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國家統計局頒布了新修訂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並發文要求文化主管部門和各地區的統計部門認真貫徹執行這壹統計分類標準。新分類是在已有分類基礎上進行的再次修訂,並從2017年統計年報和2018年定期統計報表開始實施。與《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相比,本次修訂變化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壹是新增設了分類編碼,將文化及相關產業劃分為三層,層次和編碼簡潔明了;二是新增加了符合文化及相關產業定義的活動小類,其中包括了互聯網文化娛樂平臺、觀光旅遊航空服務、娛樂用智能無人飛行器制造、可穿戴文化設備和其他智能文化消費設備制造等文化新業態;三是重點調整了分類的類別結構。分類的修訂吸收了近年來文化體制改革的有關成果,突出了文化核心領域內容,體現了文化生產活動的特點,類別結構設置符合我國文化改革和發展管理的現實需要和認知習慣。隨著新分類標準的實施,國家統計局將進壹步加強文化產業統計工作,提高統計數據的權威性和政府統計的公信力,實現新時代新形勢下對統計工作的新要求,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提供有力的統計保障,為推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和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提供優質的統計服務。
(二)文化和旅遊部成立,將助力文化旅遊產業整體發展
2018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公布。根據方案及說明,文化部和國家旅遊局的職責整合,將組建文化和旅遊部,作為國務院的組成部門,不再保留文化部和國家旅遊局。文化和旅遊部的組建,將文化工作與旅遊工作進行更緊密的結合,既符合二者內在屬性的關聯,又把握了當下消費升級的內在需求;能夠解決旅遊開發當中的痛點,對發展優質旅遊、全域旅遊以及打造超級旅遊IP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和旅遊部的組建對發展全域旅遊、鄉村旅遊、優質旅遊,整合文化、旅遊資源,是很大的利好。國內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進軍文旅產業,特色小鎮、全域旅遊、田園綜合體、養生度假等等主題類型層出不窮。國內文旅產業的發展已初具規模,此次文化和旅遊部的組建,將有助於加大文化產業挖掘力度,推動更多旅遊企業在打造旅遊硬件項目的同時,加入更多文化內涵,從而助力文化旅遊產業整體發展。
(三)文化市場潛力巨大
文化產業的突飛猛進,是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必然結果。經濟社會發展在先,文化產業發展在後,這正是經濟發展的規律。國際上壹般認為,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時,文化消費需求便開始大幅增長,而中國目前人均GDP已超過8000美元,中國文化消費的高峰期已經來臨。
由於中國經濟長期落後於西方國家,文化產業也壹直被西方國家所主導,中國文化產品的供給長期處於短缺狀態。在壹些文化產業發達的國家,其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壹般高達18-25%,而目前中國這壹比例還不足8%。
落後意味著潛力,中國文化產業的前景是美好的,其釋放的商機將是任何國家無法比擬的。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人們的基本物質需求日益得到滿足後,精神文化需求必然快速增長。
(四)文化與消費行為
隨著市場消費水平與結構不斷提升,文化對消費行為的影響持續增強,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除了滿足基礎需求外,對能打動心智的文化需求逐步提升。企業將文化賦予產品之上,通過文化影響消費者心智,讓消費者更加認同文化接受產品,最終形成消費。未來文化企業跟消費者之間逐漸在文化端形成心智閉環和在產品端形成商業閉環,消費者將要求文化企業提供豐富的娛樂內容、產品及消費體驗。
二、不利因素
(壹)競爭格局
文化產業投資已趨於理性,有助於促進文化產業向更健康、全面的方向發展,不過精品IP內容作為文化產業的重點,依然是行業追逐的焦點,未來文化企業在精品IP的創作與爭奪上將更加激烈。
隨著文化產業跨界開發的運作模式逐漸完善,優勢文化企業以制作方、投資方、運營方等多重角色深度介入IP經營的全產業運作,將產業上下遊全鏈路和跨產業壁壘打通,實現IP最大產業價值。這要求文化企業必須具備持續創作精品IP和全產業鏈運營能力,以引領產業變革發展。
(二)文化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我國有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方面,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不勝枚舉。民族文化資源方面,56個民族的民族文化資源多姿多彩,極為豐富。現代文化資源方面,在20世紀,中國在政治上經歷了帝制、總統制、***和制,在經濟上發生了從小農經濟、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巨大轉型,在文化上則是各種社會思潮、思想流派異彩紛呈。但是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很少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例如《花木蘭》故事,在國內並未得到充分利用,而被好萊塢加工成動畫片,在世界範圍內取得了票房豐收。如何利用這些文化資源,將會影響我國文化產業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