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寬帶、配電、電話用戶等。;(2)農用石膏技術與設備。包括電腦和網站的數量,其他通訊設備是否能保證信息的順利傳播;(3)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包括農業數據庫的種類和數量,農業信息資源的數量和網絡,農業信息資源的二次開發和利用;(4)農業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包括各種農業信息技術的用戶數量,按各行業主要農業信息技術劃分
應用,如農業專家系統的類型和實際應用的普及率;(5)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包括采用農業信息技術在農業總產值中的增值作用,即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
國外農業信息技術的應用現狀
國外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現狀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壹是數據庫和網絡。農業信息量大面廣且分散。目前國際上最普遍、最實用的方法是將各種農業信息加工成數據庫,建立農業數據庫系統。
第二,精準農業。精準農業起源於美國,是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全面結合的新型農業,是21世紀農業的發展方向。主要由10系統組成。包括全球定位系統、農田遙感監測系統、農田地理信息系統、農業專家系統、智能農業機械系統、環境監測系統、系統集成、網絡管理系統和培訓系統。其中,遙感技術已在歐洲、美國、日本、中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廣泛應用於農業資源調查、農業生態環境評價、農作物產量預測和農林牧業災害監測等領域。耕作技術已經精準定位在以lOm2為單位的小塊土地上,大大降低了農作物的生產成本。到1999,美國使用了大約90%的精準農業技術。英國、德國、法國、荷蘭、西班牙、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發達國家正在快速發展精準農業,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在計劃實施這壹項目。近年來,基於航空的遙感技術被應用於農田信息采集。雖然處於起步階段,但是發展很快。
第三,專家系統。國外農業專家系統的應用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最早的專家系統是PLANT/ds,由美國IL Linois大學的植物病理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共同開發。隨著80年代中期的迅速發展,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相繼在作物栽培、畜禽育種、農業經濟效益分析、農產品市場銷售管理等方面開發了許多農業專家系統。據統計,美國正在使用或即將使用的農業專家系統有1000多個,日本有400多個。從發展總量來看,美國占絕大多數,差不多占80%,其他國家(包括中國)只占20%。專家系統未來的研究重點:建立描述農業生產中非結構化、非系統化知識的模型,最終建立主要農作物、畜禽和水產品的整體生產管理體系和實用技術體系,以促進農業生產的科學管理和科學決策
先進技術的推廣和利用。
第四,虛擬農業。虛擬農業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出現的農業信息技術的高科技產物,是作物生長模擬模型的進壹步發展。它利用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仿真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建立數學模型,定量、系統地描述作物生長發育、器官形成和產量形成等生理生態過程之間的數量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礎上設計虛擬作物和畜禽,從遺傳學角度定向培育作物,改變傳統育種和科研方式。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研究機構在開展這項工作。
研究內容是虛擬主要農作物和畜禽的飼養管理。
中國農業信息技術的應用現狀
信息技術在我國農業領域的應用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從65438年到0979年,從國外引進遙感技術並應用於農業,這是信息農業的第壹個例子。1981年,我國成立了第壹個計算機農業應用研究機構,即中國農業科學院計算中心,開始了以科學計算、數學規劃模型、統計方法應用為重點的農業科學研究和應用研究。從65438到0987,農業部成立了信息中心,開始重視和推動計算機技術在農業領域的試點和應用。自1994以來,中國農業信息網和中國農業科技信息網相繼上線運行,標誌著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目前,信息技術在農業應用方面的研究和推廣已經取得了壹些成果。
結果。建立了壹批農業綜合數據庫和各種應用系統。其中以糧棉油為主的信息技術成果約占1/3。李如
利用計算機技術優化作物選擇、灌溉和施肥等不同管理環節,並向農民提供信息咨詢,是指
引導農民科學種田;預測作物病蟲害、產量豐缺等。,幫助農藥企業合理安排生產,輔助農民。
學會調整生產結構;模擬不同類型的農業經濟系統、土壤-作物-大氣系統等。輔助農業經理
農業規劃和生產規劃;根據各種動物的營養需求,生產最佳的飼料配方,以幫助制造商和農民獲得最大的
巨大的經濟效益。近年來,壹些科研院所已經開始探索計算機視覺和圖像處理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並有所承接。
取得顯著效果。農業部利用網絡協議信息發布和查詢、信息存儲和處理等技術建設了廣泛的專業。
而發布能力強、信息資源豐富、更新量大的中國農業信息網,目前已經發展到3000多個用戶。
據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文獻中心檢索,到2001年3月,中國大陸農業網站數量近2200個,超過法、加。
在臺灣省和香港等發達國家,我國農業網站數量可以排在世界前10之內。國家科學技術
重點研究計劃開展了“農業決策支持信息系統研究”和“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研究”。已經開始為國家做宏觀決策
政策和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發揮作用。國家“863”計劃啟動了“智能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示範工程”
建立了20個示範區,取得了顯著成效。此外,還開展了“網絡農業”、“精準農業”、“虛擬農業”的研究。
調查壹下。近年來,它在農業研究信息系統、科技基礎數據庫、小麥-玉米連作智能決策系統、農業詞匯和機器翻譯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翻譯系統、多媒體光盤應用系統、農場管理系統、畜牧業營養數據庫、土壤肥料信息管理系統、草原信息系統等。
取得了壹系列的進步和科技成果。
我國農業信息技術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1)農民素質不高,信息意識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強。(2)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很難形成常態。
信息需求。農業產業化是農業信息化的基礎,兩者相互依存。農業產業化意味著生產規模的擴大
面向市場的大規模農業生產必然會產生大量的信息需求和提高效率的強烈願望。規模小了,就滿足了自我的需求。
在必要的時候增加對信息技術的需求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為采用信息技術需要壹定的投資,比如購買信息。
技術設備,付出獲取信息的成本,這對於生產規模小、生產效率低的農業生產來說,顯然是不可能的。
可以在信息上有很大的投資。(3)高昂的網絡成本阻礙了信息化的普及。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大部分農民。
如果妳買不起電腦,就很難獲得農業信息。現在每臺電腦均價在5000元到6000元左右;二是農村。
如果按照0.3元/分鐘計算電話費,再加上4元/小時的上網費,每小時總上網費超過10元,農民難以支付。
這麽高的成本。(4)農業信息化基礎工作水平低。表現在基層缺乏信息收集、信息加工和信息傳播。
壹件設備。信息網絡系統不完善;沒有信息服務中介組織,基層缺乏能主動科學管理信息的人。
成員;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差,造成了很多虛假信息和過時信息給農業生產帶來損失;更重要的是,缺乏大的實用數字。
根據圖書館的記錄。數據庫很多,但是質量不高,實用性差。(5)信息技術不實用,未能給農民帶來更好的經濟。
受益。作為農業產區,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因地制宜地進行農業種植和生產,也需要信息技術。
適應性要因地制宜。目前從事農業應用軟件開發的人員比例較小,開發的技術種類不多,適應性差。
此外,農業應用軟件的供需矛盾阻礙了農業信息化的普及。(6)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還
沒有完成。電子商務在農產品銷售中並沒有起到很好的作用。農業信息化建設缺乏政府的宏觀指導
另壹方面,電子商務的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其必要的支撐條件和市場
機制還沒有形成。農產品電子商務還處於初步研究階段,難以發揮其重要作用。(7)農業信息網絡人
只缺。農業信息網絡的建設需要大量不僅精通網絡技術的人才。而且要有熟悉農業經濟運行規律的專業人員,
可以為農產品經銷商提供及時準確的農產品信息,收集整理網絡信息,分析市場形勢,回復網絡。
用戶的電子郵件、回答問題等。但由於對農業信息網絡人才重視不夠,投入少,培養機制不完善。
不錯,目前農業信息網絡人才相當匱乏,使得農業信息專業數據庫建設和更新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