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民間故事
端午節傳說1:毒月驅邪日論
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為毒月,五日為邪日。《呂氏春秋》中的《仲夏》規定,人在五月要禁欲齋戒。
《史記》和《孟嘗君列傳》中記載的世界名人孟嘗君出生於1920年5月5日。他父親要求妻子不要生他,認為孩子會危及父母。縱觀歷史,這樣的事件很多。
東晉大將王鎮惡,生於五月初五,祖父賜名“鎮邪”。宋徽宗的趙霽出生於5月5日,從小就被寄養在皇宮外。可見,古代將五月初五視為惡日是壹種普遍現象。
從先秦時期開始,這壹天就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子。為了避免厄運,人們經常在這壹天插菖蒲和艾葉驅鬼,抽白術、白芷,喝雄黃酒。
端午節傳說2:紀念東漢孝女曹娥
在浙江紹興,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東漢孝順的女兒曹娥,她救了溺水的父親。相傳曹娥是東漢上虞人。她的父親在河裏淹死了,幾天都沒有看到她的屍體。那時候,孝順的女兒曹娥才14歲,沒日沒夜的在河邊哭著找爸爸。17天後,5月5日,她也投河自盡了。五天後,她父親的屍體被從河裏擡出,這成了壹個神話。據史書記載,自宋代以來,歷代皇帝都稱贊曹娥的大事。
孝女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有金所作碑。後來,為了紀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廟。她居住的村莊被重新命名為曹娥鎮,曹娥去世的地方被命名為曹娥河。
端午節的傳說3:紀念女詩人秋瑾
女詩人秋瑾是中國女權思想和女學的倡導者,是第壹個為推翻幾千年封建統治而獻身的革命先驅。她是浙江紹興人。她小時候擅長詩詞歌賦,喜歡騎馬和擊劍。她被譽為“木蘭和秦良玉都活著”。28歲參加革命,影響很大。在預謀起義時被清兵逮捕,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宣恒口英勇犧牲。後人為了贊美她的詩歌,悼念她的忠誠和勇敢,便與詩人節合並紀念她,將詩人節定為端午節,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傳說4:夏日至日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級研究員劉德謙認為,端午節最早起源於夏季至日理論。他在《中國端午節的起源和軼事》中說,權威的書《荊楚時代的故事》並沒有提到在五月初五吃粽子的節日習俗,而是在夏季的至日節寫的。端午節習俗中的“踩百草”、“鬥百草”、“采雜藥”等活動與屈原無關。
此外,《季華禮》中對端午節的第壹種解釋是:“陽光普照,端午在仲夏,故端午節亦可稱為仲夏節。”因此,端午節最早的起源是夏季的至日。
端午節傳說五:吳越民族圖騰祭祀論
這個說法出自詩人、學者聞壹多寫的《端午考》和《端午史》。聞壹多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龍”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因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吃粽子和賽跑,都與龍有關。粽子扔進水裏經常被蚊子和龍偷走,而賽龍舟。此外,古代吳越人還有在頭發上紋“龍”的習俗。再加上五月初五用“彩絲紮臂”的古代民俗,聞壹多認為應該是“如龍”紋身習俗的遺跡。
聞壹多對古代神話傳說有很深的研究。在他的著作《端午歷史教育》、《端午考》中,考證了端午節的起源。他指出,端午節最初是中國古代吳越少數民族的壹個龍圖騰群體舉行的,至少有四五千年的歷史。當時生活在江南的吳越人不斷受到水旱瘟疫蟲害的威脅,於是以“龍”為圖騰,希望“龍能自保”,“斬斷文身”,把自己裝飾成成龍。
5月5日,夏收季節,他們舉行盛大的圖騰節。他們把各種食物裝在竹筒裏,或者用樹葉包起來放在水裏,供奉給圖騰神,自己吃。為了取悅圖騰神,還制作了龍形木船在水面上比賽,擊鼓以示對神的尊重和娛樂。
彩色繩子的寓意
給孩子紮彩繩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有祈求納吉的美好寓意。端午節用五顏六色的絲線制成,掛在孩子們的脖子上辟邪,被稱為“長命繩”。又稱“維生線”、“避兵線”、“五色絲”、“長命線”。在古代,五月被視為邪惡的月份,由於天氣炎熱,疾病容易傳播。自漢代開始,也就是本月初五左右,在手臂上綁上彩色絲線,表示能保平安健康,也表示能避過刀兵之災,所以有此稱呼。端午節穿彩線很有講究。五彩線是用五種顏色的絲線織成的。
五彩繩的由來
五色絲線源於中國古代的五行觀念,或者是古代南方古越人的紋身習俗。端午節是五顏六色的線,這是壹個古老的習俗。五彩線是端午節的吉祥物和裝飾品,具有驅邪避邪的作用和祈求納吉的美好寓意。仲夏端午,龍在天上飛,萬惡不作。午時是辟邪的吉日,由此產生了壹系列辟邪的習俗。其中,用五色絲線紮臂是端午節辟邪的習俗之壹。
2022年端午節民俗故事相關文章;
★ 2021端午節的真實故事
★端午節的民間故事
★端午節經典民俗2021
★2022年春節的傳說和習俗文化
★端午節民俗故事
★端午節的民俗
★端午節傳統傳說和故事
★關於端午節的神話傳說
★端午節的民間小故事
★端午節有哪些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