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永樂宣德時期,霽紅達到藝術高峰,但在明末失傳。清代康熙、雍正時期,在皇帝的支持和參與下曾傾盡良工復燒霽紅。遺憾的是在清乾隆後霽紅釉的燒制再度失傳。
《歷代名瓷圖譜》中雲:“祭紅,其色艷若朱霞,真萬代名瓷之首冠也!”然而好物難求,至寶更是得來不易。當初古代窯工們為了配制出祭紅釉料,曾將黃金、珊瑚、瑪瑙、玉石這樣極珍貴之物嘗試著摻入釉料中,可即便如此不惜成本,也往往因為溫度控制不好,或是氣氛、時間等因素稍有差異,同樣使得燒制失敗。正是由於祭紅器歷來難燒,因此,它比其他名貴色釉瓷更為珍罕,也是各類釉色的瓷器中最難燒造的品種之壹。
霽紅又稱“祭紅”、“積紅”、“寶石紅”、”鮮紅“、”醉紅“。是以銅為呈色劑,在高溫下壹次燒成的名貴顏色釉。
霽紅釉創燒於明代早期永樂時年間,具有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無棕眼、無黑點、無色斑的特征。其釉色殷殷如初凝之鮮血,奪目而不落艷麗、濃郁而不失潤澤,深沈華貴,瑩潤勻凈,寶光內蘊,嬌嫩靈動,有著紅寶石般的光澤,可謂色之極致、動人心弦。因此被譽為“紅中翹楚”。
發展與傳承
大明永樂、宣德年間,為了滿足皇帝對紅釉鐘愛,景德鎮禦窯廠匠來如織、窯火連天,甚至留下“翠蘭投火祭紅”的淒慘傳說。最終,在禦窯工匠的不懈努力下,終於創燒出有著紅寶石般光澤的“霽紅釉”。 從此,霽紅就成為皇家禦用的重器,僅供帝王使用。
霽紅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和嚴格的等級制度,全部由禦窯燒制,民窯不許生產,如果違犯此規,嚴重者甚至有殺頭之罪。為了保證了皇家對霽紅釉瓷器的壟斷,禦窯廠生產的霽紅釉瓷器即使有殘破、瑕疵,也壹律打碎深埋,片紅不得流入民間。
宣德朝時,霽紅質量達到了頂峰,其色似初凝的雞血,深沈安定,瑩潤均勻,釉中無龜裂紋理,寶光內蘊,釉色之美絕世無雙。
霽紅傳說
相傳明宣德年間,景德鎮民間有位陶瓷藝人有位女兒,取名叫翠蘭,父女倆相依為命,以制瓷為生,女兒翠蘭從小跟隨父親學藝制瓷。
翠蘭十八歲那年,有壹天宣宗皇帝突想要鮮紅的瓷器祭奠日神,就下旨設在景德鎮的督窯官督燒這件禦瓷,窯工日夜加工燒窯,怎麽都燒不出令朝延滿意的瓷器,督窯官鞭打窯工,並將窯工關進監獄,並要處死這些窯工,翠蘭的父親也在其中。翠蘭知道後,憂心如焚,祭拜窯神,在窯神指點下,得知需用少女的鮮血燒制才能可行。
悲憤的翠蘭為了救父親,沐浴更衣後縱身跳入熊熊窯火中。用自己的生命抗議督窯官的暴行。兩天後,當窯工打開翠蘭焚身的窯爐時,驚奇的發現燒成的陶坯呈現出鮮血壹樣的紅色。紅色的祭器燒成了,人們說這是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於是就把這樣的紅色的瓷器稱為祭紅。
從唐代開始, 中國陶瓷 藝人就發明了紅釉燒制技術,北宋年間,河南禹縣的 鈞窯 完善了這壹工藝,燒出了世稱" 鈞紅 "的 紅釉 陶瓷。但是,鈞窯的燒制工藝還不成熟,紅釉中往往摻雜進其他的顏色,而景德鎮人在宣德年間燒出的祭紅,從顏色的色澤和純度上,都超過了鈞窯,人們把它叫做"宣德祭"。後來不知道什麽原因,這種紅釉的燒制技術莫名其妙地失傳了。
明朝宣德年後,幾百年間壹代又壹代景德鎮人,斷斷續續曾多次試燒這種紅釉瓷器,但都沒有燒出過當年那樣的祭紅。
清雍正時, 皇帝對霽紅極為喜愛,對其復燒極為重視,為提高其呈色質量多次下旨監督。
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清檔·記事雜錄》記載:雍正七年“八月十七日,據圓明園來帖內稱本月十四日郎中海望持出碎霽紅磁盤邊五塊。奉旨:此釉水甚厚,新燒的甚薄,不知是何原故,爾將此破磁發給年希堯去,著伊照此破磁釉水燒造,欽此。”
雍正霽紅釉是在康熙郎窯基礎上,經過雍正皇帝的親自督辦,以及年希堯、唐英等***同努力,終於復燒成功。雍正朝霽紅色澤較為潤澤艷麗,有的釉表有橘皮紋。但存在釉色濃淺不等的工藝缺陷,部分有深褐、正紅、粉紅甚至蘋果青等色。
雍正皇帝命宮廷畫師創作的《十二美人圖》中,霽紅釉瓷器多次出現。
我國上世紀80年代有壹部叫做《祭紅》的電影,為了影片拍攝,需要有壹件真正的“祭紅”花瓶。但因屢燒不成,後來只好用壹件“郎窯紅”代替。其實民間早有說法,叫做“千窯壹寶”,就是說在上百爐的窯火中,才能得到壹兩件祭紅。
撇口呈喇叭形,束頸,溜肩,下鼓腹,圈足外撇。唇口和圈足均有壹條整齊的白邊,俗稱燈草邊。釉質凝重深沈,呈色均勻艷麗。
尊撇口,短頸,圓肩,長斂腹,近足處外撇,圈足。外施紅釉,裏口和底部施蘋果綠釉。
此器風格樸實,造型端莊規整,釉色紅艷光亮,是康熙時郎窯紅釉瓷器的典型作品。
撇口,束頸,垂腹,圈足。通體施霽紅釉,呈暗紅,釉面布滿大小不等的氣孔。底書青花雙圈“大清雍正年制”6字雙行楷書款。器型較前代厚重飽滿。具有典型的時代風格。
辨別
民國時出現這壹品種的仿制品,多以鉆石類工具在雍正霽紅釉器上鉆刻三果或四魚圖案,然後填以白釉,入窯經高溫再次燒制而成,幾能亂真。對於此類仿品,鑒定時應著眼於所填白釉與原來紅釉的邊緣不能完全融合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