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國保寺——真正的江南歌韻

國保寺——真正的江南歌韻

本文模型來自馬雷故裏,相關內容可在文末獲取。

宋,壹個讓人又愛又恨的朝代。

妳對宋的印象如何?梁鳳華?還是臨安的夢?

是竹簽草鞋的詩意嗎?還是青胖紅瘦?

是東京的鱗次櫛比嗎?還是習字湖上波光粼粼的湖水?

不管妳對宋朝的印象如何,那已經是900年前的事了。九百年春秋,戰亂時斷時續,“宋”遺跡多為元明清所取代。

好在我們還有960萬平方公裏的廣大面積,宋雲也不是沒有蹤跡。

比如正定龍興寺的摩尼宮,或者太原晉祠的聖母殿,都是宋代建築的傑出代表。

長江以南,寧波以北的群山中有壹座山寺,那是我們壹直追尋的江南宋代遺跡,那是我們能觸摸到的,九百年前的風雅和古拙。

國保寺是中國長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木結構建築之壹。

01.曲徑通幽

國保寺位於寧波市西郊的靈山上,原名靈山寺,唐諾宗皇帝賜名國保寺。

然而,國保寺的主要建築不是唐代建築,而是自宋代以來經過歷代的重建和修復。

國保寺廟建築群建於靈山南麓,但它並不靠近山腳,而是需要壹條長長的林間小道才能到達。

“我的道路蜿蜒曲折,穿過壹個遮蔽的山谷,樹枝和鮮花,到壹個佛教靜修”,也許這就是風景。

國保寺廟建築群,以南北中軸線為山門,天王殿、凈土池、大雄寶殿(正殿)、觀音殿、藏經樓。

藏經閣和觀音閣是民國後重建的,鐘鼓樓建於嘉慶年間,天王殿建於宣彤年間。

正殿前的凈土池是南宋遺風。

天王廟的前兩座建築,東樓建於開城四年,西樓建於大中八年,都是唐朝的遺跡。這兩座建築原屬寧波慈城的福賽基和鄞縣的永壽寺,後移至國保寺保存。

只有國保寺的正殿是北宋第六年(1013)重修的,是江南“第壹木建築”。

國保寺大殿也是整個寺廟最能體現優雅和古拙的地方。

南方地區雨水多,氣候潮濕,木材易腐,所以早期的木結構建築比較稀少,整個南方地區宋代的木結構建築屈指可數。

雖然南方的國保寺不僅有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但如果和寺廟周圍的環境比較真偽,國保寺確實可以排壹二。

走進大廳,就能為宋代的木結構所傾倒。在這裏,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代工匠對建築結構的追求,觸摸到幾千年前古人的匠心和巧思。

02.嚴清松谷

走進寺內,可以看到天王殿後面保存著南宋時期的凈土池。

從兩邊的樓梯望去,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重檐歇山的大雄寶殿,與傳統的清代寶殿十分相似,但又有所不同。

國保寺的兩層檐緊密貼合在壹起,沒有壹般意義上的重檐大殿高,下檐更像是附著物。

事實上,歷代國保廟的修繕中都有明確的記載: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僧仙齋、靜安重修大雄寶殿,“拔前巡兩翼,加大重檐,新置羅漢等諸天”。

這種“加大的重檐”就是國保廟現狀的由來。下層的屋檐原本不是宋代建造的,是清代加建的,所以整個大廳的比例並不協調。

康熙年間,以原宋結構為殿主體,四面擴大空間,在南、東、西兩面做下檐,整體改為七間寬、六間深、雙檐倚山的形式和規模。

所以只有進了廟,才能感受到這個“國安”的偉大和奇妙。

-布局-

國保寺的正殿是壹座堂式框架建築,寬三室,深三室,單檐歇山(加大重檐後為偽重檐歇山)。

大廳的寬度是水平的,而深度是垂直的(即大廳的寬度和深度)。

國保廟的特點之壹是在平面布局上,深度大於寬度。從宋代原有的柱網格局就可以看出這壹重要特征。

寬三室深三室的平面布局很常見,但壹般來說,寬度大於或等於深度。我們常見的古建築主要是寬度大於深度,橫向大於縱向。

國保寺大殿深13.3米,寬11.8米,其縱向長度大於橫向長度。當我們進入正廳,縱向空間被拉長,整個正廳變得更深更豐富。

-後-

國保寺大殿的柱子非常獨特。因為大木頭很少,所以支撐國保寺屋架重量的柱子都是用木頭做的,也就是說,組裝的柱子也被稱為瓜脊(楞)柱。

瓜楞(楞)柱,即柱的外側有楞,起源於漢魏時期的竹柱。

有的柱子是用整根木頭雕刻而成,有的柱子則是直接用多塊木頭拼接而成的瓜邊。國保坦普爾是小拼的典型例子。

小塊木頭拼接在壹起形成大柱子,國保寺正殿的柱子在宋代的木質遺存中極為罕見。

是提高木材利用效率的好辦法,也是打造法式風格的關鍵要求:大料當梁,中料當柱,小料當拱——大料不能輕舉妄動。

把小料變成大料,既省去了對大木的依賴,又有獨特的藝術效果。

國保廟的正殿是現存木結構建築中使用分體柱的最早例子。

桶形拱門

國保寺廟使用的鬥拱(鋪砌)根據位置和功能的不同,大致可分為外檐、內檐和藻井拱。

其中,有七種屋檐:

前檐柱頭,前檐補,前檐角,兩丘後檐柱頭,兩丘後檐補,後檐角。

內檐有九種:

前內柱柱頭、後內柱頭、前照壁上的上輔室、後照壁上的上輔室、內柱身鼎頭拱、前三椽上拱、胸鼎上拱、中三椽上橫梁橫拱、各種舒柱頭。

有三種沈箱桶形拱:

成大,成巴,成。

不同的鬥拱排列有序,為三大殿貢獻了極其復雜的建築運動。

國保神廟拱門所用材料橫截面的高寬比是3:2。該比例的選擇綜合考慮了構件的剛度和強度以及木材產量,達到了理想的受力效果和最高木材產量的經濟適用性。

-橫梁框架-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江南會館形成了成熟穩定的地域框架體系和技術特色。

國保寺的正殿體現了五代以來江南會館的技術傳統,是江南早期會館的典型代表。

國保廟的內部梁結構是八椽,前三椽,中間三椽和後胸椽,有四根柱子。

柱網圍合為兩部分:外檐和內槽。

外檐由十二根檐柱支撐,用於支撐待鋪好準備出門的外檐;

內檐由四根金柱支撐,支撐頂壓和佛壇的主要空間。

正殿內部空間被柱網分為佛壇空間和佛事儀式空間。佛壇之上,強調的是神佛的莊嚴,而供奉神佛的空間則屬於人間,用於供奉信眾。

豎向上,室內空間分為三部分。從頭到尾,第壹部分占八分之三,第二部分占八分之三,第三部分占八分之二。

前三椽,也就是前八分之三,是朝拜者的空間。

中間三椽,也就是第二個八分之三,是佛壇的空間。

這種空間劃分使得整個大廳的功能節奏井然有序。

其中有壹個很有意思的變化,就是佛壇的空間相比之前的唐五代已經大大縮小了。

在祭壇之前,“人類”的區域已經擴大了。在大雄寶殿這個人們與佛交流的地方,佛放下了架子,朝拜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註。

這是宋代宗教藝術的壹個重要特征,既體現了部分理性主義,又表現了人文關懷。

-海藻井-

相比之下,正殿的藻井並沒有放在佛壇之上,而是放在祭拜空間之上,更加強調了人文空間的重要性。

沈箱是覆蓋在古建築頂部的裝飾構件,呈圓頂狀,主要裝飾有圖案、雕刻和彩色繪畫。

“藻井在樓中,木如井,以抑火”,用來引火。把井掛在屋頂上代表藻井的水源取自天空。

國保寺的大型木沈箱在現存的古代木結構中也是非常罕見的。

很少有大木拱做的沈箱。國保廟的沈箱不體現圖案的復雜,更註重結構的韻律美。

國保寺大殿中的沈箱與建築的梁架連為壹體。

大沈箱下部用平箅子圍成壹個方井,再用四個角加上四個角組成壹個八角井,在八個角上各形成兩個拱形拱門,使拱門與支撐的圓井壹起呈弧形。

頂部支撐著八匹弧形的雄馬,雄馬之間有八個圓環組成壹個拱頂。

大沈箱由鋪砌支撐,小沈箱由山面上的檐口柱的柱頭作為跳插的蝦須拱支撐。

這種極其特殊的拱門風格,是宋代木結構建築技藝高超的最有力證明。

只有這種古老的沈箱方法,才能真正體現沈箱的初衷。

-彩繪-

國保寺的彩畫不同於我們通常看到的明清彩畫,而是壹種更古拙的彩畫形式,稱為“七竹八百”,畫在額頭上。

白色條紋均勻排列,是宋代《建築法式》中所包含的紅白裝飾彩畫。

國保寺正殿七花八白的比例和造型與《建築法式》所載內容壹致,這也是我國宋代木結構建築的唯壹案例。

然而,這種彩色繪畫是由線性圖案組成的。如果再往前追溯,我們甚至可以對唐代的建築略知壹二。

墻壁粉刷成白色,木質結構塗上朱砂。在唐代,朱砂是木結構最基本的顏色:

可見,在當時唐人的普遍觀念中,建築的基本顏色還是紅白相間,以至於“紅白”可以作為彩畫的代名詞。

這種七株八百的奇特花紋,很可能源於早期建築的門楣風格。

門楣風格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其古老的圖案記憶得以保留,形成了古樸的七花八白的裝飾圖案。

03.伍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建築法式》成書於北宋,是政府編輯的建築經典。北宋崇寧二年1103頒布實施。它使建築工程的管理制度化,是中國古代建築建設的“白皮書”。

在宋代的《建築法式》中,將建築材料分為八個等級:

國保寺的正殿重建於1013,比“建築法式”早了90多年。

但是,國保廟木材的選用,截面的比例,單木與全木的區別,下置與榫卯的要求,沈箱的形狀等。,都符合建築法語的規定。

從這個邏輯,不難看出,也許國保廟是《建築法式》壹書中所指的建築之壹。

李傑是開創法式的編者,但王安石是這本書最有可能的創造者。

為了杜絕施工中的腐敗,他的改革創新還包括了施工技術的規範。

李青七年(公元1047),王安石出任鄞縣知縣。二十壹年後,王安石作為宰相,推行變法。變法中的很多規定,早就體現在陰線制度中。

因此,鄞縣山中的國保廟可能是王安石所指的建築之壹。

北宋時,不知道有多少建築和國保廟壹樣,給了王安石改革的信心。

直到變法30多年後,哲宗時代,總監理李傑重新整理了《營造法式》壹書,1100年寫得最多,1103年出版頒布。

因此,國保神廟極有可能是法國建築風格的母體。

到了宋代,南方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基本上超過了北方,建築結構也更加系統化。法式建築風格更多地反映了宋代南方的官方建築風格。

如蘇州圓明寺,南宋惜春六年(1179)重修,寬9間,深6間。它是江南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築。

宋代的建築呈現出壹種醇厚的美感,而這種醇厚的優雅可能也沿襲了南方的審美基因,呈現出與北方遼代建築完全不同的風格。

04.飄來的鐘聲在遠方

其實,中國大地上的“宋韻”並不僅限於國保寺,五代至宋代的建築也分布在各處。

但由於歷代戰亂的破壞,大型建築和三層以上建築所剩無幾。比如太原晉祠的聖母院大殿,是宋代為數不多的七開間大殿。

如果橫向比較同壹時期不同地方的三座寺廟,不難發現這壹時期的建築整體特征基本壹致,但地方的做法也導致了風格的分化。

也許當這些宋代遺存同時出現時,宋韻便如畫卷般流傳開來。

然而,國保寺安靜地生活在這座山中,但山外的事情是無常的。

當家國巨變的時候,還是和壹千年前壹樣。它用自己的努力,留住了江南對宋朝為數不多的記憶。

如今,國保廟也被改造成了寧波的古建築博物館。幾千年傳承的香火漸漸淡去,變成了科普樓。千手的追隨者早已消失,國保寺也以另壹種“功德”延續了對文明的歷史記憶。

宋雲,在這個木廠,在正廳。人每壹次仰望,都是仰望千年。

廣廈萬千

這壹系列古建築科普文章,都是中華瑰寶。

我們會把妳忽略的寶藏呈現給妳。

參考資料:

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

寧波國保寺大殿的調查、分析與基礎研究

張士卿,東南大學出版社

藝遊文化X小溪聽泉老師課程國保100稿件

-結束-

文案於涵

制圖編輯於涵

建模和渲染malei

圖片來自:謝

特別感謝

馬磊制作的國保廟模型

寧波國保寺古建築博物館

  • 上一篇:2022年浙江高考填報誌願可以填幾個
  • 下一篇:元宵節習俗簡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