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他為比利時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I.llyaPrigogine所著的《從混沌到有序》壹書所寫的序言中,用這樣壹段話概括了西方人思維方式的特點,他說:“當代西方文明最高度發達的技能之壹,就是把問題分解成盡可能小的部分。我們非常擅長這項技術,以至於我們經常忘記將這些細節重新組合在壹起。這種技術也許是科學中最精心磨練過的。在科學中,我們不僅習慣於將問題分成許多細節,還經常使用壹種有用的技術將這些細節中的每壹個從它們的周圍環境中隔離出來。”在這裏,托夫勒準確概括的西方思想的這壹特點是,西方人習慣於用哲學術語使用分析方法。將研究對象從與之相關聯的復雜的整體背景中分離出來,孤立地進行研究,是分類科學研究得以迅速發展的壹個關鍵原因。沒有這樣的方法,分類科研根本不可能。
與西方人擅長的這種手法不同,儒家表現出鮮明的整體思維。很難說拆零技術在儒家思想中已經消失,但儒家學者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使用和進壹步發展這種技術的必要性。
知、情、意統壹思維
儒家思想整體有什麽特點?儒家整體思維在內容上應該包括兩個層次。首先,思維主體不是作為簡單的認知主體進入思維過程,而是作為理性、意誌和情感的有機統壹體發揮作用。其次,主體精神活動的結果並不單純是獲得關於客體世界的某種具體知識,還包括對美的感受、對善的體驗和道德實踐。主體的知、情、意被對象化為真善美,表現為天人合壹、情景交融、知行合壹的整體精神境界。這是對中國傳統儒家整體思維的現代詮釋。這種闡釋的過程是基於現代哲學,尤其是西方哲學主客二分的基本哲學立場。這樣的解讀似乎很難準確揭示儒家思想的特點。
壹般來說,思維主體在任何時候都是知、情、意的有機統壹體。這在古今中外的思想史上都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例證。而西方哲學思維的特點是有意識地用認識論、倫理學、美學等範疇和概念來反映和表達主體的知識、感情和意圖的各個方面,因為西方人長期以來有很強的分裂感或破零的技巧。儒家的思維方式從來不對外部世界和人類自身進行分類研究。從現在的立場來看,儒家思想的這壹特征表明,在儒家思想體系中,人與自然是統壹的,或者說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心與物、心理與物理是統壹的。再者,可以說思維與存在是統壹的,理論與實踐是統壹的。嚴格來說,傳統儒家思想中沒有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心與物、心理與物理、思維與存在、理論與實踐的二分法。因此,要準確理解儒家思想的整體性,就要從其固有的模糊性入手。儒家思想的模糊性導致了它的整體性。
概念分析思維是壹種離散思維,以追求確定性知識為目的。這種思維方式本質上是分裂主義意識的具體體現。相反,模糊思維不以準確的知識為追求目標。思維的模糊性是人們思維活動對思維對象的性質以及它們之間的類屬界限的不確定性。它追求的是整體的理解,而不是局部的、有限的知識。因此,它不是分析性的,也不是基於分析的綜合。由於模糊思維不追求對象性質的確定性和對象間類屬界限的確定性,自然擺脫了概念分析思維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在這個思維過程中,物體不具有永恒的、特定的屬性,所以物體之間的界限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動的、可變的。每個對象都有自己的標題,以便於識別。這種稱謂或名稱是相對穩定的,但它所指的對象不是長久不變的,而是流動的。所以這裏有兩個系統,壹個是命名系統,壹個是命名系統所指的物理系統。前者是確定的,後者是不確定的。前者是出於需要,因為必須有工具來表達。但是命名系統和它所表達的對象有很大的不同。可見,模糊思維在現實的思想過程中表現為整體的直覺思維。
“天人合壹”的命題
儒家的整體思想集中在“天人合壹”的命題上,孟子可以說是第壹個提出完整意義上的“天人合壹”思想的哲學家。比如他說“盡力者,自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其天。”這意味著,人只要充分發揮自己超然的道德之心,就能認識自己的本性,進而認識天空。“敬業”就是所謂的“真誠”。孟子認為“誠為天道”,“誠”是天道的根本法則,而“思誠則為人之道”,忠實地貫徹“誠”是做人的根本法則。“誠”的中心內容是“善”,“思誠”的中心內容是“知善”。他說:“不知道什麽是好,就是不真誠。”能夠做到“全心全意”“老老實實”,也能做到“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反身而誠,大樂”(《孟子·盡心上》)。在孟子看來,天人是壹個統壹的整體。只要“專註”和“真誠”,天人之間就沒有阻隔,而是可以合二為壹的。所以他又說:“君子所作所為,是轉化的,所救的是上帝,與世界同升降。”(同上)孟子的“天人合壹”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壹源的理論預設上的,但他本人並沒有明確地說出這個理論預設。這就給朱留下了發揮的余地。朱認為,天人合壹的理論基礎是理性,理性是萬物之源。既然理性是萬物之源,那麽天人之間就不應該有隔閡,兩者之間的界限也不是絕對的。
董仲舒繼承了先秦儒家“天人合壹”的整體思維框架,他常常從“天人合壹”的整體宇宙模式來討論和處理壹切與宇宙、社會、人生有關的問題。董仲舒“天人感應”的理論基礎是有意誌有人格的天。他說:“天也是許多事物的始祖,故復信之,並無不同,而建日月之和,通過陰陽寒熱而達之。”所以在他看來,不僅人的外貌與天道相同,人的情感意誌和道德品質也是如此。天人之間沒有質的區別和界限,天人合壹,可以惺惺相惜。
宋明理學家以“天人合壹”的宇宙圖式作為自己的理論框架。周敦頤明確說:“聖人天地和其德”,“聖人望天”。所以王夫之說:“自漢代以來,大家都涉獵舊事,卻不知聖學是人性之本。而濂溪周子壽是《太極圖》,是窮人與自然融合的源頭。”張載認為,天、地、人、物都是氣化和人氣的產物,是太虛之氣積聚和消散的結果,所以它們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從現象上看,天、地、人、物各不相同,但本質上是壹樣的,都是壹種精神在起作用。所以《明希》說:“天地之塞,是我之身;天地之帥,是我的天性。”《東明》說“儒者誠而悟,故天人合壹,學而成聖,得天而不離人”。他認為天地如父母,所有的人和物都是由天地而生。眾人皆兄弟,萬物為伴。我們應該愛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事。這就叫“人的東西和”。程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理”。“理”是壹切的“理”。他們認為每件事都有它自己的原因,但從根本上說,每件事的原因只是壹個“原因”原因是“命在天,人性在性,為心為主,其實是壹回事。”他們認為“天人無分,不必合言;沒有內在和外在的本質,所以妳不能單獨說話。”聖人的心與天堂是壹體的。“在他們看來,天人合壹,沒有必要合字。朱也說過:“天即是人,人即是天。人從天而降。這個人既然出生了,天還在。“雖然‘人’和人類社會都是從‘天’開始存在的,但是‘人’和人類社會都有,‘天’也會由它們來體現,而唯壹能夠完全實現‘天’的人就是聖人,所以朱說:“聖人……就是與天合壹。"
王陸的心性論雖不同於朱成的理學,但同樣以闡明“天人合壹”的道理為己任。陸九淵說:“宇宙的內政是內政,宇宙的內政是內政。”王守仁說:“心無體,與天地萬物感應壹體,涵蓋天地萬物,與人壹體。它的啟蒙本質是人心有壹點光明。雨、風、雷電、日月星辰、動植物、山川、樹木、石頭,都只是與人壹體,所以五谷、動物之類可以養人,藥石可以治病。只是為了同樣的目的,我們可以互相交流。”在王陽明看來,世間萬物與人是壹體的,所以兩者根本不存在分離或界限。天人合壹。所以“大人整合天地萬物的能力,是無心的,其心之仁是什麽。”他在大學解釋“親民”和“明德”時,用的是“體用合壹”的觀點。他說:“明德者,立天地壹體之體;親民者,可達天地壹體;故明德必親民,親民則明其所以然。”
黃宗羲和王夫之都是明清兩代的重要思想家,他們從不同的方面論證了“天人合壹”的思想。黃宗羲從“天地皆為心”的角度批判了“理”與“心”的分離。他說,“壹個自己來儒家的人,擁有天地萬物不回歸理性,對自己的某壹個有明確的歸屬感,與另壹個不同,因為他是無敵的。尹明的意思是良心就是正義,正義是明確的,這只是壹件事,所以它是值得神聖的學習。所以“心無本體,時為其本體”,就是用“體與用是兩回事”的傳統思想來解釋“天人合壹”的觀點。王夫之以“天”與“人”的氣化來解釋“天人合壹”的道理他說:“吾父母若攜乾坤之德而生成,則天地遠行,生物之心在。而我的本性與父母無異,即與天地無異。“正因為‘天人只在壹息’,所以‘道同,天為天,人為仁’,‘天’與‘人’只有壹個,所以可以合而為壹’,‘只有不同,所以必須合而為壹’了”。王夫之認為“天”是壹種轟轟烈烈的風尚,人們接受它為“仁義之心”,所以稱之為“成者,人也;後繼者,天人之際也”,“天人相通,命隨人興”,“天人同原”也涵蓋其中。
成化碑立於明成化四年(1468),碑文褒揚孔子之道。
“天人合壹”是儒家思想的中心理念,最清晰地展現了儒家整體性思維的特點。它從天、地、人、物的整體去觀察和思考事物,不做過多的分析,不強調某壹部分脫離其整體背景的孤立性。從以上具體分析可以看出,儒家“天人合壹”的整體思想並不註重事物類別之間的差異,而是刻意模糊人與自然、事物之間的界限,強調宇宙的統壹與和諧。
天地人交流模式
儒家的整體思維方式在其易學體系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內聚傳》作者在解釋八卦起源時曾指出:“古人以Xi家之王擁抱天下,仰視之時望天,俯視之時望地法。觀鳥獸,適其地,近其身,遠其萬物,於是便起了八卦,以明神明之德,萬物之情。”在作者看來,天、地、人、物雖然形態不同,但卻是相通的,都在壹個整體的模型中。這個模型是壹個源於流言的符號系統。所以《易經》表達了從上而下觀察自然、社會、人生所獲得的適用於宇宙、人生的普遍原理。於是《內聚傳》接著說:“易與天地相合,故能學天地之道。擡頭看天文,低頭看地理,就是妳知道秘密的原因。原是反對終,所以知道了生死的說法。精是物,遊魂是變,是知鬼神之境。類似天地,不違。知周圍萬物,但道己為天下,故無此事。”可見,《周易》所表現的思維方式是包括天、地、人在內的整體思維方式。正是這種涵蓋整個宇宙的整體思維方式,構成了易學系統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起點。按照這個整體模式,自然可以做到“與天地和諧,與日月和諧,與四季和諧,與鬼神和諧。”“先天自然,後天而成”的聖人境界。
不僅《周易》卦畫的整個體系體現了天地溝通的整體模式,而且其中的每壹卦都體現了同樣的整體思維模式。這表現在以下兩點:第壹,每個卦由六個卦組成,六個卦的位置分別象征天、地、人。從下到上,第壹第二是地位,第三第四是人位,第五最後是天位。壹卦涵蓋天地人。第二,雖然方位、人位、天位在各爻中的位置是固定的,但爻的位置不是固定的,而是“變不留,六弱,沈浮無常,剛柔易變,不可典,只可變”(系詞下)。正因為天地相通,六爻的位置才能不斷流動變化。
《周易》所表現出來的這種重視宇宙間普遍聯系的整體思維方式,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可以說,宋儒的宇宙圖式主要取自《周易》的整體思維模式。
儒家的整體思維方式有其理論和實踐意義。它非常重視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認為人可以聯系天地,指出人是天地之心,可以弘揚天道,對中華民族進取精神的塑造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儒家的整體性思維方式非常重視宇宙的統壹性,強調維持天、地、人、物之間的平衡關系,這對今天工業文明的蓬勃發展仍有很大啟示。而儒家的整體思維方式不重視分析,不強調在統壹的關系中對各部分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不利於以分類研究為特征的實證科學的誕生和發展。因此,我們在繼承傳統儒學整體思維方式的同時,也要強調科學分析方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