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相比,在理念、組織架構、文化、人才方面的包袱拖慢了創新步伐和進程,反映了中國銀行業在新技術、新理念的沖擊下尚不具備叢林生存能力這壹深層次問題。筆者認為,在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的背景下,傳統金融機構仍需要深刻思考傳統金融互聯網化轉型的邏輯必然性。
在工業時代,包括金融業在內的商業活動圍繞少量的核心數據展開,規模化大生產與大協作的工業體系使得生產者在生產關系中居主導地位,這種從生產端單向推送到消費端的B2C式的產-消模式使得各類企業所面對的外部商業環境相對穩定,其搜集、處理、利用的商業信息所表現出的數據特征多為因果的、靜態的、延遲的,故而企業內部管理和外部協作就是單向的,線性的,鏈條的,企業的內部運作與管理自然就是機械化、標準化、同步化、集中化(集權化),服務於這種經濟形式的金融機構就需要更加嚴密、全面、有效的內部管控措施以確保獲得更多的風險收益。
在這種目標與約束條件下,經過百年演進與各種風險的考驗,銀行等金融機構最終從組織架構上體現為“總-分-支”垂直管理架構,越往上決策權越集中;從人力資源結構上體現為典型的金字塔結構,規模龐大的物理網點與眾多的業務操作人員;從激勵機制上體現為激勵機制單壹,主要是職務等級、員工工齡與工資收入掛鉤;從企業文化上體現為“合規重於創新”、“合規創造效益”。繼而,工業時代的金融從業人員只需要當好壹顆顆“螺絲釘”,哪怕個人待遇再高,也只是壹顆“金色螺絲釘”。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到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等都將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社會經濟、個人企業都正在迎來全面的信息時代。
在信息時代(我們尚處信息時代早期),互聯網化所帶來的數據量的飛升催生了“雲計算”、“大數據”等存儲、處理、利用數據的新技術、新理念的發展。企業包括金融機構的商業活動不再圍繞著工業時代的那些少量、核心數據展開,而是要面對海量、高頻、實時、非結構化為主的數據。這些(大)數據既來源於消費者,也來源於內部員工,這使得企業要面對的數據具有了“自下而上,自內而外”的特征,從而企業的主導地位逐漸喪失,外部消費者與內部員工等個體獲得主導權。同時,在“雲+端”的基本模式下,這些(大)數據依附於“端”的應用場景,並不完全附著於企業的內外運作流程。
因此,企業的內部運作流程必須對這類非結構化的、非因果的、實時甚至先驗的數據做出快速、準確、靈活的響應並落實行動。此時,企業的內部管理與外部協作就不能再沿用工業時代的方法,其單向性因消費需求個性化、多樣化而多向化;其線性化因分布式所導致的多元化分工而網狀化;其鏈條化因靈活動態的網狀協同而柔性化。故而,企業的內部運作與管理就必須開放化、社區化---充分體現互聯網的開放、***享、平等的精神特質。
所以,服務於這種新經濟形式的金融機構也就不能沿用傳統的模式。其現有的“總-分-支”垂直管理架構將變得扁平化,使得網絡結構能夠映射到組織架構中並予以靈活調整;金字塔狀的人力資源結構將變成紡錘狀,員工告別“螺絲釘”角色,人人都是都是價值網絡上不可缺少的節點,專家型員工成為主流;單壹的激勵機制將變得多樣與靈活,員工依據其能力與貢獻獲得業績股份、股票期權等;保守以合規的企業文化將變得更加“以人為本”,更加突出員工個性發展,鼓勵創新,在內部形成壹種***同學習、開發技術信息、創新產品的良好氛圍,形成不斷創新發展的經濟有機體,從而把個人利益和企業利益、個人發展與企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
時代在變,但企業經營管理的本質是搜集、處理、利用商業信息並獲利的能力這壹基本理念不會變。如前述,在這壹理念下,工業時代的商業活動都遵循著類似於機械系統的基本法則,而信息時代的發育,則正在全方位地體現出生態系統的壹些基本屬性與特征。比如,現有的單向、僵化的供應鏈將不再是企業間的主要協同模式,而靈活動態的價值網絡協同將越來越主流化,這決定了現有的金融組織及其生產的產品與服務必然越來越跟不上信息時代的發展。
故而,互聯網企業所表現出的對人的尊重,發揮人的特性,無論在內部管理、客戶體驗還是市場反響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傳統金融機構的互聯網化則是必然的,是不由股東及高管的意誌為轉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