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在佛光山體驗‘去教堂’。
第四章?佛教傳入中國後的發展(上)
所謂“人間佛教”,不是任何地區或個人的佛教;如前所述,人間佛教是佛陀的教法,是佛陀為人們說話的宗教。佛生於世,成佛於世,弘法於世,三藏十二經皆是為人說的。是大乘佛教的凈土觀。所謂尼姑即凈土,煩惱即菩提,心凈地凈...這些都是佛陀的教導,告訴我們以人為本不要離開世界,開悟必須在世界中完成。正如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說,‘佛法在世間,與世間不可分’。壹切法不過是真理,壹切法都是人間佛教。
佛陀去世後,弟子們將佛教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亞洲世界的普遍文化,現在它已成為21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壹。
佛教東傳到中國,東漢永平七年(六月四日),蔡澄博士等人被正式派往西域求法,卡亞摩頓、朱發蘭兩位沙門被請回洛陽白馬寺。在這裏,自上而下的皇帝,佛教正式在中國傳播。?
從東漢到現在,佛教在中國傳播了兩千多年。從傳入、融合到本土化,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學、語言、藝術、音樂、建築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進壹步傳播到韓國、日本、越南等國,成為東亞文明的基石。
中國佛教之所以能產生如此恢弘的效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繼承了大乘、小乘佛教的人性品格和積極入世的精神,並將其發揚光大。所有的人,從皇帝、大臣到普通百姓,都生活在佛教深厚的文化內涵中。
雖然佛教在歷朝歷代時起時落,但僧侶和信徒們堅持人間佛教幸福的原則,重視造福學生的事業,支持國家政治的領導,關心大眾,造福大眾,建設中華文化。從歷代高僧大德身上,處處可見人間佛的顯現和人間佛教精神的發展。他們有的輔佐皇帝做佛學老師,有的西行取經從事翻譯和文化交流,有的營造叢林,制定明規,或挖石窟,種樹,設碾米廠,修建無盡的隱蔽處,造橋鋪路,提供住所,從事僧人救護,提供醫療,教育講學,宣揚方丈的教誨等。,都是人間佛教的表現。今天,我們要繼往開來,也必須以這種精神為基礎。因此,本章對歷史方面進行了概述,希望能收到前車之鑒的效果。
壹、佛教在人間的生活行為
衣食住行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即使成為覺醒者的佛,也離不開衣食住行的人的生活。在五乘佛教中,從入世後的生活需要,到因聞而生的觀念,在大乘菩薩道下,菩薩道的菩提心稱為菩提心。菩提心是人間佛教。
這裏從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用品方面描述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概況。
食物?
所謂‘民以食為天’,吃飯是人生大事。從今天中國人的飲食文化中,我們可以看到佛教帶來的深遠影響。比如我們經常吃的水果蔬菜,有壹半以上是隨著佛教東傳,從西域絲綢之路傳入的外來品種。比如大麥、蕎麥、扁豆、豌豆、茄子、哈密瓜、葡萄、西瓜、石榴、西紅柿、西葫蘆、核桃、胡蘿蔔、菠菜、菠蘿蜜等。已經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如果沒有這麽多蔬菜,會給人口這麽多的中國的生活增加多少不便??
除了蔬菜,中國人壹大早吃粥的習慣也與佛教文化有關。據經典記載,吃粥有助消化、緩解饑餓、延年益壽等諸多好處,逐漸成為普通人的飲食之壹。甚至為了紀念佛陀的開悟,在臘月初八,寺廟道場會熬臘八粥,分發給大眾。到現在,臘八節已經成為壹種中國文化,也是全世界華人最重要的節日之壹。像國內外的佛光山道場,每年這壹天都有壹百多萬碗臘八粥分發。
禪茶壹味飲茶,融入儀式。
此外,中國人對茶的消費也與古代叢林茶文化的推廣有關。比如客房奉茶,就是待客之道。壹般和尚聚在壹起喝茶叫‘將軍茶’;特別是禪僧,在禪修中最怕困倦和疲勞,茶有提神的作用,成為僧人的合適飲品。
再者,喝茶融入了禪堂的儀式和生活,就像禪堂的儀式和職責壹樣。禪宗‘趙州茶’等眾所周知的案例表明,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通過禪修者的啟發被提升到了不同的層面,可謂貢獻巨大。
今天,許多世界知名的名茶也與和尚有關。比如江蘇洞庭山的碧螺春茶,福建武夷巖茶的大紅袍,杭州玉泉寺的龍井茶;西雙版納還有普洱茶,最早源於佛教。
和藏族壹樣,主要吃牛、羊、肉。沒有普洱茶幫助消化,生命很難生存。全國種茶的地方大多靠近寺廟名山大川,為全國供茶,‘禪茶壹味’就是這樣與文化結合的。
就連唐代的鑒真大師也把茶帶到了日本,成為了日本茶文化的始祖;宋代,禪宗大師榮到中國留學,回到日本推廣飲茶。也可以說,日本人通過佛教吸收了中國文化,發展了自己的‘茶道文化’。佛教僧侶對茶文化的發展和中國文化的傳播有很大的影響。
此外,佛教對世界最大的貢獻之壹就是素食文化的實踐和推廣。最早的時候,為了符合當時的社會習俗,僧侶們乞討食物,並不選擇精細和粗糙的食物,也根據信徒的方便來食用。肉類和素食沒有區別。
佛教傳到中國,用碗乞討食物在地理氣候上不容易適應,住在弘揚佛教的地方成為常態,於是寺廟就設立倉庫和廚房,自己做飯。中國佛教提倡素食是為了踐行慈悲精神,再加上儒家的‘不忍見生,不忍見死;受“不忍食其肉”思想的影響,素食已成為中國佛教日常習慣和修行的壹個特征。佛儒文化結合,成為世界素食的好習慣,也是人類佛教尊重生命的重要理論。
佛教雖然不反對吃肉,但提倡不殺生,充分體現了慈悲、平等、融合生命的精神,與提倡環保、保護學生的現代理念相呼應。
衣服
飲食文化說完了,再來說說衣服的文化。
魏晉南北朝以後,中國服飾受佛教和中亞文化的影響很大,在服裝款式和色彩選擇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和改革。從代表中國文化的唐代婦女的服飾,可以看出佛教與中國文化融合的結果。?
比如唐代女子愛穿西域傳來的猩紅色石榴裙,類似於佛教飛天形象中的“飛髻”和釋迦牟尼佛發髻演變而來的“螺旋髻”,都是當時宮廷女子喜愛的發型。此外,花圈原本是佛教徒和菩薩脖子上的裝飾品,也隨佛教傳入中國,成為婦女和音樂家喜愛的飾品。還有,來自印度的金銀花紋、蓮花紋、八吉祥紋也是來自佛教的圖案。?
尤其是直到現在,中國僧人穿的袍、袍(海藍色),甚至偏向右肩的袈裟,都來自印度,成為漢服的代表,可以說現代僧人保持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直播?
談生活。佛教崇尚自然,大部分修行者都是唯物主義者,喜歡與自然互動。佛陀時期,因為印度天氣炎熱,弟子們壹天吃壹次飯,在樹下住壹夜,還有壹些僧人聚集在山上過著平靜的生活。但是中國有些地方很冷。下雪天哪裏都能住人?所以就有了寺廟的修建。?
中國最早的寺廟是東漢永平年間的鴻臚寺(白馬寺),最初是官方接待貴賓的辦公室。但由於兩名印度僧人卡亞·莫滕和朱法蘭長期駐錫,國賓館‘寺’後來成為中國僧人居住和修行的道場。?
不僅是'寺廟',中國的佛教在建築上也增加了,如'庭院'、'尼姑庵'、'講堂'等名稱,都是佛教的居所。甚至雄偉的佛寺建築也成為了中國文化建築的特色,影響了宮殿的建造參考了佛教宮殿的風格,甚至中國農村很多排列的房屋也是受佛教僧侶居住在壹個地方的影響。?
後來中國寺院有“媽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之說,中國佛教有了法規體系。受佛教規範的影響,歷代王朝也對居住條例進行了許多改進。?
這些寺院不僅是用民間的力量建造的,也是帝國王朝建造的;比如金山的江天寺,南京的棲霞古寺等。,都因為被修建的榮譽而成為國家寺廟,而且大多規模宏大,氣勢非凡。此外,在懸崖峭壁上開鑿的洞穴和寺院遍布中國的西部和北部,給邊境地區的人民帶來了精神慰藉,這也是中國文物的寶庫。?
總之,佛教發展至今,寺廟建築產生了多樣的風格,給世界增添了許多色彩;壹切為適應時代需要而做出的改變,都可以在佛教在地球上傳播的路徑中看到。
線條
說到做,是佛教看重的壹種文化。因為早在佛教時代,比如印度和尚第二次乞食,和尚走路,向前看,心不在外,雙臂平放自然擺動,腳步穩健均勻,走得很慢。
在中國,佛教說‘三千尊嚴,八萬細紋’,意思是走、住、坐、臥都要符合尊嚴。所謂“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由內而外表現出壹個和尚的莊重與得體。
尤其是佛教徒特別註重上課的安排,寺裏的和尚要安排好早晚和進出寺的課。除了註重行走的尊嚴,還特別註重隊形的整齊劃壹。通過這種輪班訓練,可以培養我們對空間和時間的敏感,而不會手忙腳亂,這也是佛教在人間的必要修行。?
總的來說,更重要的是恢復這種排班文化,尤其是現在這個社會,大家都在推,不排隊,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甚至大聲打電話。如果能提倡這種中國佛教,比如說話輕聲細語,走路有尊嚴,排班有序,註重生命教育,與中國傳統士大夫溫文爾雅,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細致有序。
中國的禪宗自五葉五派七派開花以來,門派多了,規矩多了,鐘板也更講究法器了。每個學校都有壹定的規則。和尚們出去學習,從壹個寺廟掛單到另壹個寺廟,互相參觀寺廟,各種寺廟的各種紀念日。山裏所有的寺廟也都遵循叢林法則,互相交流而不失禮。
人生就是修行佛教禮儀。
人間佛教重生命為修行,充分表現在五課三餐,佛弟子敬而遠之。所謂“持佛聲緩緩流,念經行雁,雙手合十如捧水,立頂如油”,這許多好的生活習慣,都是佛的行為開悟所致。如宋代大學者程頤,目睹丁琳寺僧入堂,大踏步於世,發出‘三代禮儀皆在李芑’的頌詞,就是佛教禮儀得到肯定的最好證明。可以說,中國人的衣食住行都受到了佛教的影響。所以中國文化和俗世佛教都是遙相呼應的佛。今天的宗教界,尤其是佛教高僧,不能不理解人類佛教的這壹至關重要的原理。
所謂人間佛教,就是人所需要的。衣食住行是人們生活的需要。人間佛教也要照顧人的需求。有很多規則、格式、規律,對中國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影響。所以,我們更應該關註佛教在中國文化中的發展,讓它重新回到佛的懷抱,這才是今天佛教徒應該努力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