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儒家文化提倡“學而優則仕”,嚴重誤導學生的學習動機。《三字經》中說:“君子為公,小人為民,揚名立萬,顯父母之威,身先士卒,富貴在後”,從中可以看出,孝敬祖先,孝敬父母,留下後代,是當時特有的家族思想,而對自己的身心發展卻沒有多少提及。千百年來,這種“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學習是孩子脫離苦海,拿到高文憑,最終找到所謂‘鐵飯碗’的唯壹途徑。現在,我們的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後找工作時,都在競爭報考公務員和選調生。幾百人甚至上千人不惜壹切代價競爭壹個職位,報各種輔導班,練各種“神技”。總之,他們已經盡力了。這種趨之若鶩的現象與功利的學習目的和學習動機有關。這樣的教育目的如何實現人和社會的真正發展?同樣,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為了提高升學率,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壹味地灌輸書本知識,讓學生機械地死記硬背,完全把學生當成儲存知識的容器,完全背離了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形成了“十年寒窗無人問,壹舉成名”的“喜劇”悲劇。
傳統儒家文化中“尊師重教”的思想在壹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個性和思維的發展。尊師重教是孔子倡導的思想之壹。在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為了統壹人們的思想,壹般不允許不同的聲音出現。所以那個年代尊師重道是唯壹的老師,老師就是權威,老師說的壹切都是正確的,壹般不允許學生有異議,所以都小心翼翼的遵從。雖然現在提倡言論自由,但古代“師道尊嚴”的影響依然根深蒂固。很多學校和家庭都給孩子灌輸“要聽話”、“不要頂撞老師”、“老師有權威”、“老師說的就是正確的”等思想。尤其是在很多中小學,學校教育是老師教、學生聽的單向傳遞,教學過程中存在師生、生生的缺失。其實孩子的思維是極其活躍的。他們有很多新奇有趣的想法,卻被父母老師灌輸的“要聽話”的思想束縛。因為老師的權威,他們很少敢表達反對意見。長此以往,他們習慣了聽老師的安排,不再有自己的想法。那麽,大學課堂上老師提問後就會出現“沈默”的情況,不再願意主動發表意見。很多人是因為從小就被“影響”了。其實尊師重教沒有錯。我們確實應該尊重教師的人格尊嚴,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但錯誤在於我們過於尊重教師甚至只尊重教師,把教師的壹言壹行作為唯壹的衡量標準,從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的個性差異,嚴重壓制了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在智力、思維、想象力發展的最佳時期得不到充分而自由的發展。
傳統儒家文化對“勞動”(這裏主要指體力勞動和物質生產勞動)的輕視也不利於當代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從孔子不屑於談“莊稼苗圃”,到孟子認為“勤勞者治民,勤勞者治民,治民者吃人,治民者吃人”,可見儒家文化中所蘊含的教育理念,不提倡體力勞動和物質生產勞動,甚至鄙視體力勞動,認為讀書人應該彬彬有禮,溫文爾雅,“手腳不沾泥,毛孔不出汗”,應該讀書。而當代素質教育所提倡的是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這裏的“勞”是勞動教育,即壹定的體力勞動和物質生產勞動。教育的本質是學生將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與物質生產勞動相結合,實現自身潛能和能力的發展,這壹點深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無論我們這個社會,無論是教育工作者,還是家長,還是學生,對勞動總是有壹種鄙視的眼光,他們認為體力勞動是壹種很低下的東西,沒有能力的人才會從事體力勞動。現在的學校雖然有勞動教育課程,但也只是迫於政治需要和行政壓力,而不是來自教育者本身真正的教育理念。所以很多學校的勞動教育課程名存實亡,被語文、數學、英語等其他課程占據。社會和家長也從心底認為體力勞動低人壹等。他們總認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擺脫體力勞動,將來做壹個勤勞的人,尤其是農村的壹些家長,把上學當成擺脫體力勞動的跳板。隨著教育的普及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必須改變這種傳統觀念。努力的不壹定是執政的人,努力的不壹定是執政的人。而且現代物質生產工人不再只是勞動者,他們的生產是體力和腦力的結合。因此,我們應該更科學地理解“勞動”,教育者也應該科學地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的合格勞動者。
我們應該積極弘揚傳統儒家文化的精華,但這些對現代教育的負面影響也亟待關註。教育是壹個國家、壹個民族興旺發達的基礎工程,推動著整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因此,在對整個傳統文化的選擇中,教育要充分發揮其篩選和發展功能,辯證地看待傳統儒家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壹些不符合兒童身心發展和社會發展規律的舊文化進行更新和改造。
作者:宋穎單位:山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