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佤族人豪爽好客,以酒為先迎客,以為無酒為禮。佤族招待客人和敬酒的習俗多種多樣。壹種是敬酒的主人先從自己身上抿壹口,以驅散客人的各種警告,然後依次遞給客人。客人必須喝下提供給他們的酒,並盡力將其幹以示誠實,否則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的不尊重;另壹種形式是主人和客人都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遞給客人。客人用右手接過後,稍微落地或用右手將酒彈在地上,表示對祖先的尊重。然後主人和客人壹起喝酒。佤族有不敬酒給無知不厚道的人的習慣。每當兒子出門,客人離開,主人也會送上壹份“送別禮物”。也就是給親戚或者客人敬酒。那時,主人會用葫蘆(盛酒的容器)盛酒,先喝壹口,然後送到遠方的客人或親戚口中。客人需要把葫蘆喝光,以表示他們的感情和友誼永遠不會忘記。佤族以大米為主食。錫盟地區的佤族喜歡把菜、鹽、米壹鍋煮成稠爛的米飯。其他地區的佤族多吃米飯。農忙季節吃三餐,平時吃兩餐。雞粥,如山茶花粥,是家常菜中的上品。現在經常吃旱稻,男女老少都吃辣椒。民間流傳著“辣椒不缺糧”的說法。佤族的肉類主要來源於家庭飼養,包括豬、牛、雞。此外,還有捕食老鼠和昆蟲的習性。在壹些地區,佤族仍有捕食昆蟲的習慣,更有佤族婦女吃蛹、寄生在草本植物上的紅毛蟲、寄生在冬瓜樹上的掃帚蟲、冬瓜蟲等十余種。壹般食用昆蟲和大米煮成粥,加入蔬菜、鹽和胡椒,麻辣鮮香。佤族養蜂很普遍,但養蜂的方法很特別。先用中空的圓木,兩端密封,留幾個小洞供野蜂進出,放在林中或屋檐下繁殖,釀蜜。它們每年被割2到3次,和蛹壹起吃。佤族普遍喜歡喝酒,喝苦茶。所有的飲料都是自釀的“泡酒”。經常喝泡酒不僅對身體無害,而且有益健康。近幾十年來,佤族開始飲用燒酒。佤族人更喜歡苦茶。有些苦茶太濃了,幾乎成了茶膏。苦茶雖苦,但喝後有清涼之感。對於氣候炎熱地區的佤族來說,有著神奇的解渴作用。嚼檳榔是佤族男女老少的共同愛好。他們通常在休息或聊天時,嘴裏嚼壹塊檳榔。嚼檳榔是用麻櫟葉和石灰烹制的替代品。都說嚼檳榔有健齒的作用,但根據最近的醫學研究,常年嚼檳榔(不可替代)是口腔癌的重要誘因。典型的食物有:山茶花粥、烤蛇肉、青豌豆炒螞蟻蛋、炒柴火蟲等。由於木鼓的神聖地位和作用,“拉木鼓”成為佤族極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動。木鼓舞所謂的“拉木鼓”,就是從寨子外的森林中砍伐樹木,拉進寨子,制作新鼓,替換舊鼓的活動。多過農歷十壹月(壹月)。那時,首先,村領導會議將確定拉木鼓和牧師(將承擔活動費用的人)的時間,並準備若幹待宰的水牛,壹頭從肝臟中取出的牛,以及水、酒和食物。拉木鼓的日子,白天用牛祭祀神靈,晚上由小夥子上山砍伐事先選好的樹木,準備制作鼓的材料。第二天壹早,村裏的男女老少(有的婦女不能參加)都穿著節日的盛裝來打鼓,大家載歌載舞,用繩子把木鼓拖到村裏。但木鼓當天不能進村,要停在村外。殺雞祭祀後,要在另壹個吉日進村。新鼓進村的那壹天,全村壹片歡騰。鄰村的人們也敲鑼打鼓向他們表示祝賀。大家載歌載舞,宰牛殺豬,飲酒自娛。制作新的木鼓大約需要20天。挖完的那壹天,要馬上敲鐘,向全村人報喜,還要舉行新的木鼓鋪設儀式。晚上,全村的人聚集在木鼓房周圍,再次載歌載舞,慶祝新木鼓制作成功。至此,整個“拉木鼓”祭祀活動結束。據說佤族打木鼓是為了崇拜“魏帥”神。佤族認為“魏帥”是人類祖先的化身。平時住天宮,不問人間事。只有當他聽到木鼓的聲音時,他才會下凡拯救人類脫離危險或享受快樂。大多數相愛的佤族人的婚姻都是通過自由戀愛締結的。結婚年齡壹般在20歲左右,男孩女孩多。但青年男女從十五六歲就可以開始參加佤族姑娘戀愛的社交娛樂活動。這種戀愛活動俗稱“串妹”。“串妹”是以團體的方式進行的。在正式確定關系之前,單獨活動比較少。在這種活動中,男人總是占據主動。弦樂女主要在晚上演出。沒有具體的地方,大多是在女生家裏。每當夜幕降臨,青年男女就會三五成群地聚在壹起,男生吹三弦,吹笛子到等待他們的女生家。大家壹起載歌載舞,互贈香煙檳榔,男女梳頭,嬉笑打鬧,互送秋波,訴說心事。經過幾串姑娘,小夥子看上壹個姑娘後,會送她壹些手鐲、項鏈、梳子、頭巾之類的禮物。如果妳在幾天內或者壹段時間內沒有看到女生回禮,妳可以假設她對自己是情有獨鐘,願意做她的情人。而女生呢,禮物都拿走了,不管是誰送的。因為他們認為年輕人送禮越多,外表、性格等條件越好,就越覺得光榮。女孩的父母也會為串門女兒的人數感到高興和自豪。但是對於不想繼續這段關系的年輕人來說,禮物很快就會還給他。在串女生的過程中,如果壹個男青年看上了壹個女生,就會趁機偷走她的首飾、頭巾等東西,向她求婚。此時,不管女生喜不喜歡,都會大喊大叫,假裝反抗。如果兩三天內沒有提出要求,說明妳接受了男生的求愛。確定了戀人關系的青年男女會脫離群體,開始單獨交往。然後正式向媒體求婚,訂婚,結婚,喜結良緣。新密街的佤族是壹個農業民族。過去它的生產力水平低,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弱。因此,圍繞著農業生產,形成了許多祭祀活動,其中壹些活動逐漸定制化,發展成為節日。“新米節”就是其中之壹。“新米節”是稻米成熟、慶祝豐收和品嘗新米的日子。由於氣候的差異,各地糧食成熟的時間也不壹樣,所以不同地區、村莊甚至每家每戶的節日時間都不壹樣,但過去壹般都是在農歷七八月(農歷九月)舉行。確定日期,壹是根據各自糧食的成熟程度選擇吉日。第二,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日期最好。意在邀請祖先的靈魂回來,與家人壹起品嘗新米,盡情歡樂。並請他們在天之靈保佑後代家庭幸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為了讓各地的佤族同胞* * *在1991慶祝“新米節”,滄源佤族自治縣和西盟佤族自治縣共同決定,將農歷八月十四日定為佤族的“新米節”。傳統的新米節是許多家庭獨自舉行的。節日那天,主人早早起床,為節日準備食物、酒和肉。然後去地裏砍新的谷。門上掛壹串割好的谷子,表示請五谷之魂進屋。把剩下的五谷搓碎,放在鐵鍋裏用小火烤,倒出新米做米飯。然後,舉行家庭祭祀儀式:在祭壇上放壹碗新米,上面擺著各種菜肴,並請巫師念壹段咒語,向谷神和祖先獻祭。儀式結束後,在巫師和老人的帶領下,全家人壹起品嘗新米。之後,主人打開門,把自己放假的消息告訴了鄰居。於是人們帶著各種禮物前來祝賀。主人殺雞,殺豬,甚至殺牛來招待客人。大家歡歌笑語,享受豐收的喜悅。佤族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曾經是祝福老人去世後的壹種舞蹈,現在已經成為壹種娛樂性的舞蹈。舞蹈形式與海南黎族相同。也就是兩根大竹竿平放在地上。在兩根大竹竿外面,人們面對面地握著小竹竿,沿著大竹竿來回滑動,舞蹈者在兩根竹竿滑動碰撞的空隙中跳躍。舞蹈動作活潑歡快,模仿螞蟻、斑鳩、豹子、畫眉的形態。竹竿舞壹般在村裏有名望有影響的老人去世後舉行。它用杵敲打竹竿跳舞,村裏男女老少都可以參加。當地老人說:“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不會死,到了另壹個世界也離不開歌舞,所以人們會載歌載舞為他送行。”正是這種曠達的生死觀,造就了佤族眾多的喪舞。
上一篇:傳統蒙學的現代教育經驗下一篇:儒家經典三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