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節日是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牽牛要牽牛鼻子,研究民間文化抓住節日,就可以帶出壹系列的問題,比如民間文學、民間神話傳說等等,具有很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觸
第二,節日也是處於變化之中的,要考慮如何因勢利導,好的保留,壞的剔除,以使它更好地發展。比如春節的壹些禮儀形式,作揖要比西方的握手禮好,能夠保持距離。再比如鞭炮,盡管可以營造節日氣氛,但是汙染嚴重,而且存在隱患,如果能夠制造出改良的品種,只有聲響和光電,沒有煙塵和爆炸,兩全其美。
第三,節日對於社會安定、人民和睦和增強民族凝聚力也很重要。過節期間壹方面家庭和睦,甚至平日不來往的樓上樓下、街坊鄰居見了面也會很禮貌地問好祝福,整個社會洋溢著安定祥和的氛圍,另壹方面,犯罪率恐怕是最低的。再有,中國人無論走到哪裏,春節是壹定要過的,這就是我們民族的凝聚力。 排除了這些時令節點之於古人的外在性和偶然性,並賦予它們更多形而上意義;為封建社會歷代統治階級所尊崇利用的儒家倫理學說豐富了節日的社會基礎和實用意義以及實施形式。
傳統節日形成,是壹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華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
問題二:中國傳統節日及意義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族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每壹個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深廣的群眾基礎。它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托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壹代代歲月長途中歡樂的盛會。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臘八等等。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壹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壹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壹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壹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壹起吃年夜飯,稱“團年”。其間談笑風生,其樂融融。然後壹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 *** 。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征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彩,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壹個 ***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於漢朝。隋唐時發展成盛大的燈市。到宋元時期,京都燈市常常綿延數十裏。燈會的時間,漢朝只限於正月十五壹夜,唐玄宗延長到三夜,到明朝規定從正月初八壹直持續到正月十七。唐朝燈會中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開始有燈謎。明朝有增加了戲曲表演。燈市所用的彩燈,也演繹出 “橘燈 ”、 “絹燈 ”、 “五彩羊皮燈 ”、 “無骨麥稭燈”、“走馬燈”、“孔明燈”等等。始於南宋的燈謎,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經過歷代發展創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謎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簾格、白頭格、徐妃格、求鳳格等壹百余種,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橫生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始於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壹年中康樂幸福。元宵分實心和帶餡兩種。有香辣甜酸鹹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釀元宵、以肉餡、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蔥、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勞、長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壹,又是壹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壹天稱寒食節。兩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壹派欣欣向榮的氣象。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另外還有蕩秋千、放風箏、拔河、鬥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傳統活動。使清明成為壹個富有詩意的節日。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壹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壹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由無數恒星組成的銀河象壹條天河橫亙夜空,人們說,它把多情的牛郎和織女隔開了,只有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搭成壹座鵲橋,他們才能相見。這個美好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余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這壹天,民間有向織女乞巧的習俗。壹般是比賽穿針引線,看誰更心靈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每到七夕將至,牽牛和織女二星都竟夜經天,直至太陽升起才隱退。因而又被喻為人間離別的夫......>>
問題三: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要性 中華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千百年來綿延不絕,歷久彌新。它以潛移默化、寓教於樂的形式,展示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理想、智慧與倫理道德的追求與向往,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承中華美德的重要載體。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並存、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形勢下,我們從現代社會的理念和視角,揭示傳統節日的內在價值,發揮、拓展和強化其功能,對於保持民族特色,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意義重大。
中華傳統節日,集中地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倫理道德、行為規範、審美情趣,體現了中華民族和諧為美的社會倫理思想,強調人與人的和諧、家庭和諧、鄰裏和睦到社會和諧的邏輯進程;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社會進步的文化價值觀;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樸實、熱情、開朗、健康的品質特征,民族性情盡顯其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崇尚勞動、尊親敬祖、敬老敬賢、慎終追遠等傳統倫理觀念。中國傳統節日,凝聚著歷代人民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是炎黃子孫心中永遠不能忘懷的極其鮮明的文化符號和文化記憶,它已經成為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特征,成為維系中華民族融合與統壹的重要紐帶。
網上搜的,僅供參考
問題四:傳統節日的對於我們的意義 中華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它以壹種潛移默化、寓教於樂的形式,來展示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表達著對美好的理想、智慧與倫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並存、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勢下,我們用現代社會的理念和視角,揭示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發揮、拓展和強化其功能,對於保持民族特色,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義。
壹、對傳統節日主題的提煉
中華傳統節日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這些節日依托自然規律的變化,連接起來就是壹幅豐富而浪漫的歷史文化長卷,多姿多彩、令人陶醉。當我們以感恩、平和、虔誠的心態來解讀這幅畫卷的時候,會發現其中有取之不盡的驚喜與愉悅。因為,所有的節日都被賦予無限的內涵,無壹例外地充滿著詩情畫意,表現出趨利避害的自然本能,表現出智慧、聰明與機敏,並將其發揮得淋漓盡致,將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等民族感情給予了鮮活的展示和充分的表達,表明中華民族是壹個極富責任感、極富想象力和極浪漫的民族,這就是傳統節日得以傳承千百年的內在動力和永恒的魅力所在。
對各節日的主題作以簡要的分析:
春節――傳統節日的開篇之作,是我們全世界華人心中最重要、最隆重的節日。從過小年開始到大年三十除夕夜,從初壹到初七再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每壹天都有它獨特的內涵。在這個過程中,春節有開始、有尾聲,有思想、有儀式,有對遙遠過去的追憶,也有對美好願景的展望,通過無數形式和內容的統壹,譜寫了合家團圓、辭舊迎新的篇章。這樣的節日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它揭示著中華民族的傳統和傳統的力量。
清明節――具有獨特的人文景觀。它是壹個莊重的日子,祭祖掃墓,壹家人、壹族人乃至整個民族,追賢思孝、認祖歸宗。在天空清、大地明的清明時節,站立在墓前,是無盡的懷念。面對祖先的墳墓,在離祖先最近的地方,與自己的親人、祖先、先民對話:告慰故人、也告慰自己,求得內心的寧靜與平和。將心靈得到釋放,同時,收獲壹種寄托,是中國人特有的精神生活。從祭奠親人的掃墓活動、祭祀祖先和民族始祖的祭祖活動,發展擴及緬懷英傑,包括民族英雄、傑出歷史人物、革命先烈。我們經常說,清明到,兒盡孝。我們要孝順父母,懂得感恩,不能忘本,內在是孝道的傳遞、弘揚,以及親人之間的情感聯系。這表現了強烈的道德感,首先是愛惜自己的身體,這是孝的表現,進而是孝敬祖先、忠於民族等等。我們民族忠與孝的傳統就得以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同時,它又是壹個歡快的節日。春遊踏青,播種希望。“風光煙火清明日,歌哭悲歡城市間”。在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特定時空中,慎終追遠、親近自然;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由此,增強人們對生命過程、生命意義的認識,這也是對青少年認識人生、思考人生的教育。人有生有死,人死了,活著的人要紀念他,更要很好地活下去。這就是中華民族極為豁達、樂觀的生死觀。我們要把這些儀式與傳統堅持下去,成為壹種自覺,最終會成為壹種可歌可泣的傳統文化。
端午節――最具有內涵和活力的節日。它本質上蘊含著屈原強烈的愛國主義和憂國憂民的情懷,包含著人們對屈原所代表的民族品格的壹種追求。包含著人們對屈原所代表的民族品格的追求。端午吃粽子是其節日的象征物,而龍舟競渡則是其最具活力的體現,展示的是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記憶。
七夕節――壹個象征著美好愛情的節日。我們都熟悉牛郎織女鵲橋相見的故事,這壹傳誦千年的佳話,將中華民族的愛情理念給予了最完美的詮釋。“在天願作比翼鳥饑丁觀股攥噶......>>
問題五: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對我們今天的生活有什麽意義 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它濃縮著壹個民族的精神,標誌著壹個民族的風格,凸顯著壹個民族的價值,展示著壹個民族的追求。
問題六:傳統節日有什麽意義 中華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壹、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
1、傳統節日有壹定的社會功能價值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世界體系中,各國都逐漸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發展中國家都希望文化的多樣性,都盡可能地保護本國文化,保護本國文化中,重要的是保護傳統文化,而傳統節日具有豐富的和諧文化內涵,民俗通過生活事象來表現文化,其中壹個重要途徑就是轉化為日常生活和日常表演時,才會使人可感可觸,生動形象。傳統節日就將民俗事象加以集中。
2、傳統節日以情為紐帶顯示了團結的力量。它展示了濃濃的鄉情、親情或愛情。如清明節祭拜祖先,緬懷先烈,也是某些少數民族的戀愛節;端午節是已婚女兒回娘家,已訂婚小夥子去嶽母家拜節;中秋則是團圓節,人間月半天上月圓,希望家家都能團圓。
3、傳統節日以體育活動為擴散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端午節的劃龍舟比賽能強身健體,增強團結,它積澱了濃厚的愛國熱情,更是進行愛國主義的很好方式。
4、傳統節日以神話喚起科學的聯想。中秋節的嫦娥奔月、吳剛劃桂,盡管是神話,但中國人壹直認為是可以實現的,也壹直不斷進行艱苦的探索,有的神話已經變成了現實。2007年的“嫦娥壹號”探月工程,就是神話喚起的聯想在科學上的實現。
總之,我們要傳承我們的傳統節日,保護好包括民俗文化在內的所有傳統文化,因為他們飽含著豐富厚重的文化精髓,是中華民族前進航行中的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