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在瞬息萬變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活動中,有必要使用質押券。印章的制作要經過復雜的雕琢和鑄造工藝,所以使用印章比簽字更難復制和模仿,更可信,還能起到防奸和辨偽的作用。所以作為信用和權力的象征,被社會認可。當時中央王室給諸侯國的國書,諸侯國之間簽訂的各種契約,甚至民間往來,都蓋有印章,作為聯盟信守諾言的信物。印章也是權力的象征,各級機關在發布政令、宣布政策法令時,也將其作為權威的信物展示給公眾。政府任命的官員也要給印章,作為委托行使職權的證明,類似後世的委托書。印好後,官員在公務活動中必須佩戴印章,作為職務高低的象征。在經濟活動中,印章被用作收稅、管理市場、檢查商品、治理和禁止違禁物品流通的象征。比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日本耿都死於車馬”印章就是馬印。其體積比普通印章大幾倍,經火加熱後用於在馬匹身上烙上編號的所有權標記。現代國家在管理軍馬時仍采用這種做法。印章在制造業中也用於標記商品。考古發現,這壹時期的陶器和漆器上都蓋有制造商的名字。如1954鄭州白家莊發現的陶文,刻有姓氏、姓氏、日期。可能是制陶者的姓名、地址或銷售地點,以及生產年份的印章。湖北雲夢臥虎地出土的漆器,有“閑庭”、“安亭”、“許氏”等印章,標明漆器的生產和銷售地。
春秋戰國時期的印章用銅制成,使用時壓在泥上,稱為“璽”或“□”。後人發現了這個時代的印章,因年代久遠,統稱為顧體。無論是驛站的官印,還是人名印、吉祥語印、圖案印,古碗的形狀都比較小,所以又叫“戰國小印”。古玉的形狀多種多樣,除了常見的方形外,還有圓形、長方形、長方形。鼻形紐扣是最常見的鑄造在背部的紐扣。各種紐扣都是打孔穿的。戰國時期,官印是各級官員佩戴的,蘇秦自稱六國國璽。隨身佩戴官印的習俗壹直延續到魏晉。據《史記·張耳陳郁列傳》記載,張耳、趙王偕被秦軍圍於巨鹿,而陳郁堅守陣地。曹兵解巨鹿之圍,責之,陳即揭下璽,遞與。張大吃壹驚,恍然大悟,於是戴上了,表示接受了的辭呈。據史書記載,漢獻帝的印章也是他隨身佩戴的。據《漢書·霍光傳》記載,漢昭帝死後,霍光等建議昌邑王的兒子繼位,不久發現他淫亂無能,大臣們只好建議皇太後廢黜新帝。他們叫來昌邑的王鶴,宣讀了慈禧太後的聖旨,馬上摘下他所佩戴的印章,呈獻給慈禧太後,就這樣完成了壹次新的整編。當時普通士人也佩戴印章作為裝飾和吉祥物。死後被埋葬。印章上還有玉角環、黃環、環等。,走路時叮當作響,被視為高貴典雅的象征。
古代印章大部分是鑄的,除了鑄銅印章上有幾個雕白印章。它的工藝流程類似於制作青銅器,需要雕刻、造型、鑄造。刻字時,保持印刷文字的實線,刻出印刷底,翻模後鑄出朱文胤;白印是在成型的瞬間去掉印刷的實線,印刷在印刷面上是凹的。白印在雕版上比朱印更方便,所以白印在古代更常見。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鑄造工藝已經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印章的制作工藝大多極為精美。
古璽,被稱為六國古文,因各國割據,屬於大篆體系的篆書。與鐘鼎文相比,筆觸圓潤,結構追求象形圖意,自然生動,富有動態美和節奏感。這種以變化為主的寫法,版面往往靈活增減筆畫,向側面偏移,自由安排印刷文字,善於生動穿插,形成空靈而危險的藝術風格。創作出許多充滿藝術形象的篆刻作品。古碗工藝精湛,功能多樣,造型豐富,在篆刻上獨具風格,標誌著中國篆刻的第壹個發展高峰。博古的藝術成就為明清以來的印界所推崇,對篆刻民族傳統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戰國時期平陰的都城司徒
(2)秦漢魏晉印章
秦始皇建立統壹的封建帝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采取措施促進統壹。在法規方面,秦始皇改變了商周在祭祀儀式中用鼎作為王權象征的傳統做法,代之以鑄印。在制定法規制度時,對印章的名稱、材質、形制、印章式樣等都有嚴格的規定,分等級排序。規定皇帝使用的印章是用楚國的玉石雕刻而成的,稱為“印”,官員和其他人的印章稱為“印”、“璽”。成立了壹個名為“傑夫和成”的專門機構來監督印章制度的實施,嚴禁濫用。此後,皇帝用印的制度壹直被封建時代的歷代王朝沿用。皇帝的敕令成為皇權交替和授予的證據,成為鎮宅之寶。玉璽作為國之重器,受到禮遇和尊重。如漢昭帝時“霍光伯魯侯輔政嘗廟中奇事,群臣壹夜驚。趙廣·宓尚·Xi·朗接過印章,但朗拒絕授予。光欲奪之,郎按劍曰:‘以頭可得,不可得印。’光很友善,增加了郎的等級。《漢書》中的這壹記錄贊揚了管理尹喜的壹個小官員的忠誠精神。他敢於拒絕執行上級不符合法規的指示,冒著生命危險捍衛國璽。霍光動搖了,給負責印刷的官員頒了二等功。
失去玉璽是亡國的象征。西漢末年,辛莽的篡權以奪取玉璽為標誌。“漢平帝崩,惟順子未立,璽藏長樂宮。余莽即位,請加封。王莽太後姑姑不肯批,安陽王順太後批評。慈禧太後生氣地說:‘妳以為妳是新皇帝,改了官制,妳就自己做新璽。“為什麽要用這個印章?””後來王莽又施加壓力,王太後壹怒之下,把印章扔在地上。王莽得印,完成篡政鬧劇(引自《文通考》)。南朝的陳也帶著壹道敕令出逃,宣告了陳朝的滅亡。在明清時期的紫禁城沿線修建過程中,存放玉璽的宮殿仍被放置在中軸線太和殿後的顯要位置。偷窺神器已經成為顛覆王權的代名詞。
秦代官民所用的印章,形制大致與戰國時期的古碗相似,多為銅質鑄造,印鈕樣式依然古樸。私印中出現了壹枚造型精美的龜扣。除了名印,還印了吉祥的句子,這是後人第壹次印詩和格言警句。秦篆在形制上的突出特點是印面除了邊緣線外,還加了壹個“天”字形的網格。低級官員的印章只有半個正方形,有“日”字形,稱為“半印”。
秦篆風格稱為密印,比大篆更為簡化規整,結構上與蕭篆相似,形制方正,筆畫圓潤,運行流暢,結構美觀奇特,有壹種活潑的氣勢。由於天形網格的加入,斜斜而生動的印章在規則的網格內形成了新的穩定與和諧。秦音印本除了朱文和柏文之外,又增加了壹種白澍與柏文交替的新穎處理方法。在壹次印刷中,朱與白相得益彰,不同筆畫的印刷文字通過刻線和空白與板面交錯,產生視覺平衡感,增添趣味和魅力。
漢代的法律法規體系大多沿襲秦制。漢初的篆書體例仍保留了秦代篆書的特點,並在制度上作了進壹步的規定。據東漢魏宏《漢九儀》記載,漢武帝有六枚印章,都是用名貴的白玉制成,雕龍奔虎印新鈕。印是帝印,帝印,帝印,帝印,帝印,帝印,帝印,帝印,帝印,帝印。女王的印章和皇帝的壹樣。1974陜西鹹陽壹中學生在上學途中,發現壹枚埋在積土中的白玉印章,上面用白色刻著“皇後印”。經考古部門考證,確認為漢高祖皇後的玉璽,與文獻記載相符。《漢舊儀》中也有記載,當時所用的印章,按官職高低,稱為“印”或“封”。私章名稱後必須加“私章”字樣。同時,各級印章的材質、紐扣種類、顏色都有嚴格的規定。官員的任命以印章的頒發為標誌,類似於現代任命書的作用。官員還應該在身上佩戴印章,以顯示他們的等級和尊嚴。當有重要的事情發生時,它會被封在泥裏,作為行使權力的憑證。各級政府必須在法令上蓋章。中國民間印章,除姓名印章外,還有小篆和冀語印章。有雙面印刷,多面印刷,套印。小篆在印面上雕刻人、馬、牛、羊、駱駝等動物的形象。還有多面印刷形式的四靈圖案,分別代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龜蛇)的東、西、北、南四個方向。各種動物形象誇張浪漫,表現了漢代繪畫的藝術特色。
漢印體叫苗苗篆,是壹種帶有隸書意圖的篆書。字體方正,筆畫順直,結構對稱工整。氣勢渾厚活潑,有壹種樸素、自然、豐滿、穩重的美感。也有壹些印章印在中國印章與昆蟲和鳥類的印章。蟲鳥篆書是壹種裝飾性的篆書,首尾筆畫融合了蟲鳥的形象。筆畫卷曲纏綿,操作靈活。蟲鳥是龍鳳的原型形態,印有蟲鳥印章,代表龍鳳祥瑞之兆,表達吉祥祝願。它反映了人們對穩定和幸福的美好願望。漢魏時期又有壹種印章叫掛針印,即在苗印的基礎上,將豎筆誇張,使收筆豎筆,呈尖筆。這種印章風格在東漢時期常用於測量儀器。
中國和印度的語言大多是白色的,線條粗而均勻,稱為大白語和全白語。當他們用泥封的時候,印非常清晰飽滿。後人印上紅色印泥後,白澍形成鮮明對比,豐滿明亮,十分醒目。此外,還有許多雕印,大多是武將所印。漢朝戰亂頻繁,戰鬥中經常急需補充新的武將。這些額外的將軍被賜印,來不及從容鑄造,於是軍刻工匠趕去印刻在預鑄坯上,所以也叫急印。這種雕版印刷多為精白印刷。高官寫在兩個鑿子裏,印出來的結構比較規整;低級官員寫的是文字,隨性自然的氣質。《藺相如篇》所呈現的樸素、自然、樸實、拙拙、巧妙的印刷風格,為後世篆刻家所模仿。對後世篆刻刀法的形成具有啟發意義。
漢代的司馬
漢代的印章鑄造精美,特別是在篆刻的形式美方面,表現出與戰國時期完全不同的藝術風格。印章結構嚴謹莊重,構思變化細致,具有古樸瑰麗的審美情趣,為歷代篆刻家所崇尚。後世的許多篆刻家,尤其是明清時期勢頭很大的許多篆刻流派,都是從秦漢印中吸取藝術營養,在繼承秦漢藝術成果的基礎上取得進步。秦漢印章和戰國古印在中國篆刻發展史上並存,形成了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和篆刻寶庫。
在古代,玉璽都是印在黏土上的。有大量的實物遺存證明。《淮南風俗訓》:“若封則抑,填則封泥。”。古代用灰泥來密封信件和物品。封物件時,物件用繩子系住後,在繩子的結和繩子兩端加泥印,使泥封起到鎖緊和密封的作用,可以防止包裹被打開。封信時,在竹簡上加木檢,用繩子紮緊。木材檢驗上刻有壹個方孔。將繩子兩端放入方孔中,用泥封住方孔,用鈴鐺封住。使木材檢驗、繩索和泥土連接成壹個整體。最後在木檢上寫上受檢人的姓名和地點,稱為“部檢”。這種封口方式可以防止信件在投遞過程中被私自開拆和泄露。
據文獻記載,魯特琴的使用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流行,從考古遺存來看漢代更是極為流行。目前已知在陜西淄博、朝鮮平壤附近的樂浪遺址1920、湖南長沙河西嶽漢墓1956、呼和浩特漢古城遺址1957、長沙馬王堆漢墓1974等地發現漢琵琶700余件。可見漢代使用琵琶的地區是很不錯的。
東漢造紙術發明後,南北朝時期紙的生產和使用非常普遍,逐漸取代竹簡成為學習的文具。爛泥也逐漸廢棄。印章的印文在紙上被改成了朱砂。《北齊傳》記載“書以朱之名印”,這是最早的用紙印刷彩色的文獻記載。墨彩或朱砂色的痕跡也可以在南齊至唐代的書法、繪畫和新疆出土的文獻中看到。
韓皇後印
封泥系統被廢棄後,沈入地下沈睡了近千年。1822年(清道光二年),魯特琴在四川、陜西等地被發現後,當時人們並不知道它是什麽,就取名為“樊圻”。直到1898,清代學者劉鶚考證,才將其命名為“泥印”,並在文獻中有所記載,使人們了解了唐代以前古代印章的使用習慣。
在現代國際交往中,用蠟封機密國書,用鉛封進出口貨物通關,其作用和使用方法與我國古代的封泥非常相似。但這是源於歐洲中世紀的文化現象,是在中國停止使用魯特琴後才興起的。
(3)唐、宋、遼、金印章
據文獻記載,唐宋時期的印章制度非常復雜。對皇帝和大員的印章規格、所用材料、紐扣樣式、用色都有詳細的規定。武則天質疑秦始皇的印章用皇帝的印章命名。她認為“印”字與象征死亡的“息”字諧音,被視為不祥之兆。公元694年(延元年),皇帝的印章改為“皇帝之寶”,印章的大小和粗細作為等級的象征。最高級別的官印增加到55毫米左右,然後依次減少,以至於唐宋時期的官印體積比秦漢時期增加了壹至兩倍甚至更多。此外,還規定所有官印都要用朱文,朱文又稱楊雯,並附有乾坤陰陽學說,以體現君主的神權。事實上,在造紙術發展之後,紙被廣泛用作書寫材料,而密封的方法也與先秦兩漢時期不同。封泥張力有限,封口過大,封泥容易損壞。同時,印章改為印泥後,朱文的字跡比柏文的字跡更清晰,更容易辨認。到了唐宋時期,印章的印刷量增加了。為了填補印刷面的空白,出現了字體繁雜多余的現象。筆畫很少的字被扭曲盤繞,逐漸發展成壹種書法風格,稱為九疊印。在古代,九是極數,叫做九折極詞的復雜程度,而不是每壹筆曲折的確切數目。其實唐宋九折篆書只是把字首筆畫或豎畫寫成三四折。金代印章偶爾打個七折或八折印。九折印章筆畫繁瑣,呆板,缺乏藝術魅力,不易辨識。因為它符合封建統治者追求復褥浮腫的所謂廟堂精神;字很難讀,符合防偽造的要求。因此,唐宋時期出現的九折朱文胤壹直作為元明清官印使用。為了顯示朝廷授予的威望,《九疊傳》也被稱為方上大傳。
唐宋時期,官印增加了“歸明”的功能,即在朝廷收藏的書法、繪畫等藝術品上加壹枚收藏印章。在唐朝初期,建立了壹個收集宮廷藝術品的機構。皇帝見到的藏品都蓋有“貞觀”印章,作為內府藏品的象征。此後,南唐、西蜀、北宋、南宋相繼制定了這壹制度。南宋以來,私人收藏逐漸成為壹種潮流,收藏鑒賞印章的形式也隨之增多,逐漸形成了特殊類型的印章。書畫收藏篆刻的興起,導致了篆刻與書畫作品的結合,不僅為篆刻開辟了新的用途,而且使篆刻創作從完全實用的功能轉變為追求與書畫藝術和諧的巧妙藝術創造,促使篆刻出現了新的面貌。
唐宋時期,私人印章的實物遺存很少見到,僅在同時期的文獻、書畫作品中見到過壹些姓名印章和齋堂姓名印章。比如唐代李米的《端室》,楚國的米芾,朱融之後,宋代米芾封米氏,都是少之又少。唐宋時期是中國文學藝術空前繁榮和發展的時期,書法界湧現出壹批精於楷書和草書的大師,令人欽佩和贊嘆。他們的成就引起了社會的關註。然而,專門研究篆書的書法家卻少之又少,李是唯壹壹位著名的篆書家。隋唐至宋遼金的700年間,篆刻藝術也處於同樣的低迷狀態。
唐代書省印章
金副元帥印
(4)元代印章
忽必烈定都元世祖後,宣布佛教八卦圖為元朝國書。模仿唐宋時期的制度,在為各級政府官員發放印章時,都用八思巴制作印章。受這種印刷風格的影響,當時的蒙古貴族雕刻私印,還印上巴司文的簽名,作為憑證信用的特殊標誌。因此,元代出現了壹種非常獨特的印章形式——“花押”。花印都是朱的,印出來的形狀多為長方形,也有葫蘆形或琵琶形的。流行的印章樣式是壹個楷書漢字姓氏,後面是簽名保證書。因盛行於元代,故又稱元賭。
八思巴文胤或華雅僅在元代的政府官員、軍事將領和蒙古貴族中流行,文官和絕大多數漢人仍使用印有篆書的印章。趙孟頫伏斧(公元1254-1322),元代著名畫家,在書法方面也很有成就。他精通、李、楷、行、曹等各種書法,以其優美、柔美、流暢、蒼勁而著稱。元代是文人畫形成的時代。文人畫追求詩、書、畫、印的結合,流行在畫上加詩附言,並封作者姓名、字號、謚號、詩詞格言。趙孟頫不屑於使用篆書的劣質印章,於是自己設計印章,求助於印刷工,鑄造成與自己的書畫風格相協調的印章供自己使用。趙孟頫篆書吸收了唐代李玉璽的特點,筆畫圓潤,線條均勻,格調高雅。鑄朱文篆,剛健的朱文以細紋相連,形成疏淡空靈、清麗脫俗的藝術風格。由於趙孟頫是最早設計篆書的書法家,後世篆刻家往往尊他為篆刻家。他設計的朱的印刷形式被稱為(或)。篆刻中印的藝術特色被稱為“鐵線印”,被視為典雅優美的篆刻圖案,受到明清篆刻家的重視和模仿。
元蒙古公章
趙孟頫還以《印度史》為題記載了古代印章。吳,當代人,對篆刻有很深的研究。中國撰寫的《學記編》是第壹部專門研究篆刻的專著,並參考傳統畫論、書法論、詩論對篆刻藝術的規律進行了評述,從理論上促進了篆刻在中國的形成。
(5)明清印章
1368年建立的漢族地主階級統治的明朝和1911年推翻的滿族貴族建立的清朝統治了中國500多年。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劇烈變革的時期。
為了根治推翻元朝的戰爭造成的經濟蕭條和人民貧困,明初統治者采取了壹系列緩和階級矛盾、發展生產的措施,使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迅速恢復和發展,對外貿易也相應發展起來。經濟和手工業的發展導致了城市的繁榮。除了北京和南京,中國還有30多個新興城市。到了清代,由於資本主義的出現,加速了這些城市的發展和沿海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在這些城市中,豐富的文化、發達的文化、便利的交通為職業藝術家的出現創造了生活條件。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篆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
明清時期,印章形成了實用與藝術功能分離的趨勢。隨著實用價值導向印章的普及和經濟社會交往的頻繁,從上到下的人們都需要在社會生活中使用印章作為信用工具。社會對印章的需求增加,資源豐富、價格低廉、易於制作的石印材料的發現也為印章的普及提供了可能。以刻制印章為職業的手工業應運而生。
明清時期,官印的制作有嚴格的規範。明代的印章制度極其完備,對各級官印的質地和樣式都有明確的規定。比如皇室和各級政府的官印,金玉印章,鑄九疊文;普通印刷術用銅來鑄造柳葉印章;殷用玉料雕刻玉璽;用於監控帝國歷史的八重文等。清代為明代所印,但印文可根據印文發行地區,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印制。有許多官印在壹枚印章中同時使用漢滿文。壹般公章都是長柄直扣。在藩王的上方,盤龍紐扣上雕刻著精美的印章。與宋元時期相比,官印的形制、圖案和制作工藝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正是藝術印章標誌著明清篆刻的繁榮和發展。唐宋出現了書畫收藏的鑒賞印章,元代興起了文人畫詩、書、畫、印的思想,形成了篆刻、書畫藝術的結合,明清書畫的發展也促進了篆刻的同步發展。明朝初年,畫家王冕(公元1287-1358)開創了用花乳石刻制印章的先河。石印的發現為壹大批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文人、書畫家提供了參與篆刻創作的機會。篆刻不再只是工匠鑄造的工藝產品,也不局限於作為信用工具使用,而是成為篆刻家創造的藝術品,同時進入商品流通領域。篆刻作品以商品的形式獲得了社會的認可和傳播,客觀上促進了篆刻多樣化風格的形成。中國訓詁學和考古學的發展為篆刻家學習古代篆刻傳統提供了有利條件。在經濟發達地區,篆刻師相對集中。他們師徒相繼,師友交流,逐漸形成了集中在某壹地區的篆刻學校。這些篆刻流派的創始人大多是具有綜合藝術素養的書法家、畫家或詩人,並且各有“印外功夫”,在篆刻創作上追求獨創性,發展藝術個性。他們有深厚的藝術功底,善於吸收古代藝術遺產的精華,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們影響和帶動了壹批追隨者,或傳承技藝或在藝術上相互影響,促進了篆刻的發展和完善。篆刻流派紛呈的局面,使篆刻在可持續發展中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藝術特色。明清時期,篆刻在創作規模、藝術成就和理論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將中國和篆刻推向了成熟發展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