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界太功利,太短視,問題很多。目前我國中學生數學物理教育水平,尤其是數學教育水平,已經比歐美高了四五個檔次,而且還在不斷上升、加碼、提升。在高考的指揮棒下,現在的“課改”適得其反,只能更加加碼,也增加了數學尤其是數學的難度,讓很多中學生失去了學習數學(或數學)的興趣。中小學尤其是中學的理工科基礎教育和人文基礎教育嚴重失衡,理科過於偏向。如果把智育和德育比,智育太多,德育不如。汽車的兩個輪子和鳥的翅膀之間的平衡根本達不到。在文科基礎教育中,政治教育取代人文、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情況尤為嚴重。整個社會(中小學就不用說了)的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還是老壹套、教條式的,根本無法觸動人心,滲透到人們的信仰和行為中。社會上的大幹部大多還是說壹套做壹套,行賄經商,官德缺失,何況別人?人性、心性、氣質的教育,文化理念和信仰的教育,是根本性的、全局性的、長久性的,是超越政治意識形態的。我肯定適當的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但我認為必須有限度。政治的價值是短暫的,人文的價值和中國歷史文化的價值是長久的和根本的。原因和結果是有關系的,不能顛倒。我們現在最缺乏的是壹種活潑的人性教育,適合不同學齡的孩子。它對國家和民族的長遠利益,對現代法治社會和公民社會的公民底線倫理和倫理知識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做什麽人,培養什麽人,這是根本。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或手段。現在社會風氣自私,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都面臨很多問題。社會上成人、老師、家長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情感風格、價值觀對孩子的影響最大。中小學校園暴力和其他現象,如壹些兒童遭受性虐待,令人擔憂。所以,我們不僅希望學校老師,也呼籲全社會,大部分家庭,特別是幹部、知識分子、中小學教師,要收拾風俗,移風易俗,真誠做人,廉潔做人,堅守做人的底線,做好人性和氣質教育。
壹、為什麽要重視語文和國學教育?
中國的每壹個人,更不用說承擔著傳承文明、教育下壹代責任的中小學幹部和教師(不管教什麽學科),都應該掌握好自己的母語,都應該有中國歷史文化常識。作為壹個國家的公民和國民,他們有義務接觸自己的經典。壹個西方人,無論從事什麽職業,在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中,至少讀過和研究過荷馬史詩,柏拉圖或亞裏士多德等希臘哲學,西塞羅等羅馬政治理論,莎士比亞的文學作品。這是理所當然的,是他們人文修養的基本功。壹個中國人還應該掌握好自己的母語和中國文化常識。但在我國,如果讓青少年讀壹些孔孟老莊的書,會被認為是守舊和叛逆。這是壹件非常奇怪的事情。近年來,這種情況有所改善。
2001年5月我在德國。有壹天,萊比錫大學的壹位女老師陪我去學校演講。路上,她先送女兒去幼兒園。她對我說:“我把女兒送到教會辦的幼兒園。幼兒園老師經常給孩子們講聖經故事。這是讓孩子們接受我們文化中最基本的教育,愛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不允許說教。孩子長大後是否信教由孩子自己決定,父母不會幹涉大人的事情。但作為父母,我們必須讓孩子從小就接受自己文化中最基本的倫理教育。”
我的朋友德國特裏爾大學文學院長、漢學家玻爾教授(他的中國名是蔔松山)曾經在北京和特裏爾多次鄭重地對我說:“妳們中國有很好的倫理資源,特別是儒家文化中有很多好的道理,但是妳們放棄了,沒有用這些本土的文化資源去教育後代,真可惜!”蔔松山先生是中國問題專家。他翻譯了鄭板橋、桑道清,研究了中國美學,也研究了儒家道德哲學。
法國中小學的中文教育註重本土文化理念的培養,中學生開始學習笛卡爾和馬勒布朗的哲學,孟德斯鳩和盧梭的政治學。法國重視所有大學生的漢語教育,重視古典語言、希臘羅馬經典、宗教、歷史、哲學、倫理、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經典著作的閱讀。現代歐美的大多數知識分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受到了上述經典教育的反復教育和滲透。
壹個沒有基本道德常識的社會是非常危險和可怕的。法律再嚴,也代替不了社會的倫理道德;再者,健康的現代法治社會是建立在人們底線倫理和人們倫理知識的文化土壤上的。去過美國的同誌都知道,美國有些地方的治安狀況很好,真的可以說是“夜不接路,夜不關門”。為什麽?除了法治健全,這些地區的社區文化比較健康,或者基督教、天主教的道德教育做得比較好。這些地方的離婚率很低,家庭和諧穩定。
作為壹個中國人,不能不讀四本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對於中國就像阿迦瑪對於印度,《古蘭經》對於阿拉伯,新約和舊約對於西方壹樣。
法國啟蒙思想家推崇儒家的人性論,以人性來反對神學。他們把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寫進了1793憲法和人權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聯盟(今天的聯合國)通過《人權宣言》時,中國代表張(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研究生)先生發揮了很多作用。張先生滲透儒家智慧,以儒家智慧協調各方,使宣言得以通過。聯合國大樓上刻著孔子的壹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1993在芝加哥,來自世界各地的6500名宗教領袖通過了壹項普世倫理宣言,該宣言有兩個基本原則,其中之壹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永遠不要把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強加給別人。當然,這不是指物質上的東西,而是個人尊嚴。妳不想被別人羞辱,那就先尊重別人,不要羞辱別人。反過來,妳希望別人怎麽對待妳,妳就怎麽對待別人。這可以作為國家、民族、宗教和文化之間相互對話和交流的標準加以推廣。
幾十年來,中國大陸的學前教育、中小學教育、國學國學基礎知識和傳統道德教育的缺失,雖然在過去十幾年有所改善,但仍不盡如人意。就獲得全社會普遍的民族認同和倫理意識而言,就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可持續發展而言,學前教育和中小學教育中的國學和國學教育是基礎。因此,全社會應重視加強對兒童、小學生和中學生的中華民族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教育。否則就沒辦法搞好大學的人文教育。
從公民的文化教育和國家文明的健康發展來看,應該有法律嚴格禁止中學生文理分科。同樣,我國應該為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立法,或者在法律上規定,必須對兒童和中小學生進行傳統語言文化教育,維護民族語言文化的純潔性和尊嚴。有必要改變青少年花在學習英語上的時間和精力比學習普通話多得多的現狀。
除了父母兄弟姐妹,小學和中學的老師才是人的壹生中受影響最大的。我深深想念我的父母和兄弟,我的小學老師和中學老師。他們以身作則,教我們如何做人。我們中小學老師都很辛苦。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直接的影響,甚至影響學生壹生。但由於教育體制、結構和各種原因,今天的中小學老師,以及今天的爺爺奶奶、家長,都不敢恭維自己的語文和國學。因此,我們應該大力培養教師。
我舉雙手贊成孩子們讀聖經。2003年,我在日本講學,專程去福岡拜訪了95歲高齡的岡田武彥先生。90歲的時候,岡田先生還在福岡的幼兒園給孩子們講《論語》。岡田先生說,東方文化有很多寶藏沒有被開發,東方文化壹定會超越西方文化。背誦壹些關於啟蒙的書籍,比如《三紫晶》、《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千家詩》、《論語》、《孟子》、《老子》以及壹些古詩詞,對孩子是非常有益的。我認識壹些孩子的父母。他們教導子女或孫輩,適當背誦壹些古代經典,對開發他們的智力非常有益。十三歲之前,我對語言的記憶力很強。要多背,發揮壹點男孩子的本事。只要在這個年紀背誦,以後慢慢理解,慢慢反芻,會讓妳終身受益。這不僅對孩子學習人文學科有好處,對孩子學習科學也有好處,對孩子將來做人,活在世界上也有好處。過去壹些著名的自然科學家有很好的文化修養,有很好的文史哲知識。例如,數學家華先生和先生都擅長詩歌和書法。他們從小背誦經典,接受了全面的教育。妳不用擔心現在的孩子懂不懂。妳擔心的是孩子們會挑戰他們的父母和老師。老師和家長壹定要懂壹點國學的基礎,就是要懂壹點經典,歷史,詩詞歌賦,壹些基礎的經典。
根據《光明日報》的報道,許多NPC代表和CPPCC委員對兒童閱讀經典給予了肯定,並特別贊揚了沈陽皇姑屯區所有小學生每天早上花20分鐘閱讀啟蒙書籍和《論語》。我覺得值得推廣。
我們應該在中小學教育中恢復中國書法的教育和訓練。高中和小學語文教材要按年級增加文言文的比重,高二高三至少要用50%到60%的文言文。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內容和載體。我建議應認真考慮已故任先生的建議,讓中小學生和國民“知其繁,用其簡”。
人文教育關系到孩子的人格成長和心理健康。人文教育包括全人類的人文精神教育和東西方的人文精神教育,其中對外國尤其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學習非常重要。但相比較而言,國學和國學教育才是基礎中的基礎。很多語文、國學屬於文科教育、精神修養、君子人格培養的範疇,屬於祖國歷史文化精神的傳承,要特別重視。
二、西方大學通識教育的啟示
斯坦福大學明確將博雅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目標。學校要求學生不局限於壹個專業,要有廣博的知識和修養,要“勻”,即接觸不同的學科,同時了解不同文化的經典、理念和價值觀。學校要求學生修以下九個領域的十壹門課程(每門至少3學分):1,文化、觀念與價值觀,2,世界文化,3,美國文化(以上為文化核心課程);4、數學科學5、自然科學6、科學技術與應用科學(以上為理科核心課程);7.文藝,8。哲學,社會和宗教思想,9。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以上為人文社會科學核心課程)。以上各領域的課程基本都是經典讀物,課程名稱分別是:荷馬的《奧德賽》或《埃利亞德》、柏拉圖的《理想國》、亞裏士多德的著作或其《倫理學》、《政治學》、《聖經》、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中國思想家孔子的著作或《論語》、中國道家哲學或《老子》。路德文選、馬基雅維利的《列王論》、彌爾頓的《失落的花園》、蒙田的散文、但丁的《神曲》、摩爾的《烏托邦》、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和《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和《暴風雨》、牛頓的作品、達爾文的作品或《物種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或馬克思的《生產黨宣言》或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韋伯的《新教倫理》、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培根的《新工具》、笛卡爾的《方法論與沈思》、洛克的《政府的第二理論》和霍布斯的《利維坦》。
芝加哥大學的通識教育非常有名。該校大學生畢業學分壹半以上是涵蓋六個領域(人文、外語、數學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明學)的通識課程,被稱為* * *同核心課程,學生要修21的課程,非常繁重。[1]
哈佛大學的傳統也是通識教育,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哈佛的理念是:最好的教育是開放和創造性的教育,不僅要幫助學生在專業領域擁有原創的思想和能力,還要創造條件讓學生有思想,有理想的目標和追求的洞察力,成為個性自由的完美成功的人。哈佛本科生在校四年,不僅學習壹個專業領域,還學習跨學科領域。這個學校的很多教授都強調人文學習的重要性,主張理解和吸收不同的價值觀。本科要求學生選修8到10的課程作為“核心課程”。核心課程的主要領域有:外國文化、歷史研究、文學藝術、道德思維、科學與社會分析,以及英語寫作、數理統計和外語必須學習。在“道德思維”領域,學校邀請不同的專家教授不同宗教和文化傳統的倫理課程,讓學生選擇壹門。其中包括杜維明教授的“儒家倫理”課程,該課程每次都有300多名學生參加。杜教授只上課,定期召開助教會議。學校規定每20個學生必須有壹個助教,助教參與學生的討論(每周壹次),指導學生閱讀,解讀學生的讀書報告。
壹些哈佛教授認為,任何復雜的文明都必須發展社會資本,而社會資本是無形的。我們不能短視地看待我們教育的效果,最好的教育也不能用美元來衡量。有些教授認為,我們不僅要重視經濟資本,還要培養有文化的人。這需要考慮文化底蘊和精神習慣。除了智育和科技方法,還要培養道德素養、人生智慧、精神價值、文化能力、道德信仰等。要培養公共知識分子,關心社會,參與政治,批判現在,引導未來,為社會提供價值導向。
中國的大學現在也在推廣通識教育。壹些大學壹次提供200多門課程。通識教育不是課程越多越好。在很多通識教育課程中,要形成壹門核心課程,建議學習壹兩門四書五經等中國文化基礎經典和壹門西方文化經典作為核心課程(千萬不要用《中西文化概論》等課程代替)。所有大學生都要上壹門課《大學語文》,可以作為教材,比如《四書》或者《古代漢語觀》。傅斯年先生任臺大校長時,所有學生都要在大壹上壹學期的《孟子·史記》,以增強歷史感,培養健全的人格和氣節。這個經驗值得借鑒。否則,僅僅多上幾門普通的人文課程,或者聽幾堂人文講座,仍然無法彌補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短板。現在的大學生,語文、中文基礎差,寫作能力差到連書信(包括信封)的格式都有問題。
中國大學人文教育的問題在於缺乏自己的課程體系。必須改變入門(原理)加通史(專史)的模式,使之成為研究國內外原著經典的途徑。受蘇聯幾十年的影響,大學文科本身最大的弊端就是課程體系變成了入門加通史(或斷代史或專史)的模式。對此,大家已經習以為常了。學生有必要學壹點概論、原理、通論、導論、通史、專史、斷代史。但如果所有的課程都是這樣,不直接閱讀東西方文學、歷史、哲學、道德、藝術、宗教等領域的壹些原創經典,將是非常可惜的,也就無法培養原創人才。導論加通史的模式,是建立在否定東西方人文傳統,不相信師生能夠閱讀、分析、理解原著經典的前提下的。導論、通論、原理、通史、專史等。是不是有些專家嚼的包子,以此來死板的餵學生,填鴨式的餵,培養學生在學習上,尤其是思維上的被動和懶惰。長此以往,妳會失去思考能力,只會跟風。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往往成為背誦枯燥教條的過程,學生受益甚微,只為應付考試,與身心修養無關。中小學的老師是大學培養的,所以大學的劣勢影響到中小學。
中國大陸的大學中文系和臺灣省的大學中文系(或稱中文系)的差距在於,後者繼承了民國時期中國大學的傳統,以經典、歷史、書籍、藏書為教學和研究內容,而前者則相反,不重視古語、古書、古思,只關註部分藏書(甚至只是現當代小說)。
無論是國學、人文還是自然科學的教育,課程設置是壹回事,怎麽講課又是另壹回事。課好不好,不在於外在的形式,而在於老師是否有知識基礎,如何在教學方法上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課程排好之後,說什麽、怎麽講、考什麽、怎麽考都是老師的自由,千萬不要用那些形式主義的條條框框來限制。面對同壹門課程或文學,應該允許持不同意見的教師發言,也應該允許學生批評,從而倡導師生自由討論、交流、互動,啟發學生有所感悟、有所收獲,即孟子所說的“心之官以為,思想得之”、“違心”、“掘井取泉”、“深造後自鳴得意”等等。
三,中國傳統心性教育的利弊
我還是覺得讀書,尤其是讀壹些古籍,比看電視,去娛樂場所,甚至上網,更有收益,更有意義,更有意義。我還是提倡修身養性的。中國古代的哲人和知識分子,講音準,講六藝之學,講禮儀,講音樂,講射擊,講帝王之風,講書法和計數,講詩詞歌賦,講棋藝,講棋藝,講書畫,講人的情趣和意境。人不是行屍走肉。人要活得有尊嚴,有格調,有價值,有意義。孟子曰:“人獸之異,難得,小人往之,君子守之。”意思是人和其他東西,人和野獸的區別其實很小。君子守此界,小人抹殺之。所以,教師,尤其是中小學的校長、幹部、教師,不應該整天忙於應酬,甚至沈迷於娛樂場所。他們應該學習,靜坐,修身養性。
我們提倡自由教育和紳士人格。中國傳統文人非常重視個體的生存情趣和品質,非常重視人文熏陶和修養。孔子說:“誌在道,德在德,仁在仁,遊在藝”(《論語》)孔子也說:“興在詩,立在禮,成在樂。”(《論語·太伯》)傳統知識分子在禮樂教育過程中的遊歷、陶冶、修養,通過詩、書、禮、樂的傳授培養社會精英,也提升了國民的品味,是壹項重要的任務。孔子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品格,“文王不在”的責任感,“天命在我”、“自然之德在施”的意識,這是壹種傳播溫柔的使命,同時又有“我也同分”的感嘆,其實孔子並沒有不同意魯茲、冉求、龔錫華搞軍事政治外交的野心。相反,他壹直鼓勵弟子要有外王的做法和成就。但在當時的語境下,孔子只是默許了曾點的優遊,並吟誦道:“晚春之人,春裝成就,狀元五六,童子六七。”(《論語·先進》)沒有這種人生意境的人,是看不懂《我與典爺》這壹章的。在這段對話中,曾點表現出無憂無慮、與宇宙並駕齊驅的意境,趣味獨特,獨樹壹幟,令大師感嘆並深表贊同。可見,個體生存的意義世界與個體身心的自我修養有著極大的關系。不言而喻,人不同於動物。不僅如此,人不僅是有語言和邏輯的動物,也是有社會政治的動物,尤其是有宗教、道德和美的動物,這需要修養。要有支撐,要有精神支撐,要有內心支撐,要有天性支撐,要有情懷支撐,要有才華支撐。憑什麽?古代靠的是人文“六藝”和五經四書的傳授。
我們傳統的心性論是壹座富礦,有很多資源可以開采。就連朱對的心性論也不那麽反感,相反,還很親切。誠然,朱強調“天理”對“人欲”的控制和調節,但這主要是指內在的控制,而不是外在的強加。“情”需要節制,這不是中國哲學家的專利。古今中外的大哲學家、大倫理學家都沒有談過引導和拯救情緒,“情緒”的泛濫永遠不是好事。(比如在當代中國,放蕩、淫欲、好色已經到了極致,很多官員、學者已經到了不要臉的地步。)
現在我們講可持續發展,講和諧社會,這些都有古代文化資源的基礎。中國人歷來重視人與生存環境的關系。《莊子·萬物論》說:“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為壹。”這裏表達的是“天、地、人、物、我”作為壹個整體的智慧:無論是人、群體還是個體,都能與無限的宇宙、有形的有限的世界、世間萬物達到壹種和諧的理想狀態。孟子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親張載說:“人與我同胞,物是我也。”(《正夢幹支》)我們愛自己所愛的人,然後推己及人,愛身邊的人,愛人類,愛植物、動物、鳥石,愛壹切自然的、人造的東西。當然,這些愛是可憐的。但是仁者把自己看成是與世間萬物的壹種* * *關系。程顥主張世間萬物都與自己融為壹體,沒有分別。《知仁》說:“仁者如壹物。”又曰:“仁者,集天地萬物,非己也。”這當然是壹種超然的理想。儒家主張通過對仁的弘揚,把人的精神提升到超越普通的人我差異、物我差異的“天人合壹”的境界。同時也表達了壹種* * *生而為人的意識。在古代思想家的眼裏,人和自然界的萬物都離不開植物、動物、瓦片、山川、馴化栽培的動植物、衣食住行的器皿。天地萬物都是不同差異的統壹。在這個統壹中,壹切都有它的位置,它的性質和它的位置。
孔子是中國文化的偉大代表,是後世的楷模。聯合國所有人都把孔子的生日當作教師節。為什麽中國不把孔子的生日作為教師節?難道因為孔子的生日是臺灣省的教師節,我們就不偏心了?這很奇怪。中國大陸是中國真正的正統文化。只有這樣,孔子的生日才算教師節。這就是教師的尊嚴和榮耀所在。
國語、華語、國學教育是國家的根本,不可動搖。20多年來,我壹直在批判壹個現象,就是在中國大陸的各級教育中,忽視母語的教育,忽視當地歷史文化ABC的教育,把英語和西方文化的教育看得比母語和當地文化的教育更重要,完全是忘祖歸宗!現在中國的流行文化是美國文化的殖民地,所謂的美國大片橫行。另壹方面,看看法國和壹些歐洲國家。他們嚴格限制大眾媒體肆無忌憚地播放英語節目或所謂的美國大片。他們有限制。法國知識分子不斷對法國媒體和文化界進行批判和引導,法國政府也非常自覺地捍衛法語的純潔性和法國文化的尊嚴。相反,我們都失職了!我不反對向西方學習。相反,我積極倡導擁抱西方文明。我當院長的時候,在我們學院的哲學教學中,創造了用西文學習西方哲學經典的良好條件。國學實驗班和中西比較哲學國際班都是開放的,有些課程也是英文的。但在我看來,必須有壹個邊界,那就是中國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博士生)以及憲法和法律允許的中國的教育必須以母語和本土文化為主導。當我們談論自主創新和建設自主創新型國家時,首先應該振興中國自己的文化傳統。中國人如何走向世界?中國人的精神文化當然包含了幾千年與外來文化的融合,中國文化當然是壹種變化的文化。但是,中國之所以是中國,中國之所以是中國的文化,必然有其內在的東西,有壹種主導的、主觀的方式。這是不可動搖的。所以我反對所謂的“雙語教學”,甚至有些大學提倡“全英文教學”,這是應該禁止的,也是非法的。在大學裏,中英文適度教授是可以的,但是大量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盲目提倡全英文教學,就值得警惕了。就像美國的所謂大片在中國的電影市場泛濫壹樣,這樣下去,中國將失去民族文化教育的主體性,成為美國或西方文化教育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