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龍擡頭、社日節、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節、除夕等。
傳統節日介紹:
1、春節。
春節歷史悠久,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人們常說但是過大年、過年就是這壹天。現在春節時間狹義農歷正月初壹,廣義農歷正月初壹至正月十五,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習俗:新春賀歲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壹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遊神賽會、年例、押舟、祈福、廟會、遊鑼鼓、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2、元宵節。
宵節又稱燈節、小正月、上元節等,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正月十五日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因此人們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習俗: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壹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俗表演。
3、龍擡頭。
龍擡頭又稱春耕節、春龍節等,是民間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二月二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鬥指正東)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擡頭”。
習俗:在民間,二月初二這天的習俗比較多,而且多數是以“龍”來命名的!比如這天要剃頭,叫做“剃龍頭”,吃豬肉頭叫做“食龍肉”,還有點龍睛、擡龍頭、舞龍燈、劃龍舟等等!?
4、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我國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此外,清明節的時間為公歷(陽歷)4月5日前後。
習俗:每逢清明時節,人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回鄉參加祭祖活動,緬懷祖先。清明節俗豐富,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壹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在踏青郊遊中享受春天樂趣。
5、端午節。
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等,漢代前為幹支歷午月午日,漢代後演變為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有著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與春節壹樣,其習俗蘊含著祈福、消災等文化內涵,寄托了人們壹種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美好願望。
習俗:“端午節主要的風俗習慣有賽龍舟、吃粽子、采草藥、掛艾草與菖蒲、拜神祭祖、放紙鳶、飲蒲酒、雄黃酒、朱砂酒、打馬球、跳鐘馗、鬥草等,其中賽龍舟和吃粽子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標誌性的習俗。?
6、七夕節。
七夕節又被人們稱為七姐節、乞巧節等,時間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為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所以起名叫“七夕”。
習俗: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是壹年壹度的七夕節,在古代乞巧節活動主要以單身女性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為主,所以這壹天又叫乞巧節,在七夕節這壹天有穿針乞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等風俗。
7、中元節。
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時間為農歷七月十五。
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8、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仲秋節、拜月節、團圓節等,時間為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
9、重陽節。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民間的傳統節日。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習俗: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
10、冬至。
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中壹個重要的節氣,也是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時間為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右。
習俗:在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11、臘八節。
臘八節經過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俗稱“臘八”,節期在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
習俗:主要是“喝臘八粥”。
12、小年。
因為由於各地風俗“小年”的日子也會有差異同,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竈壹直是臘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祀。
習俗:吃竈糖是民間在每年小年為喜慶春節拉開了序幕的習俗之壹,寓意竈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勞動人民的壹種美好願望。另外,還會打掃家裏,又名掃塵、除塵,寄托了勞動人民壹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還有吃年糕和餃子的習慣。?
13、除夕。
除夕又被人們稱為大年三十,在除夕當日,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除舊布新,張燈結彩。
習俗:除夕守歲吃餃子,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除夕夜還要吃鯉魚和鯽魚,鯉同禮諧音,鯽同吉諧音,過年鯉魚和鯽魚壹起吃就是大吉大利之意。另外過年要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窗花、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
傳統節日的定義:
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既使人們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又有助於彰顯文化、弘揚美德、陶冶情操、弘揚傳統。民俗節日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大部分節日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初露端倪。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沈澱凝聚的過程。在歷史發展演變中,朝代更叠,古代歷法變動極大,前後***出現過102個歷,有些“傳統節日”的古今具體日期其實並不相同。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曾誕生過許多節日,有的留存,有的半路“走失”。?
中國所有節日(農歷、陰歷)列表:
農歷正月:
(1)正月初壹、春節。古稱歲首、歲始等。傳說是道教中元始天尊誕辰,佛教中彌勒佛誕辰。
(2)正月初二、犬日。
(3)正月初三、豬日。
(4)正月初四、羊日。
(5)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開市,神話中五路財神誕辰。
(6)正月初六、馬日。送窮日。
(7)正月初七、人日。又稱人勝節,送火神。
(8)正月初八、谷日。道教中閻王爺誕辰,八仙日。
(9)正月初九、天日。九皇會,傳說是道教中玉皇大帝誕辰。
(10)正月初十、地日。石頭生日(祭石頭)。
(11)正月十二、火日。民俗中老鼠娶媳婦日,炒黃豆(老鼠眼),點百火,丟百病。
(12)正月十三、上(試)燈日。關公升天日。
(13)正月十五 、元宵節。正燈日,道教上元節,是天官的誕辰。
(14)正月十八、落燈日。
農歷二月:
(1)二月初壹、中和節。太陽生日。
(2)二月初二、春龍節(頭牙)。 又叫龍擡頭、 青龍節 ,佛教中濟公菩薩生日。
(3)二月初三、神話中文昌帝君誕辰。
(4)二月十二、花朝節(壹說二月十五)。又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花期)。
(5)二月十五、道教中九天玄女娘娘誕辰。道教中太上老君誕辰。
(6)二月十九、佛教中觀世音菩薩誕辰。
(7)二月廿壹、佛教中普賢菩薩誕辰。
農歷三月:
(1)三月初三、上巳節 。姑娘回娘家,黃帝的誕辰,道教中真武大帝誕辰,神話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
(2)三月十五、神話中趙公明元帥誕辰,道教中泰山老母誕辰
(3)冬至後105或106天;清明節的前壹天、寒食節。農歷日期不固定。
(4)清明節。24節氣之壹,通常在二月後半月至三月上半月之內。
農歷四月:
(1)四月初壹、祭雹神。
(2)四月初四、佛教中文殊菩薩誕辰。
(3)四月初八、浴佛節(龍華會),佛教中釋迦牟尼誕辰。
(4)四月十二、道教中蛇王誕辰。
(5)四月十四、道教中神仙生日(呂洞賓誕辰)。
(6)四月十八、神醫華佗誕辰。
(7)四月廿八、藥王(神農)誕辰。
農歷五月:
(1)五月初五、端午節。
農歷六月:
(1)六月初六、曬衣節。曬伏節“六月六,曬紅綠。” “姑姑節”“六月六,請姑姑”。在古代還是另外壹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六月六也是佛寺的壹個節日,叫做翻經節,祭祀山神。
(2)六月十九、佛教中觀世音菩薩得道。
(3)六月二十四、關公誕辰,神話中雷神誕辰,荷花生日。
農歷七月:
(1)七月初壹、祭祀海神。
(2)七月初七、習稱七夕、七月七、乞巧節。
(3)七月十五、是地官的誕辰,佛教的盂蘭盆節,有盂蘭盆會傳世,儒家俗稱鬼節,道教稱中元節。
(4)七月十八、道教中西王母誕辰。
(5)七月二十、棉花生日。
(6)七月二十三、諸葛武侯誕辰。
(7)七月三十、佛教中地藏王菩薩誕辰(地藏節)。
農歷八月:
(1)八月初壹、天醫節。
(2)八月初三、道都中竈君生日。
(3)八月初八、神話中瑤池大會。
(4)八月十二、盤古王誕。
(5)八月十五、中秋節。
(6)八月二十、水稻生日。
(7)八月二十七、孔夫子誕辰。
農歷九月:
(1)九月初九重陽節、元帝得道之辰。
(2)九月十九、佛教中觀世音菩薩出家。
農歷十月:
(1)十月初壹、十月朝,寒衣節,是流行於我國北方的祭祖節,又稱鬼節之……。
(2)十月十五、道教下元節 ,水官的誕辰。
農歷十壹月:
(1)冬至、故又稱日南至,亞歲(僅次於新年),是二十四節氣中壹個被用來確定月序和閏月的節氣,冬至在十壹月(子月)月內(即最早十壹月初壹,最遲十壹月二十九或三十)是制定閏月的大前提。因節氣和公歷都是陽歷屬性,所以節氣公歷日期反而相對固定,冬至常在公歷(陽歷)12月22日後。
農歷十二月:
(1)十二月初八、臘八節 ,佛教中釋迦牟尼佛成道日。
(2)十二月十六、尾牙。
(3)十二月廿三/廿四、祭竈節,掃塵日,祀竈日,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
(4)十二月廿五、道都中接玉。
(5)十二月廿九/三十、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 ,封井(祭井神),貼春聯,迎財神,吃年夜飯,守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