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佛教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佛教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略談佛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我記得,我非常崇敬的老師季羨林先生曾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文章裏,對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作過非常精辟的論述。作為壹位著名學者他本人並不信佛,但他對印度文化和佛教,以及中國佛教歷史有著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即便是壹個佛教徒也提不出的深刻見地和學術觀點。比如,他說,真正影響了中國文化的各方面,社會的各階層,把宗教意識帶給中國人的是從印度輸入到中國來的佛教。我們簡直可以說,要想了解中國文化,最少應該了解從印度傳出來的佛教思想。不了解佛教在中國歷史上和文化史、哲學史上所起的作用,否則,我們無法寫出什麽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史、中國語言學史、中國音韻學史、中國建築史、中國音樂史、中國舞蹈史等等。

季先生的評價可謂公正精辟。但他老人家也要求我們對於這樣的研究“更要細微、具體、事實求是地加以分析,期能作出比較正確的論斷”。

佛教自漢哀帝元壽元年大月氏博士京口授浮徒經,以及後來的漢永明帝夢金人,派遣使臣迎取佛像、傳教士傳教,翻譯最早的佛經《四十二章經》、修建洛陽白馬寺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是許多人並不十分了解,佛教傳入中國並不是直接從佛陀的故鄉尼泊爾和印度進來的,而是從今天的中亞,西域傳播而來的。其傳播路線有二條:壹條是北傳路線是通過阿富汗、巴基斯坦、新疆的喀什、和田、吐魯番、河西走廊和絲綢之路進來的;壹條是南傳線路,既通過印度、斯裏蘭卡、緬甸、泰國的海上線路。

初傳佛教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翻譯佛經,和如何適應中國化的問題。魏晉南北朝以來,佛經逐漸被翻譯成了漢文,但是要想讓人們理解和讀懂、聽懂這些外來的異族思想,首要的任務就是如何用漢語文化的習慣解釋佛教的名詞概念,如何讓我們原有的道家和儒家思想接納外來的佛教,讓其本土化、民族化,這壹過程經過了二三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佛教的傳入由於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大力支持,所以在魏晉六朝時期發展的非常迅猛。通過修建各種大規模的石窟寺,如克孜爾石窟、伯孜克裏石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天龍山石窟等,創作了難以記數的佛教石刻造像,全國各地興建了大小不壹的寺院,大量的佛經翻譯等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以說,沒有佛教建築的傳承就不可能留下這麼多文化遺產,中國歷史上的雕塑藝術,基本上就是佛教的雕塑藝術。壁畫藝術也是如此。

從歷史上看,古代中國人的哲學思想對道德的說教色彩較重,而對形而上的思考較少,邏輯性差,我們的古代哲學不但有濃郁的道德說教,也有很多的詩意,直觀而且唯美,這種理解很難用西方的哲學概念加以解釋。佛教進來後,特別是佛教的唯識、般若思想,對中國傳統哲學的邏輯理性,對宋明理學的心性概念,對中國哲學中的思辨精神的提升都有重要的影響。 又如為了方便給壹般不識字的普通信眾講說佛經故事,由此產生了寶卷、講俗等,後又發展成為通俗的小說;唐宋時期的詩人、詞人和畫家很少沒有不受佛教文化影響的,尤其是宋朝的文人畫也受到佛教思想和佛教繪畫的影響;敦煌壁畫采用了西域的畫法;禪宗有南北之分,書法以禪宗的標準來進行區別也有南北之分,書畫家董其昌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很多大書法家都抄寫過佛經《華嚴經》、《心經》等,王羲之就是壹例。魏晉南北朝時期譯經和寫經的過程,不僅大大提升了中國的書法藝術的水平,而且也刺激了古代音韻學的發展;佛教的傳入對中國的傳統節日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比如元宵節也是跟佛教有關的節日,是釋迦麼尼降服眾妖魔的日子,世界通明壹體,燈火輝煌象征著世界的光明和美好;佛教的音樂,在歷代也被統治階層所重視。隋煬帝收入宮廷的禮樂《九部樂》之中,就有不少是來自佛教國家的音樂,唐朝的音樂,尤其受到了佛樂和胡樂的影響。佛教音樂使人聽後會有壹種神清氣爽的感受,今天在民間還是很盛行,特別是五臺山、峨眉山的佛教音樂依然非常的盛行。

可以說,在人類宗教的傳播史上,唯有佛教在傳播過程中是從來沒有采用過武力的宗教,這壹點是與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有著不同的地方。

佛教初傳的時期並沒有自己的活動場所,大多是王公貴族、有錢人家,商人們進行的“舍宅為寺”,比如廣州的光孝寺,就是漢朝時期南越王的玄孫施舍的。後來,僧人們有了壹定的供養後開始修建自己的活動場所。中國早期寺廟的建築格局是以佛塔為中心,在佛塔的周圍修建僧舍,以供奉佛舍利的塔是主要的標誌和象征,所以佛塔是建築的主體,塔的旁邊建寺。這也是繼承了古印度寺院的建築風格與要求;唐宋時期寺院建築就形成了獨特的建築格局,不像過去只是在有錢人家施舍的壹個空間裏進行佛事活動。唐代著名的和尚道宣法師制定了壹套關於修寺建塔的方案,制定了《戒壇圖經》,明確規定了寺院的建築要求與標準,特別規定應以殿為主,為整個寺院建築的中心,理由是因為佛殿這裏是供奉佛像,佛經和僧人們念經說法的主要地方,這樣就把傳統的殿堂和塔分離開來。從建築形式上看,塔在殿的後面。宋朝時期,寺院建築盛行“伽藍七堂”的建築格局,如佛殿、法堂、僧房、庫房、山門、西凈、浴室。

元明以後,中國的寺院布局和建築風格基本定型,其特點是寺院的布局是坐南向北,寺院修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講究對稱組合,但不同地區的寺院修建總是因地制宜,借勢而建,給人壹種自然而成的美感。漢傳佛教的禪宗寺院,其建築風格大體相同,規劃嚴格,布局合理,壹般是山門、然後是鐘樓、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東配殿,壹般是祖師堂,西配殿伽藍殿,正殿(大雄寶殿)後是法堂,兩邊壹是禪堂,壹是齋堂,最後是藏經樓。北京的廣濟寺,大鐘寺、戒臺寺,還有河南河北的禪宗寺廟建築都是這樣。南方的寺院有不少是修建在山裏,常常是借勢而建,上高下低,寺院建築由幾重院組成,氣勢磅礴,規模宏大,層層遞進,形成了層層疊疊的縱深感,由於空間比較大,還有不少寺院修建有放生池等設施。有的寺院建築在構想上非常的巧妙,使用廳、臺、樓、閣、長廊等建築設施把整個寺院互相連接起來,院內種植有花草樹木,荷花池,果樹、苗圃、菜園、茶園等,小路常以鵝暖石鋪成,不僅體現了“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意境,而且構成了寺院建築的外部環境與內部建築,以及修行者之間所形成的特殊關系,他們相互關聯,彼此呼應,達到了壹種清凈、安詳、自然、樸素、優美和諧的禪境與畫意。

這些地方如今都成了中國各地著名的歷史名勝和文化旅遊的景點,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天下名山僧占多的”緣起吧。這些歷史文化遺產都是當年的僧人們的努力的結果。如果有機會去佛教的四大名山,比如清涼山,也就是五臺山,妳能有許多的感受和收獲,但是妳必須用心體驗五臺山佛教建築的美學情調。例如,臺懷鎮象征性的建築是元代的覆缽式的藏傳佛教喇嘛塔,塔下面的建築是塔院寺,以塔為中心修建了幾個寺院,最頂上是菩薩頂,下來時,有著名的女眾道場普壽寺,塔的傍邊不遠是藏傳佛教寺院廣仁寺,也叫十方堂,壹路走下來所欣賞到的美,及在四季,或是煙雨中的景致全都不壹樣…,實在是,慢慢走,欣賞吧!

此外,我們要到這些佛教聖地到底是看什麽?拜什麼?我所理解的拜佛,拜壹尊佛到底是在拜什麼?這絕對不是偶像崇拜,而是通過這個象征形式喚起我們內心的壹種精神和思想。比方說,我們拜觀音菩薩,是要拜她的慈悲精神,是要把這種慈悲的精神化在我們的心裏,把慈悲的種子埋藏在我們的身心裏,這是我們作為壹個信仰者來進行拜觀音菩薩最終目的;峨眉山的普賢菩薩是拜他的行願精神,因為他曾向佛祖發誓壹定要身體力行,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和實現他成佛的心願;拜文殊菩薩,是拜他智慧地通達地看待生老病死的人世態度,開啟我們智慧人生的大門;九華山地藏菩薩的精神,與西方耶穌基督的“我不被釘十字架,誰被釘十字架”的精神很象,他曾向佛發誓,在佛圓寂後未來佛還沒有誕生時,他要度盡地獄裏受苦受難的人們,即“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我想這也是佛教和基督教精神可以溝通和呼應的地方,它閃耀著壹種偉大的全人類思想的魅力和光芒,以這種偉大精神為基礎才能在不同宗教不同文明之間找到壹種大家可以***同遵守的東西,才能建立壹種周先生所謂的新的世界秩序,和***同信仰。

我記得以前讀過壹位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詩人吉普林的壹首詩,表達了他的東西方對立觀念,例如:“嗷,東方就是東方,西方就是西方,那老哥倆再難聚首,永遠也不回頭。”但同樣是壹位西方的作家,比如德國偉大的詩人歌德也曾有壹首相同題材的詩歌,卻表達了東西方和睦相處的、更高的文化觀念和精神境界。他的大意是:

無論東方,無論西方,我們都要結合在壹起就象兄弟姐妹壹樣。為什麼比較文學,世界文學能夠遵從歌德的思想和觀念呢?我認為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歌德要比吉普林偉大的多,因為他表達了壹種更為深遠,更為博大,更為和諧的人類美好理想。

(中國佛教藝術信息中心提供 文/《佛教文化》塵中客)

  • 上一篇:傳統物流與現代物流是壹樣的嗎?兩者有何區別?
  • 下一篇:做保險經紀人收入如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