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屬於壹個行業,每個行業都可能有* * *人物。妳做得好,總有同行站出來“羨慕嫉妒恨”妳。無壹例外,這種情況在相聲行業尤為突出。其實歸根結底,對於相聲來說,只有兩種人,壹種是喜歡相聲的人,壹種是不喜歡相聲的人,郭德綱也是如此。
有人說郭德綱的相聲低俗,有人說郭德綱的相聲高雅。在郭德綱的認知中,優雅的生活不能稱之為藝術,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才是真正的藝術,因為文藝是為廣大人民服務的。
如果把雅俗分開,其實很簡單就能看出,雅俗是由壹顆牙和壹口好牙組成的。吃飽喝足之後,嘴裏說出來的故事是優雅;習俗很簡單。壹個人需要五谷雜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人不能離開五谷雜糧,離開優雅是可以的,但是真正的優雅是裝不出來的。
低俗看起來很簡單,但這種低俗並不低俗,而是貼近我們生活的通俗。郭德綱在他的《恰到好處的生活》壹書中有壹個特別恰當的比喻,描述了假裝的優雅。有些人買蘋果壹半英文壹半中文。“妳好,叔叔,我看看,妳有更多的錢買這個蘋果。”這種優雅的生活隨處可見。
我脖子上戴著壹條很大的金鏈子,但是我害怕出汗。我出汗的時候可以染衣服。如果妳吃大米,妳得說妳是在香港買的。吃碗餛飩出門結賬都要刷卡;就連最近的名人名表名車都可以拼壹頓。很難說是真是假。我只知道真的拉動了消費,朋友圈好像好了很多。
雅俗難分,但真正的雅俗壹眼就能看懂,相聲行業也是如此。如果非要說誰才是真正的優雅,真的不好說清楚。真正的藝術大概應該是雅俗共賞,郭德綱更能理解。
事實上,從內心來說,郭德綱是壹個特別喜歡的人。可以說相聲也算是生活了,但是現在相聲的地位真的很尷尬。相聲作為劇院、天橋、茶館的流行藝術,如今在各種綜藝節目中已經發生了變化。其實不是的。說明相聲的人變了。
相聲有18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有張三祿等老前輩。但如果要說是誰發展了相聲,那可能只有朱少文先生了,也正是因為他老人家的苦心經營,相聲才流傳到了今天。
以前相聲藝術家講究八德。為了養家糊口,他們在天橋娛樂。這是壹門手藝,所以他們基本上是努力把最好的藝術效果呈現給觀眾。現在的相聲不好聽,大部分可能是“忽悠”。天橋相聲是聽完才付費的,只有真本事的觀眾才能認可。現在相聲都是先聽,效果如何可能不好說。
我喜歡郭德綱的壹段話:“當今社會有太多虛假的東西。看假球,聽假戲,穿假名牌,使烏龜變真,也叫龜”。
翻閱關於相聲傳承的書籍,可以看到傳統相聲有1000多種。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相聲終於剩下不到300個了。這裏面發生了什麽,可能真的只有說相聲的人才知道。
100多年前說相聲是掙錢吃飯的,相當於壹門手藝。那時候相聲不是為了諷刺,也不是為了教育別人,只是為了養家糊口。所以說好相聲是根本。如今,相聲是最受重視的娛樂。如果妳想從中學習壹些人生道理,妳得考慮明年去。
嶽雲鵬、郭麒麟、張雲雷、燒餅等相聲演員可能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走紅的,不斷在相聲傳承和綜藝節目中徘徊,如果要定位,也為相聲傳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的相聲可能很簡單,只是為了簡單的快樂。
《活得恰到好處》第二章,郭德綱以壹個江湖的夢來命名這壹章,自然而接地氣。他用通俗的話解釋了當下相聲的發展方向,也明確了如何創新相聲。其實對於普通大眾來說,相聲無非就是聽聽音樂,能融入相聲的都無壹例外。
其實在這壹章裏,除了郭德綱對相聲的不同看法,我更看重的是他在這壹章裏寫的“反三俗”。2006年2月23日是郭德綱面對“暴民舞蹈”的偉大壹天。用他的話說,北京曲藝演員聯合起來,提出抵制“三俗”。
不茍言笑的相聲大家,臉沈如水,在講臺上慷慨激昂。此時,郭德綱的心裏只想明白,原來有那麽多老藝術家在關註相聲,這個行業完全對不起那麽多人的“關心”。郭德綱詳細描述了這壹段,甚至寫到,結束後,壹個高大的中年人走過來對郭德綱說:“管好妳自己吧。”總有很多人願意去做被大家推倒的事情。
我們總喜歡用德和藝來形容老藝術家,但有多少人能做到這壹點呢?郭德綱的師傅侯就是其中之壹,他的哥哥可能會越來越偏向這條路(懂的朋友在下面評論給大家普及壹下)。具體的事情這裏就不多說了。如果仔細數的話,相聲圈的老藝術家可能雙手都能數出來。
喜歡郭德綱的人是因為他的生活方式,而不喜歡郭德綱的人也是因為他的生活方式。然而,人們不能總是對每件事都加以贊揚,而必須有人對袖手旁觀和它進行批評。同時,在郭德綱寫的《人生剛剛好》這本書裏,他不僅寫了相聲未來的路,還寫了自己這幾年遇到的事情,比如天津同事的壹些趣事,弟子的往事,甚至曾經“詛咒”的事情。
我喜歡郭德綱的那句話:“窮人在十字街玩十個鋼鉤,卻鉤不到親人的骨肉,富人卻打不過他們在山林裏的無意義的客友”,太正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