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閱讀佛經

閱讀佛經

佛經的基本結構壹般分為標題、譯者、正文、文體等幾個部分。其中,書名、譯者、正文是佛經的組成部分,文體是佛經的體裁。

雖然佛教經典在內容上分為經典、法條、理論,在派別上分為大乘、小乘、密宗,但這些經典的基本結構是相同的,都是構成佛經的基本要素。經典話題

佛經是佛經的標題,壹般由三個要素組成:人(名)、法(教法)、喻(例)。這三個要素排列組合起來,* * *有七種命名方式:

以佛經命名的《維摩詰經》;《大涅槃經》以教法之名;以隱喻之名的梵天經;以名教法之名,釋王般若經;妙法蓮華經以教法和比喻之名;以名喻名,如來呼經;大方廣佛華嚴經,三者同時命名。

通過經典可以大致了解佛經的內容,也可以初步判斷它屬於哪壹種:經典、法律、理論。

經典:經典壹般是o o o經典的形式,比如阿迦瑪。

法:經典的形式壹般是o o o法,o o o戒,比如四分法。

討論:經典的形式壹般是o o o o Oo論,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解釋,比如大智慧論。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經文中大致判斷佛經的派別,可以看出是明教還是密教。

外顯佛經:大部分教法佛經都可以從經文正文中看出,經文的形式壹般是o o o經、o o o法、o o o論。

密宗佛經:從經文中看不出其內涵的佛教經典。佛經壹般是o o o的王經,o o o的達拉尼,o o o o的儀軌的形式。

雖然我們可以通過佛經大致了解佛經的分類,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從佛經中了解佛經的內涵。相傳天臺宗智者大師花了三個月的時間講解五言經,因為五言經是經書的綱領。要想解釋經文,首先要明白經文的意思。所以大德和尚解釋佛經,總是從佛經開始,這也是解釋佛經的第壹步。

翻譯者

當初釋迦牟尼說話,主要是用印度方言和俗語,沒有文字,盡量簡單易懂。釋迦牟尼涅槃後,他的弟子們把他的教導寫成了巴利語的佛經。公元4世紀,印度廣泛使用梵文,佛教徒用梵文改寫巴利語佛經,這是為了梵文佛經。

佛經傳入中國後,中國僧人使用的漢文佛經壹般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從巴利語到漢語,佛經的翻譯經歷了幾番轉折,而中國與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使得漢譯佛經並非易事。我們看的佛經大多很美,不能增刪。這壹成果是經過國內外200多位翻譯家10個世紀的努力取得的。在梵文佛經的翻譯中,流傳最廣的是鳩摩羅什和玄奘翻譯的佛經。

鳩摩羅什壹生翻譯了300多卷近300萬字的佛經,影響深遠。在語言和文筆方面,鳩摩羅什和他的翻譯團隊改變了以往翻譯佛經的弊端,不僅充分傳達了原文的意圖,而且文筆流暢優美,甚至成為文學名著。如《金剛經》、《維摩詰經》、《火焰杯》、《阿彌陀佛經》等佛經,最流行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

以鳩摩羅什為界,中國的佛教翻譯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在他之前翻譯的佛經叫舊譯,在他之後翻譯的叫新譯。初唐時期,由於漢語言文字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翻譯的佛經閱讀困難,困擾著當時的僧人。於是玄奘去印度求法,帶回了印度佛教鼎盛時期的佛教精髓。他回到長安後,組織了壹個翻譯場,翻譯這些佛經。因為玄奘熟悉中印兩國的語言,所以他和他的團隊翻譯的佛經更接近梵文經文的意誌,而翻譯現場設置的潤文位置也保證了經文的可讀性。

正因為佛經的譯者數量眾多,水平不壹,所以我們在閱讀佛經的時候壹定要註意譯者。如果譯者不同,同壹部經書的內容很可能會大相徑庭,影響我們的理解。比如中國文化中影響最大的《金剛經》,從秦末到唐朝有六個版本。其中,鳩摩羅什的版本是最常用的,其他版本有些未知。

主體

經文是佛經最重要的部分,通過經文可以闡明佛經的教義,所以佛經的經文也是佛經最重要的部分。

風格

佛經的教義主要是通過佛經的文本來表現的,佛經的體裁是通過佛經的文體來表現的。壹般來說,佛經的文體通常分為三種形式:長行、頌、秘咒。

長句散文是指直接講佛教教義的長句散文。由於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有著豐富的文學功底,他廣泛運用古印度神話、傳說、格言警句等文學形式來宣揚自己的教義。所以他的布道沒有固定的格式,大部分都是天馬行空,天馬行空。

頌是指與長行相對的韻文,主要分為頌歌和諷刺詩。謳歌就是以韻文的形式贊美眼前的長詩,重復以前的教導;而諷刺則直接以頌歌的形式表現主義,不重復長詩的內容。壹般來說,佛經裏是兩者的混合,沒有明確的區分。中國佛經的押韻主要是五言和七言。

密咒,又稱口頭禪,是佛教聖人的密語。因為密咒是常人無法理解的大智慧,中文中也沒有可以表達其意思的文字,所以佛經中壹般只有密咒的音譯,密咒的意思是不翻譯的。佛教密咒中,最熟悉的是觀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也就是,“唻唻唻唻”,大致意思是“皈依觀音菩薩!我希望在妳的強力加持下,展現出我的自性,那種純凈無染的自性,達到任何我想去的境界!”三分法主體經是將佛經的文本內容分為順序性、真實性和循環性。三支經有助於我們對佛經進行輪廓分析,做到有序而不混亂。

什麽是三支經典

佛經的正文是佛經的主體。許多佛經卷帙浩繁,難以閱讀。所以東晉的道安大師把佛經內容分為前言、真偽、流轉三部分,每壹部分又細分,就像生物學中的綱、序、種、流轉壹樣。自道安大師以來,將經典分成三部分的方法被僧侶們所采用,至今從未失敗過。

唐代玄奘法師學佛歸來,翻譯了佛經,其中佛經正文分為教的緣起與命運、聖教的劃分、堅持教三部分,與道安法師所用的三部經大致相同。可以看出,印度當時也有三分經分類的傳統。

將佛經分為三部分,可以區分佛經的體例,有助於我們對佛經進行大綱分析,做到有序而不亂。

古代三部經典

在古代,經典有兩種類型:代表詞型和目錄型:

代表字型是指將佛經分成三份,再以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癸十字為符號將經文分成等級。天幹字數不足,則取十二地支中的子、醜、陰、毛、辰、斯、武、衛、申、酉、戌、亥十二個字組成佛經的劃分。

目錄式是指將三根樹枝經編織成壹個目錄,然後放在佛經的頭上,以便將佛經前後分開的方法。

古代三部經把佛經分成不同的等級,有代表性的文字和目錄。隨著時間的變遷,古代三支經的方法已經不再適用。在大多數人看來,古代三部經的劃分方法過於繁瑣,難以理解,反而增加了佛經學習的難度。所以現在我們的三支經只分為序、真跡、流傳的分類,並沒有太細分。真分是佛經的文字,可以證明經書的本質。佛經的真經部分壹般包括對佛教教義的闡明、示範和實踐,這是壹部佛經最重要的部分。壹、什麽是正宗的樂譜?

真經分是佛經的文本,所謂“真經”是指佛的說法壹定是真的,也指能證明佛經的本質。因為真穴的重要性,歷代高僧都非常重視真穴,不遺余力地分析。壹般來說,佛經中真經點的解答主要分為“佛答問”和“信、意、行”。

二、正宗“佛祖答疑”方案

正宗佛經壹般采用問答式。首先佛教的弟子提問,然後釋迦牟尼回答這些問題。在問答的過程中,可以闡述和論證佛教的原理,也可以體現修行的方法。因此,我們可以分析正宗佛教及其弟子的問答過程,進而解讀佛經。

佛經中關於佛教弟子的問題壹般分為以下五類:

1.不懂原因就提問,不明原因就提問;

2.為了考老師或者長輩而提問;

3.有疑問就提問,有疑問就提問;

4.摸到問題,突然想起,隨便問問題;

5.提問者沒有疑惑,只是為了眾生而提問。

釋迦牟尼通常很佩服佛教弟子的這些提問,壹般表現為“善心善念”。有些佛經會解釋仰慕的原因,有些則會掉以輕心。

贊嘆之後,更重要的是釋迦牟尼的回答。他弘法49年來,始終本著因人制宜的精神,采取不同的方式教育不同的人,釋迦牟尼也有不同的方式回答眾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在佛與弟子問答的過程中,闡述了佛教的教義。我們不僅可以看到釋迦牟尼嫻熟的回答,還可以看到他完美而直接的智慧。

釋迦牟尼回答問題壹般分為四種形式:

1.永遠記住,對問題毫不猶豫地給予肯定的回答。比如明確回答人最終會不會死的問題,說人壹定會死;

2.分別記住,如果壹個問題包含幾個不同的問題,不同的問題會有不同的答案;

3.反詰,不是對問題給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用反問句來回答問題;

4.算了,忽略壹些與‘練習’無關的問題,保持沈默。

從《金剛經》看“佛答問”

《金剛經》是典型的問答形式,是佛陀的壹個弟子徐菩提,問佛陀如何才能安生的佛經。

壹問:“佛!壹個好男人和壹個好女人有三顆菩提心。他們怎麽能活下去,制服自己的心呢?”

贊:“好,好。崇高!如妳所言,如來善照顧諸菩薩,善註意諸菩薩。”

答:“壹個好男人,壹個好女人,有三顆菩提心,就應該這樣生活,這樣降服自己的心。”

第二問:須菩提以白佛言曰:“佛!眾生還挺多的。如果妳聽到這樣的話和句子,妳相信嗎?”

第二個回答:“不做。如來死了以後,五百歲的人,修持戒律,修行加持的人,都可以對這壹章有信心,這是真的。”

三問:年輕時,許菩提曰:“佛!此經何名,何以等雲持之?”

答三:“名曰‘金剛般若波羅蜜多’,故應持之。”

四問:小時候徐菩提說:“佛!壹個好男人壹個好女人,三德三德之心,雲何必活?雲何降伏其心?”

四答:佛陀對徐菩提說:“善男信女者,有三菩提者,應生如是,我滅壹切眾生。”滅壹切眾生,無壹實際湮滅。"

五問:年少時命佛說:“佛!眾生還挺多的。以後聽說是法律,會有信心嗎?”

五答:佛說:“須菩提!他不是眾生,不是眾生。”

六問:徐菩提以白佛言說話;“佛祖!為什麽雲佛不加持?”

六答:“須菩提!菩薩不應貪福,故謂之不福。”

如前所述,《金剛經》是通過須菩提提問,佛陀答問來解釋空性智慧的。須菩提的提問越來越深刻,佛陀的回答充滿哲理。通過分析須菩提和佛陀的問答,這部經的佛教原理逐漸清晰。

第三,解決“信念、意誌和行動”的真實性問題

“信、願、行”解是凈土宗釋經的獨特方法。所謂“信”,是指開始壹封信;所謂“願”,是指許壹個願;所謂“行”,指的是行的建立。信、願、行,又稱“三資糧”,是去凈土的必要條件,也是凈土修行的要領。

我開始寫這封信,是因為我確信按照佛經念佛壹定會把我引向西方極樂世界。

發願是信了佛教的奧秘後,發下要住在凈土的誓言;

立是告訴眾生如何修行,是修行的方法。

信仰、意願、行為出自凈土宗創始人歐億大師的那句“念佛無奇,惟信、謹願、耳聽為行”。對於修行凈土宗的人來說,信仰、意誌、行為缺壹不可,也是凈土宗經典中必不可少的三個部分。因此,我們在學習凈土宗佛經時,應遵循“信、誠、行”的原則

從《阿彌陀佛經》看“信、願、行”

阿彌陀佛經是凈土三經之壹,也是為數不多的不是佛弟子所問,而是佛自言自語的佛經。本書開篇部分主要宣講西方極樂世界的莊嚴和阿彌陀佛名號的由來和意義。誓願部分勸導眾生許願,住在西方極樂世界;站立部分告訴眾生修行的方法,就是念誦阿彌陀佛的名字。論《阿彌陀佛經》中的正點:

1.信的部分介紹了極樂世界的莊嚴情況:

當時佛陀對舍利弗長老說:“從西方來說,十萬多億佛之地有舉世聞名的極樂世界,地中有壹尊佛,名曰阿彌陀佛。”。

舍利弗,為什麽這片土地叫做極樂?國眾生無苦,而樂,故名極樂。

又是Sharifutsu。極樂之地,七重籬,七重網,七重樹,皆為四寶,周而復始,故國名極樂。

......

Sharifutsu。佛土成就如此莊嚴。"

2.許個願,許個願去極樂世界:

“又是舍利弗。極樂世界,壹切眾生,都是阿碧後記造成的,很多都有終身補,不勝枚舉,數都數不清,但壹個和尚就能說出來。

Sharifutsu。所有的眾生都應該許個願在那個國家生活,那又怎麽樣?妳要和世界上所有的好人相處。"

3.如何到達垂直部分的極樂世界:

“Sharifutsu。善業不能少,還得在那個國家生活。Sharifutsu。如果有壹個好男好女,聽到阿彌陀佛,就持住了稱號。如果壹天,兩天,三天,四天,五天,六天,七天,他們不會分心。當他們快死的時候,阿彌陀佛和所有的聖人都會在他們面前。

這是人生的終點,心不反,就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Sharifutsu。我這麽說是因為看到有利可圖。有眾生,就該發願,生那個國。“循環是佛經文本的終結。佛經的說法說完之後,佛經要在世間流傳,然後傳給後代,造福眾生。所以佛經的結論壹般稱為流傳。

所謂“循環”,就是佛教像水壹樣四處流動。比如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時候,叫做傳入中國。總之,佛教到了某個地方,就叫循環到某個地方。在很多寺院裏,都有供僧尼交流佛經的場所,這些場所壹般被命名為佛經流通場所。

在佛經中,流傳點多是贊美佛教的功德,講解修行的好處,也有的是對比其他教義來贊美佛經的獨特性,從而引起信眾的興趣。

流轉點的基本形式多為“聽佛之言,皆大歡喜,信而從之”,指的是聽佛之言後,人人無比歡喜,恭恭敬敬地接受佛的教誨,並發誓按照佛的教誨修行。

比如《金剛經》的流傳分兩部分:“佛說是經,須菩提長老,眾僧,眾僧,優女,優女,天下諸人,阿修羅,聞佛說,無不歡喜,皆信。”意思是佛陀講經後,須菩提長老及眾僧、比丘、優女、優女、天、人、等。所有人聽到佛陀的教導後都歡欣鼓舞,並真誠地相信和尊重佛陀的教導。

對於壹些小佛經,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判斷出流轉點,但是對於壹些大佛經,就不能簡單的分析判斷流轉點了。有壹法師解釋阿彌陀佛經時說:“經書只要有壹點意思,就判定為真經。序言和循環,只有舊集,安說前語也好,後語也好?”意思是當經文被分成三部分時,壹旦經文與教義稍有關聯,就立刻被歸類為真經。這樣,順序和循環點就成了套路,成了前面約定,後面約定的形式。由於對這種模式的不滿,歐億大師提出了按照經文的功能來劃分學科:如果是序言的功能,就判定為序言;如果是流通的功能,則判定為流通。順序、真實性、流通性應該同等重要,各有各的作用。

  • 上一篇:2022年春晚有哪些節目?
  • 下一篇:供應鏈管理基礎知識講解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