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飲食文化自成體系,大致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雜”(飲食結構)、“酸”(口味愛好)、“樂”(宴席氛圍)。它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包含了許多神奇的內容。
陌生人:異質食物來源
在大多數侗族地區,有四次月食,兩餐兩茶。大米是大米的主體。平壩多吃粳米,山區多吃糯米。糯米的種類很多,有紅糯米、黑糯米、白糯米、禿糯米、幹糯米,其中以香河糯米最為著名。他們把各種米做成白米、花米、白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的時候,他們用手把米飯揉成團,叫做“吃米飯”。
侗族人壹般習慣早上做壹天的飯,帶上山吃。其中香河米做的“蒸飯”特別甜,有“壹個蒸飯香全村”的說法。侗族人喝的茶指的是油茶,是用茶葉、爆米花、炒花生、酥黃豆、糯米、肉、豬水、鹽、蔥花、茶油等熬制的濃湯。,既能解渴,又能充饑。伴隨著米和茶,有蔬菜,鮮魚,肉類,瓜果,野味,菌類和飲料,食物來源廣泛。
蔬菜大多做成酸蒜。鮮魚包括鯉魚、鯽魚、草魚、鱔魚、泥鰍、蝦、蟹、田螺、文蛤等,可做成烤鯉魚、草魚湯、現炒鯽魚、吮吸田螺、酸蝦、酸蟹等名菜。肉類主要是豬、牛、雞、鴨,區別不大。瓜果類有刺李、獼猴桃、黑柿、野楊梅、野梨、藤梨、飽果、刺栗、大王泡、松村嫩皮、桑樹嫩皮、香草根。其中,橡樹的果實可以做成豆腐,“香樹”的皮可以清潔潔白的牙齒,茶樹上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野味有老鼠、蛇、蝌蚪、四足蛇、小蟬、小蝗蟲、地蜂蛹、石蛙、穿山甲、小乖乖魚、麋鹿、梅花鹿、黃麂,還有吃松果的松脂雞、松脂豬,侗族人都能巧妙利用。木耳耳朵方面,有松茸和好吃的冷凍雞絲菇,還有可以用來做粑粑和粉條的藤根和葛根,水田裏生長的小苔絲,到處都是竹筍。飲料以家釀米酒和“苦酒”為主,還有茶和果汁。據粗略估計,侗族常見的食物不下500種,有天上飛的,水裏遊的,地上長的,草叢裏爬的。顯示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和極強的生存適應能力。
二七:沒什麽酸的。
侗族人喜歡酸味。自古就有“侗人不離酸”的說法。他們還說:“三天不吃酸,走路都要敗。”在侗菜裏,壹半以上都是酸的,有“不腌則無酸”的說法。這些酸菜的特點是:
(1)取材廣泛。豬、牛、雞、鴨、魚蝦、田螺、河蟹、蜻蜓、大白菜、黃瓜、竹筍、蘿蔔、蒜苗、山竹、洋蔥、芋頭……都可以放在壇子裏腌制。
(2)腌制方法巧妙。先做漿水,加鹽燒開,加入原料繼續煮,放入泡菜壇,用酒精、芝麻、豆粉混合,密封深埋。
(3)存放時間長。腌制蔬菜可保存2年,腌制雞鴨可保存3 ~ 5年,腌制肉類可保存5 ~ 10年,腌制魚類可保存20 ~ 30年。除非有大慶儀式,否則不開壇。董家宴,壹碗碗酸辣魚,還有由十大菜式組成的“董村酸辣魚宴”,是世界罕見的。
三大奇跡:喜氣洋洋的宴會
在侗族人的心目中,糯米最香,甜酒最醇,酸菜最香,煙葉最爽,酒歌最爽,宴席最歡騰。
侗族人要宴飲奏“銅巴”,其工藝復雜細致,品種繁多。比如有紫蘇汁的叫紅冬巴,有楊梅葉的叫黑冬巴,有餡的叫豆沙冬巴,棗泥冬巴等等。酒席泡茶時,要加入柚子皮、冬瓜皮雕成的蜜餞花;宴席上,要備好五味姜、清香適口的油茶、香甜軟糯的黑珍珠飯、水牛準備的酸龍肉、著名的野生草魚,讓賓主歡聚壹堂。
最有特色的是客人進村時特殊的歡迎儀式——“堵路”。侗族人進寨子就在門樓設“路障”,擋住客人,喝起歌來。妳唱我答,歌詞幽默爆笑。唱完酒後,他們掃除障礙,迎客進門。落座後,該換酒了,該“泡杯”了。鄰居們要麽自動來陪客,要麽請客人到自己家裏,要麽“聚”在鼓樓裏擺酒席,不分彼此。酒席上也有壹些規矩,如“以雞頭待客”、“以油茶待客”、“以酸菜苦酒待客”、“吃閉飯”、“飲酒轉酒”。清代壹首詩說:“吹過蘆笙,鼓樓滿詞,酸魚糯米常留。沒必要染牙齒。”是侗寨客人生動場景的寫照。
四大奇跡:感謝廚師
侗族對廚師的尊重也是其飲食文化中特有的內容。在許多宴會上,客人和廚師要兩人壹組唱歌,互相致謝。比如壹首《感謝廚師》是這樣唱的:“廚師們總是憂心忡忡。他們半夜起床,坐在冰冷的長椅上。燒他們的手和腳需要很大的能量。把豬肉堆成鯉魚背,蘿蔔切成繡花針,木耳翻炒,香蔥燉豬蹄,雞蛋拌面粉做酥肉,蜂蜜小米用面粉蒸。十種織錦,巧手而成,技為先。吃在嘴裏會有壹百種味道,這要歸功於我全心全意的廚師。”
侗族的飲食禁忌主要是:不要坐在門檻上吃東西,不要看著別人吃東西;正月初壹無火;祭祀期間不允許外人進入村莊;喪期孝子忌吃素,但魚蝦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