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所有的邊都相等,這是正方形的定義。 但在實際中,壹個問題有四個方面的情況還不太多,但如果有,那麽這四個方面應該被平等對待。 正方形也意味著可以從任何壹個方向切人問題。
準確性框架(圓形)和觀點框架(正方形)之間有壹些重疊。如果對某個情況的介紹中含有偏見的話, 那它就不準確。只給出圖形的壹條邊也是不準確的。 不過,壹份報告可能會集中準確地反映事情的壹個 方面。
基於各種實際原因,我們有必要用壹個框架來標出信息中的觀點。無論我們假設有多麽中立,有壹個框架能引導我們關註信息中的觀點還是很有用的。
很多信息並不是中立的,它們是片面的、帶有偏見的和勸說性的。
壹個汽車廣告列出所有競爭對手車的目的不是要 說明它的準確性,而是要對廣告所要突出的品牌車的優點大加贊揚。所有廣告的設計都是要進行說服的, 而不是中立的。否則,它們作為廣告將毫無用處了。
在抗辯制中,律師在法庭上會有意采取壹種帶有偏見的觀點。那是該體制的本質,也是它和探索系統的區別所在。
選舉前甚至選舉後的政治演講也都帶有說服的意味。對對手進行政治攻擊也不是要進行平衡性評估。 所有的醜聞和缺點都被暴露出來,但就是只字不提成就。
因為說服性材料不會是中立的,也不能把它當做中立的。 但是無論它多麽支持某壹方,它還是要做到準確。
寫壹篇平衡的報道是壹件難事,因為整個教育都是讓學生在文章和辯論中采用傾向某壹方的觀點 。妳應該提出壹個觀點並形成結論。為此,妳要選擇能夠支撐妳的觀點的事實,並把它們組合起來。
講故事對所有媒體來說都很重要。但據說只有故事讓人感興趣,但準確的事實卻無人問津,這種情況可能是真的。講故事需要的是單壹的觀點,而不是復合的觀點。
妳可以先調查情況,然後再把壹些情節拼湊成故事,並讓故事看起來像來源於這個具體情況。
通常,報紙在調查情況之前已經形成了壹個故事。 然後他們按照故事的需要來展開調查,並且只選擇與該預設故事相關的素材。我有這方面的體驗。如果這些內容不適合或甚至有可能削弱故事的吸引力,它們 就會被忽略並遺漏。畢竟,讀者是沒辦法知道哪些內容被遺漏了。
如果讀者能從這些片段中形成單壹的結論或者故事,那麽作者就成功了。平衡的觀點顯得那麽反常、 困難和乏味。在動物世界裏,妳要麽是其他人的食物, 要麽就要把別人當做食物,不可能介於兩者之間。
要小心新聞中出現的形容詞。形容詞幾乎從不是客觀的。它們反映了作者的個人觀點和態度。
諸如“自私”、“自負”、“輕視”、“卑鄙”、“狡滑”、?“貪婪”、“自誇”等之類的形容詞,都是用來讓觀點更吸引人的,但這些觀點有的有具體指向,有的沒有。
事實能夠自我支撐,但形容詞不行。當形容詞只是基於作者的理解和感受時,作者會把形容詞像已驗證的事實那樣提出來。因此,當妳讀到這類文章時,可以 算壹算“形容分”,然後妳就能了解文章來源的可靠 性了。
警察和社會工作者會認為年輕人酗酒是壹個問題。 它會導致車禍、打架、暴力事件和搶劫等。酒吧老板 和酒類生產商認為喝酒從根本上說還算是件好事,而酗酒只是飲酒過度了。人們喝點酒還是有不少好處的。 妳可以反對狂飲濫飲,但不用反對喝酒這個基本過程。
就好像我們不會因為車禍死亡事故而禁止汽車行駛。
許多人反對離婚,但處於不幸婚姻中的人則希望 能夠離婚。
信息可以從作者所持有的某壹觀點的角度進行描述。作者可能並不想進行說服或做廣告,但效果其實是壹樣的。當 然,單個看法可能完全是負面的,這就和廣告不太壹樣,它可能會變成壹系列的負面廣告。 壹些俄羅斯人回想起前蘇聯時期的時光時充滿了 懷舊,並遺憾那些日子不再有了。但其他人還是歡迎變革的。
指出信息僅體現了某壹單壹觀點,這是正方形框架操作的壹部分內容。識別該觀點也是正方形框架操作的壹部分。
來自某壹特定視角的信息也不壹定就是不準確(偏 見和不完整除外)或無用的。壹旦妳確定了它的本質, 信息就會有它的用處。
平衡的文章很難得,也很有力量,因為讀者能從中感覺到自己是被放到觀察者的位置上,而不是在聽說教。
我們要運用感知盡快形成結論,然後再往裏面填充細節。快速形成結論能給我們提供壹個進壹步分析的框架。如果不這麽做,動物們的生存就會變得很困難。當妳看到壹個捕食者靠近時,妳必須盡可能快 地形成結論。妳不可能通過細節評估去判斷捕食者是 餓了還是瘸了,等等。捕食者不會等妳進行這樣的分析。
同樣,大腦趨向於盡可能快地先形成壹個感知結 論(好人或壞人),然後再通過這個最初印象來補充細節。
妳能想象報紙上的壹篇文章這樣開頭:“本文的作者是蓋瑪?索克斯,他不喜歡TsaTsa地方人們對待婦女的方式……”
在壹些文化中,例如祖魯文化,男子在部落集會 中揮舞長矛並穿豹皮綁腿。他們可能非常兇猛,但實際上管理事務並作出決策的不是他們,而是婦女。事情往往並不像壹位記者表面上看到的那樣。
這是正方形框架的壹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到此, 我們已經考慮了不同觀點、偏見和中立等。現在我們要考慮如何從同壹個角度形成不同的觀點。
讀者或聽眾會選擇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分析得到的信息。他們嘗試從同壹個視角對事物形成不同的 看法。
越來越多的公司只是簡單地收集信息,輸入計算機。然後計算機分析信息,作出決定並為公司制定策略。 這種日益增長的習慣是非常危險的。
我們需要用不同方式來分析信息。計算機做不到這壹點,因此那些公司就會局限於舊概念之中。只有人類能夠選擇用不同方式來分析信息。
研究顯示吸食大量大麻會增加患精神分裂癥的概 率。因此大麻就被當做是壹個致病的元兇。但從不同方式來看,也有可能是那些有精神分裂癥傾向的人更喜歡大麻,也因此吸食更多。隨後這種精神分裂癥傾 向發展為精神分裂癥。
有人曾和我說過,哈佛大學培養了大批傑出人才, 它的教學技術肯定非常好。但我認為如果有很多傑出人才走進壹個拱門,那麽就會有很多傑出人物從拱門 的那壹邊出來,而拱門的貢獻是很小的。
人們常常假設沙漠仙人掌的尖刺是為了阻止動物吃掉仙人掌。但實際情況可能不是這樣的。這些小刺可以讓靜止的植物和空氣保持緊密接觸,這樣可以減 少植物水分的蒸騰和蒸發量。
隨著人們越來越習慣於把所有信息都輸入計算機, 用不同方式以及從不同側面分析信息就變得越來越重 要了。
正方形框架真正要求我們關註信息中的偏見或中立程度。 信息是客觀還是主觀的?我們不能對信息做什麽,但是註意到其中的偏見可能會影響我們使用信息的方式。
我們也不會選擇使用壹個總是提供片面信息的來源。
正方形框架也意味著我們自己可以選擇用不同的方式來分析信息(即從正方形的其他邊進行分析)。
“有數據並有結論。如果妳使用正方形框 架,妳可以用不同方式進行分析,並得到不同的結論。”
“只有這種理解數據的方式嗎??”
“這篇報道看起來很平衡,使用妳的正方形框架,看看妳能不能發現其中的偏見。” “我的正方形框架告訴我,這個信息是片面的。實際問題是我們究竟能否利用它。” “在形成結論之前,讓我們用正方形框架 來分析這篇報道。”
“我的正方形框架告訴我這是很片面的, 但是我看不出另壹方面是什麽。”
隨著我們習慣把信息輸入計算機,並依賴計算機進行分析,用不同方式去分析信息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當中立性很少的時候,評估信息的中立性看起來似乎是浪費時間。
同時,詳細說明任何偏見的性質和力量是很有用、 很重要的。沒有這樣的說明,我們對信息的使用就會很困難、很危險。
如果正方形框架成為讀者的長期習慣,那麽或許報紙編輯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來提供平衡性的觀點,這是壹件很難的事情。否則,讀者會轉向能提供更多平 衡性觀點的出版物。
在中國的傳統哲學中,對於“中”的論述 非常多,例如“中庸”和“中正”。對於“中”?字的解釋,多集中在“不偏不倚”或者“不左不右”的字面理解上,很少見到從哲學角度理解的“中”。而這個“中”字的另外壹層含義 在於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本質性與客觀性,事實上這與“不偏不倚” “不左不右”並不矛盾。 壹件事情的真實本質當然需要客觀的描述和還原,任何主觀色彩都會導致其偏或者倚、左或 者右。信息的處理,從來都需要與各種主觀性 進行“鬥爭”。
愛德華?德博諾的許多觀點都帶有“中”的色彩,包括他的六頂思考帽,都是在強調整個思維過程的“中”。“中”是壹種均衡,而均衡不壹定表現為“不左不右”,秤桿就是壹個最好的例證。正方形思考框架再壹次強調了德 博諾對於客觀和均衡的關註。
某種程度上,將註意力聚焦在觀點上的正 方形框架與前文強調準確性的圓形框架,確有某種重合,因為看起來雙方都是在追求信息的準確性。關鍵在於正方形框架更多考慮的是人 們的主觀因素對信息中立性的影響。圓形框架 之下,妳要關心的是妳能否相信某壹信息的真 實性,而方形框架之下,妳要關心的是妳願意 相信或是妳不願意相信某個信息的問題。
對於信息的處理,從整個思考流程來看, 似乎已經足夠具體了,但它還是可以從流程上繼續細分。信息處理總體來說可分為三個環 節:信息輸入、信息處理和信息輸出。三角形框架和圓形框架都是作用於信息輸入過程的工 具,而信息處理過程包括了對信息的評估、分析、推導等動作。將註意力聚焦到觀點上的正 方形框架既作用於信息輸入過程中對信息中立 性的檢驗,也作用於信息分析過程中——妳將 以哪個視角來處理信息,妳是否可以更加客觀 地處理信息?
曲
我們會發現,大量信息的背後可能都帶有各種主觀色彩。如德博諾所述,廣告是壹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廣告從來都是帶有目的性的, 它的目的是為自己的客戶和潛在客戶建立對 牌或產品的各種好感,從而達到推廣產品、促 進銷售、獲取利潤的目的。這種情況下,究竟有沒有廣告主會願意全面地、均衡地和客觀地提供產品信息呢?顯然,我們都知道做廣告要 強調賣點,而所謂賣點,就是產品的優勢、吸引人的地方和與眾不同的地方。壹個中立的、 客觀的廣告,幾乎不可能達到廣告主預期的目 標。正因為此,在廣告中釆取誇張手法吸引買 家註意,博取公眾壹笑的做法比比皆是。采用 明顯的誇張手法,其結果是在傳播中占據優勢, 搶奪註意力,這沒什麽問題。有問題的是不明 顯的誇張,有時候刻意隱藏信息意圖會令信息 帶有某種欺騙色彩。
回顧福島核泄漏之後的搶鹽風潮,事後我們得知原來這個信息的發布是帶有目的性的, 部分遊資預期通過制造銷售波動達到投機獲利的目的。這就意味著從圓形框架來看,我們看到用鹽來防輻射是壹個不準確的信息,而用方 型框架來看,我們發現這是壹個帶有某種動機的信息,它不是壹個客觀的信息。我們不得不追問,誰是碘鹽防輻射論的始作俑者?它又是 通過什麽渠道讓信息在很短時間內大範圍蔓延 的?這就是圓形框架之外的問題了。
進而深思,我們會發現想得到中立的信息實在是太難了,很多信息可能都帶有壹定的目的性。比如說服對方的過程中,壹方提供的信息壹定帶有某種屏蔽性,沒有說服力的信息是不會被提供的。針對這種情況,德 博諾提供了壹個技巧——當別人試圖說服妳的時候,當妳意識到正方形框架告訴妳,信 息的中立性有問題的時候,妳需要考慮兩 點:第壹,對方提供的所有信息是否能夠被求證,這是在使用圓形框架檢驗其準確性;?第二,開始擴大信息搜索範圍,將妳的註意力範圍擴大到超過對方提供的範圍,妳可以由此 檢視對方提供信息的主觀性。對方是否有意進行了信息過濾?
另壹方面,我們總會自覺或是不自覺地加工和處理得到的信息,這個過程是自主的,因 為其自主性,這個過程更難以被思考者自己所 察覺。
客觀處理信息是壹件很難的事情,意識到過程中所包含的主觀因素相當不容易。大多數 人都熟悉《韓非子》中的寓言《智子疑鄰》, 也都知道它的寓意。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
‘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
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 疑鄰人之父。”
這是典型的主觀綁架信息的示例,同樣的信息在進入我們大腦之後走的通路可能完全不同。相同的信息,其中壹個可信而另外壹個就很可疑,在沒有進壹步信息提供佐證之前,我 們的大腦巳經為我們預設了答案,但是這答案 顯然缺乏理性。另外壹個與之相似的故事是《列 子》中的《疑鄰盜斧》,這個故事則比前壹個 故事更進了壹步。
“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 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 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 斧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斧。他曰 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 斧者。”
當這個人懷疑他的鄰居偷了自己的斧子, 因為有了懷疑的念頭,後面所輸入的信息全都 被自動導向到了增加懷疑和確認懷疑的方向。 於是就會出現“越看越像”這種狀況。信息或 許是“準確”的信息,但是對信息的解讀卻怎 麽也沒法準確。當懷疑的念頭被打消之後,同樣的人面對同樣的信息,解讀出來的含義卻截然相反。
不必感慨什麽,我們大腦的結構如此,處 理信息的先天習慣如此。大腦是壹個自組織系統,信息進入頭腦之後會因大腦中預先形成的 範式而自動組織起來,形成妳的觀點。 通常, 妳的觀點壹定是要配合妳原有的範式,甚至要加強原有的範式。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主觀過 程,如果我們不對此保持警惕,那麽我們往往會表現得武斷而不可理喻。
有壹個流傳甚久的“秘密”,叫做“吸引力法則”,相信很多人都有所了解。問題是, 妳相信那是真的嗎?我在沒有學習思維方法與大腦結構之前,並不喜歡這種帶有神秘主義色 彩的“秘籍”。但是在了解大腦結構與工作原 理之後,我相信那個法則是真的。這壹切源自我們大腦的工作方式——範式系統和信息自我組織。
所謂範式,指的是妳頭腦中預先埋設的“答 案”,或許那是壹個信息搜索的目標,或者是妳潛意識預先認同的壹個觀念。
註意力與範式之間存在壹個相互作用,關 於註意力法則,前文曾提到過,那意思是如果妳關註什麽,什麽就會變得多起來。不信妳現在就去試試,看看街上深藍色的汽車有多少。 從妳開始關註深藍色的汽車開始,妳會發現這 樣的汽車越來越多。在妳觀察了壹段時間之後, 我突然問妳,白色的汽車有多少輛?多數人會發現,根本“沒看見”有白色的汽車。事實上 不是沒有白色的汽車通過,而是我們沒有註意尋找白色的汽車。
註意力法則與吸引力法則大抵是同壹個意思,妳相信什麽,妳就會關註什麽。妳註意什 麽,什麽就會變得多起來。妳認為世界是光明 的(白色的汽車),妳所看到的光明(白色的 汽車)就會越多,這些信息進入妳的大腦,會 形成觀點而影響妳的行為。於是,吸引力法則開始生效了。
我們對於自己的生活態度當然應該保持積極,但是我們在處理工作中的信息時,任何“吸引力”都可能是有害的,因過於“積極”的心態導致盲目樂觀,或者過於“消極”的心態導 致對信息判斷的負面化,都會對決策產生影響。 正方形框架所關心的就是如何能夠把這種影響 控制到最小。
對此,德博諾提出了兩個重要的建議:
第?壹,妳要小心所有誘導妳產生偏見的形容詞;?
第二,如果妳難以做到客觀,那麽就將主觀進行到底。
第壹個建議很容易理解,把妳面對的報告中的形容詞都標註出來,這些形容詞的目的往 往就是誘導他人同意作者的觀點。例如“可憐 的”、“邪惡的”、“荒唐的”、“糟糕的”,等。
妳可以拿壹篇新聞報道來練練手,如果壹 篇新聞令妳產生了強烈的情緒,無論是悲傷或 者憤怒,那麽妳首先要做的幸情是把這篇文章 中的形容詞都劃出來,看看自己在多大程度上 被文章導向了主觀判斷。
第二個建議看起來有點奇怪,其實卻是個 智慧的做法。如果我們無法做到客觀看待信息, 怎能從主觀的角度走向客觀呢?這個方法是通 過預設不同的角色,令每壹個角色都盡可能主觀地解讀信息,再將所有的主觀看法平行地擺在那裏,當妳能看到足夠多的“主觀看法”, 那麽妳也就做到了全面客觀地看待信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