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秋天氣候幹燥,秋天的天空總是顯得清爽,能見度大大提高。而且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月球和地球的距離是最近的,所以當妳從地球上看月亮的時候,妳會覺得月亮是壹年中最完整最明亮的。世界上最“圓”的東西,符合中國文化中追求生活、事業完美的心理,所以在千百年來的八月十五祭月、慶豐收的意義上,增加了對“團圓”的追求,中秋節變成了“團圓節”。因此,產生了大量關於中秋節的詩歌。
對中秋節月亮最精彩的描寫是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是什麽時候?我從遠處拿酒杯。我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壹年?”如上所述,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更重視太陽不同,中華民族在對宇宙的認識上更重視月亮。我們的祖先通過無數次觀察月球的運動,探索了人類與宇宙的關系。“誰最先在河邊看到月亮,誰在月初拍了照片?人生代代不息,江月年年只相似”(張);“今人看不到古月,這個月以前拍古人的照片。古人若流水今,* * *望明月”(李白)。月亮是永恒的,生命能永恒嗎?月圓了,生活還能充實嗎?於是就有了“月亮什麽時候會出現在藍天?我駐足壹杯問”(李白),於是有了“明月幾時有?”向天問酒”,於是我創造了壹個自我安慰的團圓節——中秋節!但是,天道講這個嗎?天上有團圓節嗎?”我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壹年?“妳應該看看...
“想乘風回家,又怕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多少人猜測:天庭壹定很美,月宮壹定很美,遙遠的世界壹定很美。但是,去過的人都會知道,到處都會有醜陋和不公平,不管是誰不開心。不是嗎?“嫦娥應悔偷仙丹,天高雲淡夜深”(李商隱)。這叫“上頭太冷”!所以,理性的做法是:不逃避,不放棄,勇敢面對現實。
“跳舞找出影子,怎麽會在人間!”世界上會有不幸和孤獨,但只要妳熱愛這個世界,熱愛生活,那麽妳就會對生活充滿信心、喜悅和希望!哪怕自娛自樂的“跳舞”,哪怕只是伴著壹個影子,也好過追求虛無縹緲的“瓊樓玉宇”。…
“轉朱閣,低綺,如不眠。不應該有恨。為什麽要離開對方?”中秋之夜,月如鏡飛,轉朱紅亭,降雕花門,照在人因思念親人而睡不著的床前。此時此刻,月亮的圓滿,折射出的是離人的孤獨。“多情卻無情惱”,自然有人會抱怨,“本不該有仇,為何要圓了就走?”:月兒,我與妳過去無仇,但最近無怨。為什麽我走的時候妳總是炫耀自己的“圓”?現實中我們會遇到多少人生低谷?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沈浮。此事古而難。”。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國人往往追求壹種“圓”的文化,幻想生活是完美的。其實人生有過“圓”嗎?天災人禍,意外,成名失敗,事業失敗,家庭矛盾,身體不好,愛恨情仇,何去何從,都有可能遇到。生活是壹道坎,妳必須面對它。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活的“不圓”是絕對的,而“圓”是相對的。就像月亮有陰有晴有團圓有殘缺壹樣,從古至今都很難做到完美。也就是壹個月只有壹次,就像十五國慶的團圓夜,而這次也是“十五國慶的第十六個月亮”!
如果不知道“來不及完整”,會有三種情況:壹是只看到“完整”,不承認有“缺失”。妳對生活中的挫折毫無準備,壹旦面對就會被擊倒;二、自欺欺人逃避“缺”而刻意求“全”,盲目追求,活得很累,結果事與願違,適得其反;第三,我意識到人生在理論上是“難以完整”的,但在行動上卻本能地抵制。所以意識到“此事古難全”是壹種境界。
那麽,什麽是正確的態度-
“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東坡說的是兄弟間的別離:既然別離不可避免,請保重。兩地看明月,也是壹種情感交流。蘇軾在這裏表現的是壹種哲學的人生態度:人生既然不完美,就要樂觀其成,無論是“悲”、“喜”、“離”、“和”、“祝人長久”、“力爭加餐”(古詩十九首)。既然活下來了,就要好好活著。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好好生活,有質量的生活!
蘇軾自己就是這麽做的。他壹生坎坷,六十多歲被貶儋州(今海南省)。但他吃住無處不在:在杭州,有“東坡肉”;在黃州,有“東坡餅”;在汴州,吃河豚(“蘆蒿滿地短葦芽,是河豚想上的時候”);在徽州,吃荔枝(“壹日三百個荔枝,不惜做嶺南人”)睡懶覺(“據傳先生春眠美,道人打五分鐘”);在海南,喝椰子汁,戴“東坡帽”(椰子殼)。他總是那麽灑脫,那麽樂觀。在蘇東坡看來,只要堅信“人長久”,人生的挫折和災難總會過去的。
世界上什麽都有可能發生,壹切都可以由自己掌控。所以,無論是喜怒哀樂,無論是陰晴圓缺,都要順其自然。“煙雨欲來風滿樓”是壹種可取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