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傳統節日眾多,主要有門節、開門節、潑水節、花街節等。
1、關門節、開門節
關門節(傣語“毫瓦薩”),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
開門節(傣語“翁瓦薩”),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
傣族的關門節、開門節當天,傣族各村寨的居民們都要去佛寺參加盛大的賧佛活動,向佛像佛爺敬獻美食、鮮花和錢幣,並且還要在佛爺佛像前念經、滴水,以求佛賜福於人。
2、潑水節
傣族的潑水節,傣語叫做“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其重要程度相當漢族的新年,所以潑水節又被稱為是“六月新年”。
潑水節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大概在農歷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征著“美好的日子”。潑水節壹般舉行3天,前兩天是送舊,是迎新。
在潑水節的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都會沐浴,然後著盛裝前去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婦女們會各挑壹擔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之後,青年男女退出,然後相互潑水祝福。
3、花街節
花街節是傣族為隆重的節日,在農歷正月十三日。節日當天,傣族的上千名青年男女會身著盛裝集聚花街。如果情投意合的話,兩人就會相約到鳳尾竹下荔枝叢中,姑娘解下腰間的秧篾飯,兩人壹起吃。吃完秧蔑飯,提親成婚的大事也就基本定下了。
傣族傳統節日習俗
傣族傳統節日都是十分具有特色的,其節日習俗也與漢族不同,下面是傣族傳統節日習俗簡介。
1、關門節
關門節,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信仰南傳上部座佛教民族的宗教節日。壹大早,家家戶戶東都會蒸彩色糯米飯和制作糕點,賧佛或饋贈親友,備辦酒席會餐。
關門節節日習俗:
(1)禁止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和嫁娶活動;
(2)和尚不得隨便外出;
(3)進奘拜佛的人不能遠離家庭或到別家去過夜;
(4)任何人不得進佛屋,上佛臺,拿佛的東西等。
2、開門節
開門節,象征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
開門節節日習俗:
(1)解除“關門節”以來男女間的婚忌;
(2)舉行盛大的文娛集會,慶祝安居齋戒結束。主
(3)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燈、唱歌跳舞等。
3、對歌節
在五月端陽當天,紅河兩岸的傣族男女,會匯集到馬街鄉烏灣村的那丙大龍潭過“對歌節”。
對歌節節日習俗:
(1)男女青年盛裝參與對歌比賽,從太陽出山壹直到日落西山;
(2)老人小孩則帶著幹糧來聽唱。
傣族傳統節日來歷
傣族傳統節日有很多,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來歷,接下來的內容中小編會詳細為大家介紹:
1、關門節來歷
相傳,每年傣歷九日,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三月才能重返人間。有壹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人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三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秒之為“關門節”。
2、潑水節來歷
潑水節早起源於公元5世紀的波斯,當時命名為“潑寒胡戲”,又名“乞寒胡戲”。後來由波斯經印度傳入緬甸、泰國和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等地,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之後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所以潑水節就成為壹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
3、花街節來歷
傳說,古時這壹帶紅河中住著壹條妖龍,作惡多端,每年的正月十三和五月初六,都會威逼花腰傣人要向大江投入豬、牛、羊和美如鮮花般的花腰傣少女作為對它的祭品,否則它即降災疫給花腰傣村寨。
後來有壹個機智勇敢的花腰傣青年叫巖龍,他用自己的才智殺死了妖龍。之後從妖龍的肆虐中獲救的花腰傣少女們,穿著艷麗盛裝背著秧籮飯,把他團圍住,任他挑選看上的姑娘,壹起吃秧籮飯。後來就把這日子也就是農歷五月初六日叫做大花街,也是“花街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