與紙媒體之間不是淘汰與被淘汰的關系,而是可以並行不悖、相互補充、***同發展、互動雙贏的。紙媒體自身要堅定信心、強身健體,認清和發揮自己的優勢,不斷開發和創造自己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