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傳統節日的風俗簡單介紹

傳統節日的風俗簡單介紹

中國傳統節日介紹 傳統節日的風俗簡單介紹

1、春節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節日習俗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壹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人們在春節這壹天都盡可能地回到家裏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壹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壹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節不僅僅是壹個節日,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壹年壹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2、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壹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壹。

節日習俗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壹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壹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3、上巳節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古稱上巳節,是壹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自古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節日習俗

上巳節起源於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在這項活動中,蘭草被用作靈物。蘭草有香氣襲人的特點,古人在舉行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期進行齋戒,其中包括采用當時最好的沐浴方式——蘭湯沐浴,這在楚辭中有生動的描寫。祭神必齋戒,齋戒必沐浴,沐浴用蘭湯,區別僅在於蘭湯沐浴是個人行為,多在室內,並可隨時實施,祓禊則是集體活動,必在河濱,並須定時舉行。

4、寒食節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後壹百零五日,清明節前壹二日。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鉆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壹件大事。

節日習俗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郊遊、鬥雞子、蕩秋千、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5、清明節

清明,農歷二十四節氣之壹。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節總是在公歷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壹天。

節日習俗

蕩秋千、蹴鞠、踏青、放風箏、掃墓、插柳、射柳、鬥雞、蠶花會。

6、端午節

端午節(英文為DragonBoatFestival或DoubleFifthFestival)又稱為端陽節,為每年的農歷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壹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十五日。

節日習俗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7、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征愛情的節日。

節日習俗

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曬書、曬衣、賀牛生日、吃巧果等等。

8、中元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節日習俗

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9、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壹。

節日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10、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節日習俗

重陽節的習俗有:賞秋、登高、吃重陽糕、賞菊、飲菊花酒、佩茱萸。

11、寒衣節

寒衣節,又稱為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鬼頭日,是中國傳統的祭祀節日,與春季的清明節、上巳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壹年之中的四大“鬼節”。

節日習俗

寒衣節習俗:祭奠。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農歷十月初壹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

12、下元節

下元節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

節日習俗

下元節習俗:修齋設醮、享祭祖先、祈願神靈、莆仙民間

13、臘八節

臘八節,俗稱“臘八”,漢族傳統節日,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泡臘八蒜(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的風俗。在河南等地,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嶽飛的壹種節日食俗。

節日習俗

臘八節習俗:祭祀、食臘八粥等。

14、冬至

冬至,又稱為“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中國農歷中壹個重要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壹個傳統節日。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壹個,起源於春秋時期;中國古代使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時間在每年公歷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節日習俗

冬至節習俗:祭祀活動。部分地方有吃羊肉的習慣。

15、祭竈節

農歷臘月二十三日為漢族傳統節日祭竈節,民間又稱“交年”、“小年下”、“小年”。

節日習俗

祭竈節習俗:祭“竈神”

16、除夕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歷臘月(十二月)的最後壹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壹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節日習俗

年夜飯、貼春聯、貼窗花、貼福字、貼年畫、燃爆竹

  • 上一篇:五四青年節主題班會總結
  • 下一篇:關於元宵節詩歌的英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