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自去年6月5438+2月以來,央行頻繁下調RRR和降息。
每次數據公布,大家都會跟著HIGH,各種嘟嘟的噪音就出來了。
比如樓市會反彈,股市會騰飛,2022年的洪水時代即將到來...
請不要聽他們瞎嗶。
天黑路滑,小心駕駛才是王道!
在現代信用經濟環境下,完整的放水過程如下:
楊媽媽通過MLF等貨幣工具向金融體系放水,金融體系通過信貸向市場放水。市場上的企業和個人用錢投資或消費,整個市場經濟鏈條就活了。
閑置資金是指央媽投放到金融體系的水在銀行之間流動,無法進入市場,導致資金的經濟效應得不到顯現。關於這個現象,我有壹篇文章做了詳細解讀。可以點擊看壹下:為什麽央行還是覺得市場沒錢,錢緊?
從2021到12,央媽開始頻頻降RRR、降息,領導們也在各種高層新聞發布會上頻頻曬觀點,矛頭直指廣義貨幣環境。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先看新增貸款數據。65438+2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1.3萬億元,弱於預期的1.24萬億元,同比少增1.30億元,也低於前值1.27萬億元。
再看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9%,好於預期8.7%,前值8.5%。
貨幣供應量的增加與央行RRR降息釋放的貨幣量增加相對應。
貸款規模的減少,對應的是商業銀行沒有放錢的市場。
也就是說:2021 65438+2月,央行RRR降息和各種寬松措施釋放的貨幣並沒有進入實體、消費和資產領域,而是以極低的成本閑置在金融機構內部。
那麽問題來了。2022年這4萬億是國家公信力後臺提供的數據,是實際流入市場的貨幣量。為什麽說資金是另壹種形式的空轉?
國家公信力權威機構給出的相關數據無需質疑,中國金融市場向來講究開門紅。這個成績必須讓高層滿意,這確實是個好兆頭。
我們要詳細討論的是信貸規模的內部結構,即具體哪些指標上去了?哪些指標下降了,讓我們看到了經濟的真實狀態和貨幣流動的真實反應。
2022年第壹個月的財務數據已經發布。讓我們來看看壹些具體的關鍵數據:
從總量來看,可以說是壹個好的開始,超出預期。
社會融合達到新高,M2的增長速度超出預期...人們很容易直接聯想到壹個結論。
——水來了,錢多了,形勢大好。
當大多數人把目光聚焦在“M2經濟增速達到9.8%,遠超預期”時,他們忽略了下面壹組數據。
——65438+10月份M1的增長率為“-1.9%”。
中國M1有數據歷史以來首次負增長。
M1指的是活期現金,M2是M1加定期存款或者定投理財,兩者相互背離,證明活期現金正在向存款轉化。
M1負增長簡單來說就是:消費意願在下降,投資意願在下降,經濟活躍度還是很差。
M1反映的是現實生活中的購買力。
高,說明老百姓手頭寬裕,願意花錢,企業願意投資。他們對未來的投資和良好的流動性有很高的期望。
如果低,說明老百姓缺錢,沒有花錢的欲望。企業對未來盈利不樂觀,不願意投資,實體經濟流動性不足。
M2的增加只能說明央媽確實給了銀行更多的錢。
信貸總量的增加也說明銀行確實通過信貸把央媽給的錢釋放給了市場。
但是,市場是否拿到錢就是另壹回事了。
米和的背離,恰恰說明市場拿到了錢,但是沒有花出去,而是轉到了銀行,又回到了金融機構。
就像過年的時候,親戚中的長輩給孩子壓歲錢。孩子們拿到錢後,沒有花在購物上,而是轉手給了父母。
那麽,為什麽呢?為什麽要借錢轉手存?
當然,因為我覺得投資賺錢不靠譜,還不如吃息差!
畢竟還是沒有信心,市場對投資預期非常悲觀!
央媽降低銀行資金成本後,銀行貸款利息也在下降,資金使用成本已經降低。疊加在銀行身上,為了完成任務,各種無息/低息貸款產品開始推向市場。在這種情況下,部分機構開啟了債權轉讓套利模式。
例如,在央行降低RRR和全面降息後,中信證券立即啟動了配股融資。結果錢拿到手後,花了80億到華夏銀行存定期,券商要付利息才能賺錢。這不是壹個很好的謊言嗎?
錢繞來繞去,還是回到金融體系去空轉,只不過和去年65438+2月不同,當時大盤下行,參與了資金空轉。
反正資金繞了壹圈,對實體經濟、企業投資、個人消費有沒有發揮作用?
自然沒用!
不信?我們來看看新增人民幣貸款的明細:
6月5438+10月,人民幣貸款總規模增加3944億,企業中長期貸款僅增加600億,居民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減少。
居民短期貸款對應的是生活消費,又減少了,說明消費端不好;
居民中長期貸款對應房貸,也在萎縮,說明樓市不太可能出現小春天;
這兩者都在減少。那些壹看到4萬億就開始喊樓市反彈,物價上漲的人,是不是該收手了?妳想打臉嗎?
只是這個數據上的錢數不匹配。剩下的錢去哪了?放出的水流向了哪裏?
當然是短期公司貸款和公司票據!
其中,企業短期貸款創歷史新高!
眾所周知,企業短期貸款屬於壹年以內的貸款,利息低,放款快,操作簡單。
短期貸款大幅增加,中長期貸款在萎縮。
這是什麽意思?
銀行都在用短期貸款沖抵指標,市場上也有機構和銀行合作,開了個好頭!
所謂的信貸規模增長,剖開來看,數據並沒有反映真實的市場需求,也不會帶來經濟增長,而是人為拉動貸款指標,主動推高信貸規模,為了讓數據好看!
很有趣,對吧?
202112,央行高層提出“主動出擊,支持實體,讓貨幣政策先發揮作用”的信貸任務。他的語重心長和態度強硬是前所未有的,金融系統也面臨著信貸壓力。要向市場釋放積極信號,提振市場信息和投資預期。
於是,各大商業銀行都在通過大量的“短期貸款”來搶灘高層提出的信貸任務。我們找到了壹些信用好、經濟效益好的合作單位。低息貸款去壹個任務,然後轉給銀行收利息。任務壹旦完成,誰也沒有損失。數據壹上來,央行和金融系統的臉色都會好看,銀企關系也會變得更緊密...
這家銀行開了個好頭,銀行真的很努力,主動出擊,積極放貸,忙得不亦樂乎。
在現實經濟環境中,有錢的企業都在玩短期借貸和存款的遊戲,而真正缺錢的企業卻因為風險指數高,仍然拿不到錢,仍然做不了好生產,企業經營,規模擴張,就業改善...
但妳對此無能為力,不是嗎?中國國內經濟環境和市場的寒蟬效應會突然消失在哪裏?
想想銀行的信貸開放。為什麽貸款難?不僅受疫情影響的企業躺著不敢放貸,銀行放貸也怕有風險。現在信貸是終身負責制,銀行領導既要完成任務又要避免壞賬。
在這樣的思維指導下,與其冒大風險把錢給真正需要的實體企業,不如借給同行,或者和不需要錢的企業玩壹場存款短貸的遊戲。
有人總結說,央行花了那麽多力氣,從寬貨幣(央行向銀行放水)到寬信貸(銀行向市場放水),壹直無法真正做出有效的努力。根本原因不就是市場不敢投資,老百姓不敢消費嗎?
他們擔心的是貸款利息太高,怕還不上。
然後保持利息往下走,或者幹脆直接歸零!
誰會拒絕白花錢呢?
而且發達國家都是低利率,有的甚至是負利率,為了防止人們平躺下來把錢存起來而不是投資。中國遲早會邁出這壹步。為什麽不降低RRR,全面降息幾次呢?
這有用嗎?
當然沒用,而且有風險!
首先,目前中國國內經濟環境已經面臨很大的債務風險,已經不適合加杠桿。具體可以看我的文章:中國現在面臨怎樣的債務危機?
在疫情的影響下,實體經濟不敢借錢,即使寬信貸降到最低,也沒有行業敢借錢。更何況原來的支柱產業,房地產業,壹直在萎縮。即使他們敢借,國家也絕不會允許資金再次流入樓市。
為什麽?
因為沒有現實是不可能繼續的!這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會更大。國家放水的目的是為了扶持經濟,也是為了發展工業,實現繁榮。
房地產行業早已是金融屬性,需要轉化為真正的實體經濟,實現其真正的居住屬性。
再者,如果任由資金進壹步流入房地產,房地產多的人財富繼續增長,無異於擴大貧富差距,完全違背國家調控的初衷。
而且2021,中國住戶部門杠桿率已經達到72.2%,高於國際平均水平,還在繼續給居民加杠桿?這不是很吵嗎?
回想壹下日本房市泡沫危機爆發時,有多少家庭被債務拖垮。增加居民杠桿率無異於未來繼續透支居民購買力,花錢買糧也不可取!
最實際的是從根源入手,通過向實體企業註入資金支持經濟,有效提高居民就業,實現經濟增長。
其次,美聯儲加息的預期越來越強烈。為了促進資本回流,方便其收割掠奪,美國正在世界各地制造事端,制造危機。先是年初哈薩克斯坦發生騷亂,現在全世界還在盯著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局勢。在如此不穩定的形勢下,大規模放水刺激無異於給國內資本市場添亂。
大水漫灌,那是主動制造通脹,推高資產泡沫,還是主動提供美元收割的機會?
顯然,中國“以我為主”的貨幣規劃策略不會做到這壹點!
最後,疫情仍然是最大的不確定性。
中國的經濟環境與政治息息相關,很多時候,政治決定經濟。
冬奧會將於2022年上半年舉行,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將於2022年下半年舉行。這兩件大事決定了我國的“疫情動態零清除政策”將更加嚴格。
因為,冬奧會的重點是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城市治理水平,目的是獲得壹些積極的政治支持和經濟投資回報。所以,2022年上半年,中國高層絕不會允許疫情失控,只會更加嚴密防範,而付出的壹定是經濟相對緊縮帶來的損失。
下半年,在二十大正式召開之前,中國的民生保障、經濟穩定、就業指標、疫情控制等各方面都不允許出現任何問題,這是政治正確!
在這樣的背景下,2022年中國貨幣政策不會出現洪水泛濫!
2021年,我國GDP再創新高,全年GDP總量達到114.3萬億,比上年增長8.1%。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初步核算數據,高技術制造業同比增長18.2%,居各大行業之首。
沒想到吧
2021,不是房地產行業,也不是消費的恢復,更不是外貿的增長,而是高科技制造業!
其中,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和微型計算機設備產量分別增長145.6%、44.9%、33.3%和22.3%,保持強勁增長勢頭。
在房地產和建築業投資持續萎縮,嚴重拖累GDP增長的前提下,高技術制造業以其超高增速拉動GDP達到8.1%。
這是什麽意思?
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初見成效!
從2021年底的貨幣寬松表述,到2022年的真金白銀投放市場,再到今天的信貸規模擴張,國家保持經濟穩定的步伐壹直在向前,每壹步都走得很穩!
然而,這種宏觀貨幣政策調整就像開車壹樣,需要穩紮穩打:
輕輕踩下油門,感受下車的動能;
不行,加關鍵力度再踩;
如果不管用,就繼續踩——直到車開始啟動。
如今經過幾次積極的貨幣政策調整,雖然資金仍在空轉,但主要原因還是貨幣流通遇到了堵點。
但是,我們必須明白,所有政策的出臺和實施都需要時間和過程,所有的堵點都需要有形之手壹點壹點地去疏通和解決。
而且效果已經開始顯現,市場已經開始接觸資金了不是嗎?
有了這第壹步,就會有第二步。那麽,給市場上的實體企業註入動力,重建市場信心和預期,還會遠嗎?
分享完畢,感謝閱讀。歡迎關註臺下的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