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社區產品開發需要把握的關鍵要素是什麽?
回答:好問題。其實我去年壹整年都在想這個問題,可惜條件有限,實踐不多。希望今年能出更多好成績。
說壹些現在的看法:
首先,社區的“空間感”會越來越弱。
這種差異其實很容易被忽略。網絡和現實世界最大的區別就是忽略了地理屬性。傳統意義上的空間是在壹個三維的世界裏,社區裏的人可以在壹個固定的空間裏進行各種社區活動,比如基督徒在教堂做禮拜,宅男在展會上看表演互動等等。
在網絡世界中,不同的網站和不同的網頁被用來模擬真實的地方,讓人們形成對網絡空間的感知。
這些為社區活動服務的網絡空間就是互聯網社區產品,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網絡社區。
以前網絡社區產品的設計很大程度上是群體空間的設計。壹個社區的網絡空間(這裏指的是人們認知經驗的網絡空間,而不是技術層面的網絡空間)至少需要滿足四個基本條件,才能滿足人們對空間的認知習慣:
需要有固定的訪問地址或者可以通過固定的訪問方式到達;
需要有獨特獨立的界面設計;
人可以在空間留下自己的痕跡,模擬自己與空間的關系;
人可以對空間施加自己的影響,人的行動可以引起空間的壹些變化。
這四點越明顯,人們對網絡空間的感知就會越強烈。
比如“個人空間”等互聯網產品名稱,能給人很強的辨識度,符合人們對空間的理解。因為它有固定的url和訪問路徑,並且空間所有者和訪問者可以通過個性化設置、發布日誌、留言等方式對空間施加影響。
另壹方面,像百度搜索這樣的網頁,會給人壹種“場所”的感覺(因為百度有自己的UI),但不會有很強的空間感,因為它所呈現的信息完全不在我們的掌控之中,我們無法在百度的搜索頁面中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換句話說,就是用線上社區產品的功能和界面設計來定義社區。
現在移動互聯網會導致兩個變化,壹個是隨時隨地,壹個是隨時隨地。
隨時隨地意味著社區中的人們將開展社區活動,不再受空間的限制,將與線下環境更緊密地結合,從而不再需要過去線上社區對“空間感”的強烈依賴。
原來,傳統社區的成員有多樣的活動空間和互動方式。基督徒可以在教堂做禮拜,或者去兄弟姐妹家祈禱。壹個自行車俱樂部的成員今天在北京,明天可能在西藏。對於傳統社區來說,社區精神和成員是最重要的,而社區的活動空間並不重要。
在基於PC的在線社區中,社區成員通常要在社區所在的網頁,即社區空間中進行交互。網絡社區空間的功能設計決定了成員之間的互動模式,社區空間往往是成員互動的唯壹場所。
說白了,過去在web結構和有線環境的條件下,是沒有辦法強調網絡社區的“空間感”的。移動互聯網讓人們可以隨時聯系,移動互聯網的社區產品會更接近社區的本來面貌,打破了過去線上社區產品對社區的限制,不再強烈依賴社區的網絡空間。例如,羅輯思維的主持人和讀者組成了壹個社區,但這些人的社區活動卻
這也是為什麽我壹直強調“社群”應該理解為“社區”,而不是“社群”(社群這個詞在場所空間裏太強了)。
第二,社區價值觀將被重新定義。
群體對人的創造力有很大的激發作用。如果把社區看作壹種生產力,它對優質內容和優質用戶的貢獻幾乎是無與倫比的。正如《暴民》所說,壹個群體的智商通常低於壹個個體,但壹個引導良好的群體也能迸發出意想不到的熱情和活力。
在壹個社區中,社區精神和成員之間的關系往往可以成為比物質獎勵更有效的激勵。而壹個穩定且有凝聚力的社群,也能讓成員產生長期的精神依賴,從而形成強大的產品粘性。
在這種背景下,過去的社區產品主要有兩種價值輸出:
第壹,優質內容也是最常見的社區輸出,包括貼吧、豆瓣、知乎、馬蜂窩和大部分垂直論壇。
第二是人群的影響。這類社區主要不產生優質內容,主要產生社區成員對社會、行業、親友的影響。玩影響力輸出流的社區不多。最典型的有魅族論壇,小米論壇,Cocoachina開發者社區。這些社區的價值不在於精華帖的數量或者反饋,而在於這些社區的成員能夠放大社區的主要產品(魅族手機、小米手機、Cocos2dX)的影響力,從而間接創造價值。
以前我們說壹個社區是好社區,很多時候是指這個社區裏有好的內容。通常我們眼中的“好內容”是指策略、分析、評價等字數較多的重磅內容,有深度、排版細致、時效性弱。但是,在移動互聯網的影響下,“社區價值”的衡量標準正在發生變化——當人們的交互變得隨時隨地,社區的價值將越來越偏向於交互而不是內容質量,也就是說,未來我們會看壹個社區好不好,更多的會看社區的凝聚力和成員之間的交互是否頻繁,而不會那麽註重內容質量(妳把整個兩萬字的項目給誰看)。
舉個生動的例子:幾年前,“賈,妳媽喊妳回家吃飯”收到了30多萬個回復。無論是主帖還是回帖,從內容質量上來說和垃圾沒什麽區別,但從社區價值上來說卻是難得壹見的帖子——雖然巧合占了壹大堆原因,雖然這個例子並沒有發生在移動社區產品上。
第三,內容生產方式和交互方式將變得更加多樣。
下面這張圖叫做“我的前任最棒”
以前在PC上,人們的交流和內容制作都是靠鍵盤打字。但歸根結底,文字只是壹種承載信息的形式,而不是全部。
移動設備的信息輸入方式越來越豐富,如照片、語音、視頻、位置信息、實時視頻等...而人們在移動設備上的更多行為也變成了內容消費。遊戲、電影、音樂、小說...基於興趣和內容消費的社群,在移動互聯網下,人們的交互方式和內容生產方式會變得多樣化。
比如kamcord、everyplay等通過嵌入SDK實現自動錄像、用戶壹鍵上傳的服務,就是壹種新的內容生產方式,Miiverse社區鋪天蓋地的點畫也是如此。
再比如,雖然目前主要是針對PC遊戲和電子遊戲,但是twitch的成功證明了“直播”是壹個巨大的需求。也許這種模式可以復制到其他領域。會發生什麽?
另外,對了,由於移動互聯網隨時隨地的特性,即時交互會越來越普及。事實上,這種趨勢已經出現了很多跡象。比如YY的直播間,比如論壇直播帖子,也可以算是模擬即時互動的壹種方式。比如最近流行的《秘密》,很多人都在玩“集X贊爆料”,其實也可以看作是即時互動需求的壹種體現。
實際上,豆瓣電影本身就是壹個社區,這個社區中最具互動性和生產性的內容其實並不是影評,而是其劇照截圖。人們記錄下壹個經典瞬間,然後追憶和交流。如果將這些互動內容與影視劇本身聯系起來,或許會發生新的化學反應。
這方面有很大的想象空間。未來有了新的硬件設備(比如家用攝像頭),肯定會有更多的玩法。
以上是對“移動互聯網會帶來哪些不同?”我覺得最大的區別就是這三點。大部分的區別都源於這三個變化(比如商業模式),我就不細說了。
最後說壹下問題的後半部分,“關鍵要把握”,或者說最大的坑在哪裏:
移動社區最大的產品難點是缺乏人群過濾器。
簡單來說,社群成長的核心就是篩選人群,把誌同道合的人聚集在壹起。以前PC互聯網上即使有壹個光禿禿的論壇,只要管理員認真積累內容,論壇的人氣總會在三年後爆發(所謂三年法則)。這其中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但往往容易被忽略——那就是論壇有了足夠的pagerank,積累的內容開始被搜索引擎推薦,然後搜索這些內容的人自然就被過濾進了這些論壇。
絕大多數垂直論壇和最大的百度貼吧都這麽長。豆瓣團比較特殊。它前期和中期的主要濾鏡是豆瓣的圖書視頻本身,但後期還是要靠百度。
換句話說,以前只要把內容作為壹個值導出,基本上就不用考慮人群過濾的問題,因為搜索引擎自然早就對所有社區做了人群過濾。
然而,在移動互聯網中...妳我都知道,我們壹天會用好幾次掌上百度。如果只做壹個光禿禿的社區產品,因為沒有天然流量,沒有流量過濾器,純社區產品根本聚集不到足夠多的創業用戶,最後孤獨終老。
說壹些負面的例子:日本的LOBI,韓國和臺灣省的LINE CAFE,美國的XXX(名字忘了)都是輕量級的傳統社區產品。現在要麽關門,準備關門,要麽苦苦支撐。歸根結底,是無法過濾掉用戶的。
說壹些正面的例子:instagram,大媽團,陌陌吧,美妝體驗團,媽媽幫。
妳發現什麽了嗎?
Instagram通過牛逼的濾鏡篩選攝影師,然後就變成了壹個社區。
阿姨,美容體驗,媽媽幫,Momo...都是通過各自的工具屬性/社交屬性的核心功能篩選出大量的目標用戶,然後培養自己的社群。即使采用的產品形式還很原始(還是和老bbs壹樣),但對於社區來說,過濾人群就是壹切。
社區產品增長的關鍵不是社區產品本身,而是人群過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