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民間舞蹈是中國民族舞蹈藝術百花園中的壹朵奇葩,它凝聚著傣族人民的靈魂和心聲。下面,我為妳搜索整理壹下傣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特點和文化。歡迎閱讀,希望妳喜歡!
中國是壹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舞蹈作為壹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具有表現力和古老的文化,不受語言和文字的限制,傳承著民族的審美心理。不同的生活環境、生產方式、不同的社會群體和風俗習慣都孕育和培養著不同的審美心理,同時也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民間舞蹈的獨特風格。本文擬從地域文化特征、水文化特征與亞熱帶風情、動物舞蹈與圖騰崇拜、藝術家及藝術家對傣族舞蹈風格的影響四個方面探討傣族舞蹈風格的形成原因及發展趨勢,以期在文化層面對其有壹個深入的把握。
壹,地域文化的特征
傣族人生活在平壩地區和河流旁,平均海拔500 ~ 1000米,這裏風景優美,土地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據史料記載,約2000年前,傣族先民就進入了“造屋建村,定居種瓜”的農耕時期,是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的民族之壹。傣族長期生活在穩定、豐衣足食的環境中,所以人們有壹種清新、高雅、平和、善良的民族心理。
壹千多年前,小乘佛教傳入,成為傣族人民的民族信仰,對傣族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與大乘佛教不同的是,小乘佛教只主張“自我解脫、自我拯救、積德修來世,最終達到涅槃”。所以它的舞蹈風格並沒有大乘佛教那種可以救人於水火的寬廣壯闊,而是溫柔美麗,與美麗的山水融為壹體。比如“蠟舞”就是壹種由女性表演的儀式舞蹈。舞者每只手拿壹支蠟燭,在鼓、鈸和其他樂器的伴奏下跳舞。主要動作是雙手向內或向外打圈,或蹲或跪,形成各種“三彎”舞蹈,很有女人味。時而緩緩流動,燭光隨著舞蹈的變化而搖曳,營造出端莊、典雅、寧靜、祥和、虔誠、神秘的氛圍。在佛教中,香煙和蠟燭象征著光明,所以舞蹈有祈禱和許願的意思。希望通過這個舞蹈儀式,可以尋求佛的加持,讓自己超脫,在光明中升華。再比如孔雀舞,廣為流傳。它也改編自佛經中孔雀王銘的故事。舞者身穿白衣,頭戴花環,手捧蓮花,金孔雀傳經。這些白衣、荷花、金孔雀,都是佛祖保佑的吉祥之物,也是民族審美心理的寫照。又如舞獅、舞象,都源於佛經,都形成了固定的表演節目。這種“佛在跳舞”的現象也是傣族舞蹈風格的壹大特色。
二,水文化的特點和亞熱帶風情
(壹)亞熱帶傣族民間舞蹈習俗的成因
傣族多居住在群山環抱的山谷平壩地區,這裏土地肥沃,山川秀美,四季常青。比如德宏、西雙版納的傣族村寨,河流環繞,到處都是參天的椰子樹和香蕉林。人住幹欄竹樓,翠竹溪流環繞,清幽幽靜,是壹派江南田園風光。在這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的熏陶和滋養下,傣族人民性格溫和善良,民間舞蹈充滿了亞熱帶風情。
1,寧靜舒緩的節奏
傣族民間舞蹈平和舒緩的節奏來源於他們的工作生活環境和傳統審美情趣。傣族人生活在氣候炎熱的亞熱帶地區。人天生喜歡樹蔭和水,喜歡明月和星星,工作生活的節奏不要太激烈。下班後,他們幹凈地回來,每個人都隨著慢節奏的鼓點自由地跳舞。以潔癖、愛美、善歌善舞著稱的傣族,也因此把水的純凈、水波的柔和,變成了他們平和舒緩的舞蹈節奏。再加上人生活在亞熱帶,與動物相處,這些珍禽異獸的藝術升華自然融入到舞蹈中,使之成為壹種充滿活力的文化因素。
傣族人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原始崇拜和萬物有靈的觀念,以及農耕文化中“天人合壹”的思想,使他們感到與自然的親近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小乘佛教傳入後,教育部倡導的“唯我是善”,以佛為榜樣的德行善舉的積累,結合原有的傳統觀念,形成了傣族和平善良的性格和獨特的審美心理,匯成安詳舒緩的節奏,貫穿於舞蹈動作和表演之中。
在傣族民間舞的動態形象中,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蹈姿勢,拍手下蹲,以統壹的節奏,雙膝屈伸帶動身體上下跳躍、左右擺動;踏步或跺腳等舞步,看似重點在下落,實則有重有輕,整只腳平穩著地。在這均勻的舞蹈節奏中,有孔雀婀娜溫婉的舞姿,有大象在林中漫步的溫柔穩健的步態,有象腳鼓、鈸等樂器和諧的伴奏,如江河溪流,令人賞心悅目,神清氣爽。平穩的鼓點節奏、連續的音樂和均勻的舞蹈節奏相互呼應,增強了祥和的氣氛和熱帶風情。
2.“三彎”和“壹邊”的舞蹈風格
傣族傳統的審美心理也反映在舞蹈造型中。
傣族舞蹈中的“三彎”和臂節彎曲源於古代百越人的“蛇鳥圖騰崇拜”和對水的深厚感情。從古代越人的鳥圖騰到今天傣族的孔雀崇拜,是幾千年來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的發展。孔雀的自然形態也有“三彎”的特點。傣族人通過對孔雀的仔細觀察,進行了孔雀舞的藝術創作,後來又融入了宗教因素。傣族舞蹈中的“壹順邊”之美來源於高原地區的勞動生活,手腳同側出,形成了“壹順邊”的特點。傣族人雖然生活在山谷間的平壩上,但山區的動態特征也體現在人們的勞動生活中,尤其是婦女,在挑水、挑谷、擡田時,步態和形態都有“隨沿”的特點。“壹順變”作為壹種舞蹈風格,也與審美趣味有關。“三彎”與“壹邊”組合而成的體態,是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
3.與亞熱帶風情共舞
傣族民間舞蹈充滿了亞熱帶風情,比較典型的有“孔雀舞”、“象腳鼓舞”、“嘎光”、“依拉河”、“嘎典”等。
(二)水文化特征的成因
水是生命之源,滋養萬物,勤於洗滌,有益健康。傣族人愛水,勤於洗滌,這是水文化的特點之壹。當人們下班回來時,他們在吃飯前洗手。村裏的井上,有精致美觀的塔形小樓,有井蓋,保持水源清潔。這個習俗是古代繈褓習俗的延續。嬰兒起源於與“三月三”有關的習俗。後來,雖然因為地域、民族的差異,日期可能不在這壹天,或者內容與水無關,但潑水節是壹年壹度的辭舊迎新的節日。其形式雖與“浴佛節”的宗教活動相結合,但沐浴更衣,互相潑水。在具有古老風格的節日中,人們表演的舞蹈也具有水文化的特點。
第三,動物舞蹈和圖騰崇拜
在亞熱帶叢林裏,經常有珍禽異獸。如孔雀、馬鹿、猴子、大象、魚、蝴蝶等動物,是原始狩獵時期傣族先民最常見的好夥伴。人們觀察它們的種類、形狀和習性。久而久之,這些動物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它們狩獵歸來,歡快地捕捉時,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跳的動作自然是印在腦海裏的動物形象和它們的姿態。無意識地再現這些動物的簡單動作,逐漸成為它們表達滿足、喜悅等情緒的方式。隨著知識面的擴大,他們可以模仿更多動物更復雜的姿態,從而產生了孔雀舞、馬鹿舞、猴舞、魚舞、蝶舞等早期舞蹈。
以大象舞蹈為例。傣族地區氣候炎熱,森林茂密。這裏在古代被稱為“象國”,至今仍有大象出沒。人對物體有好感,用手掌相互貼合,來回晃動,模仿大象鼻子的動作。傣族人只要跳舞,就用小象腳鼓做伴奏,小象腳鼓跳起舞來,靈活自如。舞蹈的基本內容是鬥鼓和競鼓。在打鬥和比賽中,要靈活機智地進攻、退讓和躲閃,最後抓住對方的包頭或帽子,取得勝利。只要有節日、豐收慶典、大型儀式或舞會,就會打象腳鼓,傣族人壹聽到鼓聲,就會從四面八方趕來,隨著鼓聲起舞。
此外,傣族人民對孔雀的喜愛和崇敬具有壹定的民族圖騰崇拜性質。這對傣族舞蹈風格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傣族是壹個熱愛和平的民族。據說“傣”是和平的意思,傣是壹個和平的民族。他們把美麗善良的孔雀視為吉祥、幸福、純潔、和平的象征,把感情寄托在孔雀身上,把它視為自己民族的象征。傣族人喜愛和崇拜孔雀。他們在贊美孔雀的同時,也在贊美自己的民族。孔雀舞代表了傣族舞蹈的最高水平,是傣族舞蹈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藝人和藝人對傣族舞蹈風格的影響
說到傣族舞蹈的風格,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傣族舞蹈藝術家楊麗萍。她對傣族舞蹈的推廣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藝要緊跟時代。今天創作的民族輿論舞蹈作品,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在繼承民族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白族舞蹈家擺脫了《麻雀精神》中的表面描寫,將創作意圖、寓意和由此產生的形式美融為壹體。在耐人尋味的形式美中,人們仿佛看到了壹個純凈、高貴、優雅的精靈在林中徜徉,在溪邊徜徉,那麽坦蕩、高貴、迷人。當她表演舞蹈《麻雀的精靈》時,每壹張皮膚都仿佛在吟詩,在講述壹個美麗的故事。她的雙手,甚至每個手指的關節都能演繹出極其精妙的舞蹈詩,發出五弦般不可思議的震顫和頻閃。她用手和胳膊的細膩動作描述了孔雀走路、喝水、拍動翅膀、覓食的過程,讓人們通過她的手和胳膊的動作感受到壹只活生生的人類孔雀。她把這種手影藝術提升到了更高的審美層次。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任何展現生活或讓我們想起生活的東西都是美好的。”傣族民間舞蹈是中國民族舞蹈藝術百花園中的壹朵奇葩,它凝聚著傣族人民的靈魂和心聲。今天的傣族民間舞蹈在藝術內容、表現形式、舞蹈風格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更加真誠、率真、浪漫、自由而又不失原始的風格。傣族舞蹈正從傳統娛樂走向舞臺藝術,其審美趣味更具時代性。人們在參與和觀賞傣族舞蹈的同時,也在追求自身個性和情感的呼應,獲得自娛自樂、超然物外的美感。
中國民間舞在不斷孕育時代精神的過程中流傳了幾千年,並通過不斷加入新的審美趣味和新的文化因素而越來越有生命力。另壹方面,只有在深入了解我們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才能以最鮮明的形式美和審美體現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從而使舞蹈文化更具生命力。面對現代文化的沖擊,傣族舞蹈需要博采眾長,立足傳統,在本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土壤中銳意創新,創造出自己的優秀舞蹈產品,在多姿多彩的舞蹈世界中獨樹壹幟,以嶄新的姿態走向新世紀。
進壹步閱讀
傣族舞蹈是傣族古老的民間舞蹈,也是傣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流行於整個傣族地區,以瑞麗縣的孔雀舞和耿馬縣的孟定為代表,有很多以跳孔雀舞為生的職業藝人。它們模仿孔雀:飛下山,走在森林裏,喝著泉水,追逐嬉戲,拖著翅膀,拍打著翅膀,展開翅膀,爬上枝頭,歇上枝頭,展開紗窗,飛翔,等等。跳出豐富多彩的舞蹈動作和雕塑般的舞蹈風格。他們的舞蹈有嚴格的程序和要求,固定的步法和狀態,甚至每個動作都伴隨著固定的鼓點語言。
傣族簡介
解決
傣族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和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散居在臨滄、瀾滄、新平、元江、金平、華坪、大姚、祿勸等30多個縣。
地理特征
傣族地區山川秀美,資源豐富,森林茂密,被稱為“植物王國”、“動物王國”。河谷地區土地肥沃,灌溉方便,氣候炎熱,雨量充沛,適宜農作物種植和經濟作物種植。長期以來,西雙版納享有“滇南糧倉”的美譽;德宏地區“芒市小米、蓋澆飯”聞名全省;大部分傣族地區是我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經濟作物產區。
悠久的歷史
早在公元前壹世紀,中國史書中就有傣族的記載。漢代稱傣族為“哀牢”,隋唐稱傣族為“哀牢”、“烏蠻”、“白蠻”。嚴松稱傣族為“金牙”、“白衣”;元明時期繼續使用“金牙”,而“白衣”則寫成“白衣”或“伯夷”。自清代以來,稱為“放衣”。
郎。
傣語屬於東亞語系,有自己的文字。過去傣語有不同的形式,都是由梵文字母演變而來。[1]
宗教信仰
由於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傣族人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在西雙版納、德宏等傣族聚居的地方,既信仰原始宗教,也信仰南傳佛教。散居各地的傣族大多信仰原始宗教,也有壹些信仰關帝和觀音。
雖然傣族的民族節日因地而異,但都與宗教信仰密切相關。在西雙版納、德宏等傣族聚居區,主要節日有傣歷新年、收節、開節和跳。傣歷新年俗稱“潑水節”,傣語為“桑幹畢麥”、“索合桑幹節”,在傣歷6月(公歷4月)舉行,節日持續3至5天。活動包括摘花、堆沙、浴佛、潑水、劃龍舟、登高等。歌舞活動是傣歷新年更重要的活動。收節和開節在傣語中稱為“Howasa”和“owasa”,來源於佛教術語“Sasana”,意為“齋戒”。傣歷九月至十二月(公歷七月至九月),這三個月正值雨季,人們應集中精力去佛寺拜佛聽經,停止其他活動;青年男女不能談戀愛,不能結婚,這叫關門日。當雨季結束,收獲季節來臨的時候,就會慶祝開門節。屆時,青年男女會穿上新衣服,成群結夥,敲鑼打鼓,走村串戶,最後去佛寺捧佛像。過去,陽歷二月初八要舉行壹場舞會:村裏的男人們準備了豐盛的食物,在佛寺裏向佛祖獻祭,然後在佛寺裏,四個人分別用鈸、鑼和象腳鼓跳舞,跳完舞後就把酒喝光了。這種跳躍活動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在過去,舞蹈期間會舉行盛大的拜佛活動,這也被稱為“大舞蹈”。白天有誦經,晚上有歌舞表演,現在不舉行了。
多民族雜居地區的傣族人信仰原始宗教,有的與其他民族壹起過春節,進行抓花等活動;有些地方有祭祀龍樹和祖先的活動,只有少數地方有祭祀舞蹈。
舞蹈特征
大多數傣族人居住在緬甸、老撾、越南等周邊國家。傣族人善於吸收各方面的文化精華,並能融入自己古老的文化之中。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各種類型和形式的傣族舞蹈特色。
戴跳舞時,壹只手:大拇指反撲,放在大腿前側。
妳旁邊的壹只手:手腕向後折,雙手微曲,大拇指反沖,手臂微彎,在大腿2側。
最後壹手:雙手放在臀部後面,不要並攏,稍微分開,離身體不要太遠,有點彎曲,拇指向後指,手臂微微彎曲。
壹邊壹只手:雙手放在身上的書,類似壹只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