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傳統文化有文言文

傳統文化有文言文

1. 文言文與傳統文化

首先,學習文言文是繼承祖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壹些歷史知識、文學知識和社會生活知識,增強了解社會、認識事物的能力。

其次,古代漢語是現代漢語的基礎,是“源”;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是“流”。兩者是同壹種語言發展的不同階段,並不是兩種語言。文言文中的許多詞匯依然保存在現代漢語中。如清代文學家沈復《童趣》中的“明察秋毫”、“怡然自樂”、“龐然大物”等詞語,在現代漢語中仍在運用。所以,學習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提高語文水平。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但它來自古代漢語口語,現代漢語也來源於古代漢語口語,二者相同的地方是主要的,不同是次要的,所以不難學,我們應有學好文言文的信心。

怎樣學好文言文呢?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於培養語感。培養語感有“三要”:

壹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誦讀是我國傳統的學習方法,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語言簡潔、典雅,是學習語言的好材料。許多大作家的語言功底深厚,就是得益於對古文的熟讀背誦。如:巴金十二三歲能將《古文觀止》倒背如流,吳晗十三歲以前背完了《三字經》。

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為壹體,見“言”而知“意”。如何做到這壹點呢?上面說過,文言文和現代文壹脈相承,許多詞語、語義是相通的。如“陳太丘與友期行”(《陳太丘與友期》)中的“期”,是“約定”的意思,這與現代漢語中“不期而遇”的“期”的含義是壹致的。再如“不能名其壹處”(《口技》)中的“名”字,與現代漢語中“莫名其妙”的“名”的意思也是相通的,都是“說出”的意思。用心領悟,就能做到見“言”知“意”,這對學習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

三要主動積累詞匯,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如對通假字的理解,對“之”、“其”、“以”等虛詞用法的了解,詞語含義的古今變化等等。

邊學習邊總結,不斷積累,就能掌握規律。掌握了規律,學好文言文就容易多了。

學習文言文並不難,只要我們樹立信心,掌握規律,循序漸進,是能達到課程標準規定的目標的,這個目標就是:能閱讀淺易文言文。

2. 繼承傳統文化要不要學文言文

要學,不必盲目學。文言文是漢語中的精華,文言文富有詩意,裏包含豐富多彩的感情內容,愛國情懷的詩句。同時,文言文記載了許多歷史故事,只有學會了文言文才能很好的看傳統歷史。古學今用 ,取其精華。

從歷史層面講,世世代代的人們都為了保留傳統文化而付出努力。學習文言文,是繼承傳統文化的表現,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知識。

從學習層面講,我們在學習語文中接受文言文、背誦古詩詞,來學習古人們的傳統文化。在學習歷史中,同樣學習了傳統文化。從學習層面來說,學習傳統文化是不可缺少的壹個部分。我認為,學習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必須做的事情。我們的祖先辛辛苦苦,壹代又壹代的傳播著這些古老的文化。每每看到這些文化的結晶,我們都必然會想起那個時代的風氣,那個時代濃濃的風情。

3. 有哪些文言文

什麽是文言文?

[編輯本段]

1.文言文很精彩。這當然是無疑的。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文言文。由此可見中國的現代文明歷史還是很短的,解構或者解讀傳統文化還是現代化的必要,因為傳統智慧的繼承建立於對文言的正確解讀。

2.文言文是知識。這是對的,因為文言文已經不再是語言,它純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識,甲骨文也是知識,那為什麽就不學甲骨文呢?對了,正是因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進壹步學習甲骨文等等傳統高級文字(學)的基礎。

3.文言文也是技巧。漢語的表述、描繪、組合、轉變、喻式、鋪比、推演……在思想的表達上充分承載了漢文明的風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結構,對現代漢語的理解比較精深,對新漢語的構造將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話文”的相對。這個詞的結構是這樣的:文言-文。第壹個“文”是“文字”,“言”是語言。“文言”則指“文字化了的語言”。它說明兩層意思:其壹,指明文言文本是壹種語言;其二,這個語言後來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語言也有兩重含義:其壹,可以有語言但沒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數少數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其二,語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為歷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應該是:被文字化了的語言的壹種文體。後面那個“文”指文體。

那麽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還有什麽“前途”嗎?或者說,還會有什麽生活的應用價值?我想是有的。在傳統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現代社會時,只不過人們忽略了壹些邊緣地區的社會生活,才造成現代應用對文言文的懷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設中,某些碑刻仍然會用文言文撰寫,仍然采用書法書寫,使用工具鐫刻。篆書的應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這個名詞也可以涵載語言與文字之間在文化歷史上的相互關系。某種形式上,壹旦某種語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書面化,其語言魅力頓減,而文字功能倍增。因為語言通常是口頭相傳,與生活密切相關,語言尚未進入文化狀態,它是對生活經驗的壹種保留,沒有文字的擴展性能。

我們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不免會產生壹種錯覺:古時人說話也是這麽說的麽?我想這可以用現在時態下書面語與口頭語在表述上的不同來“感受”,它們之間在結構上規則上並無大的區別。也可以推測,古人說話只不過比文言文更隨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兩拍”也可以做參考了。至於現在我們閱讀文言文,當然不代表在重復古人的說話,而是在朗誦或者默讀壹種文體。

閱讀文言文,感受的是壹種極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爾閱讀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種應有的肅穆。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壹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妳。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4. 辨論傳統文化要學文言文嗎

作為反方,要弄明白壹個概念,有些人可以不學,中國至少有十個億的人沒有學,傳統文化照樣在。

文言文不等同於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活力在於行為,人的生活行為,這與文言文無關。

傳統文化的繼承,由文言文而來,那是古代的文字記錄,生活中儀式的傳承也是壹樣的,如扒龍舟、元宵燈火、過年這些都不是靠文言文記錄下來的,都是靠生活傳承。

這只是參考。具體怎麽弄,妳們自己還得設置正方,假想對方的辯論觀點,多輪試,壹定可以戰勝對方。

5. 中華傳統文化有那些

傳統文化有文學、音樂、舞蹈、美術、建築、雕刻等等. 長期以來,由於對中華傳統文化認識的模糊,許多人把傳統認為是文言文本身,以為弄來古代的服飾、器皿、儀式、建築等就是傳統,那只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傳統文化的真正實質是天人合壹的宇宙觀、返本歸真的生命價值觀、忍辱待人與和諧天尚的人際觀、敬天命盡人事的人生觀在文學藝術建築社會管理等方面通過壹定的儀式或形象表達出來。

如果沒有這些內涵,任何人假任何名義所談的“傳統”,本身不過如將茅臺酒瓶裝的假酒甚至工業酒精兌水的有害品,乍聞之似有酒氣,其實完全是在利用人對傳統的喜愛而滲雜其私意。更甚的是把衣服當本質,把形式當目地,這樣所謂復興文化的做法,越是熱鬧,可能人們離傳統精神越遠。

真正中華傳統的精神是直接與人們意識相關的,是鮮活的生活指導和意識態,而不是遊離於人生之外或拿來供著的偶像,或拿來裝璜的東西。孔子說:“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也。”

如果壹個談傳統的人卻沒有傳統的思想和合乎傳統道德的行為,那麽他所說的傳統不過是他掩蓋自己目地的壹張華麗遮布而已。 傳統文化就是要究“道”,就是要歸“真”。

除了世俗生活的繁榮在技術上的傳承發展體系之外,傳統文化有非常豐富的文學、音樂、舞蹈、美術、建築、雕刻等等載體,但載體的本身並不是傳統的心魂和根本。孔子有壹次就射箭講道理說:“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射箭哪裏是根據箭頭嵌入靶中深淺來判斷壹個人射擊的高明與否呢?“射有似乎君子,不中正鵠,反諸自身”,他是大成儒家拿來修養自己品德的壹個訓練心法的東西,意思是有了問題,要反過來找自己的不足,才能提高。射箭是如此,農民種莊稼也是如此,舉凡道家、法家、陰陽家等等,其層面有不同,核心旨歸也都是就他們所認識的宇宙真理和規則而衍繹出的學說。

所以,孔子進壹步延伸說,壹切學科,也都是上古聖賢傳下來可資生命覺悟之道。這才是實質。

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古書大都是用文言文寫下來的。其實這個文言是中國人應該非常自豪的書面語言,概括和表達乃是令人嘆為觀止的。

舉例來說,壹曲《楓橋夜泊》二十八個字,可是內裏包含的歷史滄桑和對人性人生的領悟,敷衍出百萬言的小說也不壹定說得透徹。臺上壹幕劇短短幾十分鐘,可以讓人讀懂人世幾千年的風雲。

文言的表達力之豐富,乃是本次人類了不起的瑰寶,可是由於近代以來白話文強制性的成為主體語言表達形式,人為地生成了壹個文化斷層與鴻溝,主體是白話文的教學使中國這幾代人再也讀不懂祖先留下的博大精深的傳統文明內涵,而考據古書成了專門人士幹的事,又攝於壹種殘暴的 *** ,而不敢研究經世致用和天人合壹返本歸真的真髓,遂將傳統的研究變成了故紙堆的尋章摘句與庸俗化,由他們帶著低下觀念和恐懼心態咀嚼後吐給中國人民的所謂“傳統”,已經被舛改得面目皆非,使人誤認為傳統已經無用,壹切以西方為高,從而腰斬了中華神傳文明,使我們民族的道德水平壹落千丈,民族的自信心完全隳墮,民族的尊嚴掉入塵土。 那麽,恢復傳統文化就要是復活文化求道的根本與實質,通過明道而後得到自己生命深處那份神性的復活,返本歸真。

以傳統的儒釋道西(基督天主教)而言,形式和裝束不壹,目地是相同的。不同的覺者就是告訴給妳如何脫出人的愚昧屬性的執著和功利屬性的貪癡,通過修養心性,達到提升,進而使自己開智開慧,最終圓成靈性本我的生命自在境界。

當然他們各自的體系有自己特殊的存在與表達,也是不可相混的。在許多寺院都可以看到“到此門須得腳跟站定方許入不二法門”的話,就是選擇壹條正道,然後依教奉行,不可以“二三其德”。

這樣才能有功成的壹日。 儒:“大學(生命大成功的學問)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方法: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致知在格物。

欲誠其意,先致其知,知者,生命原始之能,非書本知道也。蓋空氣陽光水山河雲霧之特性,其無私普覆之美好得而用之以心智之修為,則得真知矣。

此為格物致知。而心法即以孝、仁義禮智信中庸為要求。

佛家:釋迦佛講戒定慧。即從凈土念阿彌陀佛,如沒有戒定慧實修的功夫,其實壹點作用也不起。

凡屬釋教,不管其衍出多少個法門,雖然修法不壹,但根本都要遵從戒定慧才行,這是(壹以貫通的)。當然,釋迦牟尼佛講如來如恒河沙數,那是非常之多的佛陀,各個佛陀的方法又是不同,但佛家的突出表現,都是要修善的。

道家:悟真為本。人既為宇宙壹靈物,則是宇宙質料生成的,不管他墮落到那裏了,如果推根究始,他與宇宙的根本本性壹定有壹個層面是壹致的,是***通的,也就是可以回歸的。

而道的修煉,就是要完全破除後天的壹切沾染,達到根本的與宇宙真性壹體同化,為此舍盡壹切的牽連與執著,也是其必須的。而達到這樣壹個境界,則太極為用,正反亦不復再為其繩索。

所以,真正中華傳統文化,大矣哉,妙矣哉! 啟嘉春秋因曰:“傳統,天道也。大成教化講究誠意正心為本,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用,內外雙得雙成。

其至也,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此實學也,。

  • 上一篇:什麽是軟包?軟包制作工藝?
  • 下一篇:信件的開頭問候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