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壹。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壹個較長的過程,據壹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壹”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壹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壹。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壹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元宵節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壹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2、鬧花燈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燈習俗,故也稱燈節。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
3、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壹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4、送花燈
送花燈也叫送孩兒燈,古時候元宵節節前,新成親的夫妻總會收到娘家送來的花燈,因為燈與丁同音,寓意著在新的壹年裏女兒壹家能夠添丁進口,人丁興旺,現在好多影視劇裏面也有很多這種鏡頭,女子在河裏放花燈。
5、耍龍燈
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壹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
6、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壹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壹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7、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壹樣,手裏拿著槳,做劃行的姿勢,壹面跑,壹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壹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醜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於中國很多地區。
8、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插上壹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9、男女定情
中國的情人節元宵節也是壹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壹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壹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
10、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壹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