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信息化教學評價與傳統教學評價的比較
為了實現信息教育的培養目標,其教學評價必須適應各種相關的教學要素,這必然與傳統的教學評價有很大的不同。這些差異可以總結如下。
(壹)評價的目的不同
傳統的教學評價側重於評價學習結果,以便對學生進行分級或分類。評價通常包括根據外部標準判斷壹項努力的價值、重要性和優勢,並根據這個標準判斷學生學到了什麽和沒有學到什麽。為了評價學習結果,傳統的評價往往是形式化的、判斷性的。在信息化教學中,評價是基於學生的表現和過程,用來評價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關註的焦點不再是學了什麽知識,而是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什麽技能。這時候的評價通常是非正式的,有暗示性的。
(B)評估標準是由不同的人制定的。
傳統的評價標準是根據教學大綱或教師、課程編寫者的意圖制定的,因此對群體學生的評價標準是相對固定和統壹的;而信息化教學強調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學生對怎麽學、學什麽有壹定的控制權,教師則起到監督和指導的作用。Csete和Gentry) (1995)甚至建議用“學習者控制的教學”這個術語來代替這種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學生“控制”的要素還包括對“評價”的控制。因此,在信息化教學中,評價標準往往是由教師和學生根據實際問題以及學生以往的知識、興趣和經驗制定的。
(三)對學習資源的不同關註
在傳統教學中,學習資源往往是相對固定的教材和輔導材料,因此對學習資源的評價相對被忽視。往往是在教材和輔導資料成為產品之前,才會出現特定學生和老師的檢查或實驗評價。在信息化教學中,學習資源的來源非常廣泛,尤其是互聯網對學習的介入,使得學習資源呈現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趨勢。但是這些資源的質量跨度很大,有壹流的精品,也有純粹的垃圾。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選擇適合學習目標的資源,不僅是教師的重要任務,也是學生在終身學習中必須具備的能力之壹。因此,在信息化教學的評價中,學習資源的評價受到了更多的關註。
(D)學生的能力不同。
在傳統的教學評價中,學生的作用是被動的。他們通過老師的評價進行分級或分類,從評價的反饋中知道自己的學習是否達到了預期。但在信息社會,面對不斷更新的知識,不可能指望別人像傳統教學中的老師壹樣及時評價自己的學習。因此,作為壹個合格的終身學習者,自我評價將是壹項必備技能。培養學生的技能是信息化教學的目標之壹,也是評價的任務之壹。
(五)評價與教學過程的整合不同。
在信息化教學中,培養自我評價的能力和技術是教學目標之壹。評價在教學過程中具有引導學習方向和給予激勵的作用。正是因為有了評價的參與,學生才能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所以評價是嵌入在真實任務中的,評價的出現是自然的,是壹個持續的、嵌入的過程,是整個學習不可分割的壹部分。需要指出的是,信息化教學評價雖然不同於傳統教學評價,但在應用上並不是對立的。
二,信息化教學評價的原則
在信息化教學中,遵循以下評價原則將有助於實現評價的目的,進而實現整個教學的目標。
(壹)教學前提出預期目標。
在信息化教學中,學習的任務往往是真實的,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權和控制權。為了防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迷失方向,通過提供實例、制定規則、提前簽訂合同等方式讓學生對自己的目標有壹個清晰的認識,會非常有效(本講第三部分會詳細介紹)。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將主動使他們的工作符合任務的預期要求。
(B)評估應基於學生在實際任務中的表現。
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學組織者應盡可能從“現實世界”中選擇挑戰和問題,註重學生在實際任務中提出問題、尋求答案、理解、合作、創新、交流和評價的能力。評價的重點應該是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能力,而不僅僅是評判學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