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滅北宋元朝的過程,也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貴族和蒙古貴族的過程。人民反對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艱苦鬥爭,需要有戰鬥性和群眾性的文學形式來表現;到這個時候,構成戲曲藝術的各種因素已經醞釀了很久,融為壹體。這樣,元雜劇在金和各種宮調說唱的基礎上,極大地拓展了題材和內容,揭開了中國戲曲史上輝煌的壹頁。在元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學者們也出現了分歧。尤其是元初,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科舉制度沒有恢復,大大縮減了中下層文人的仕途,導致他們的生活走向衰敗。除了少數依附於元朝統治者的官僚,大部分文人和廣大人民群眾也受到殘酷迫害,所以他們與人民群眾關系密切。壹些文人和漢族民間藝人聯合起來組成了壹個書友會。他們壹方面學習漢族民間藝術的成就,同時也為雜劇的創作貢獻自己的才華。書社的組織和漢族民間藝人與文人的合作,對元雜劇的繁榮起到了促進作用。宋金元時期城市經濟的發展為雜劇的繁榮準備了豐富的物質條件。適應統治階級的宴席和普通大眾的文化要求。同時,戲曲活動往往在農村進行,山西南部現存的戲臺和壁畫就是很好的證明(註:山西南部普遍存在元戲臺,山西南部的襄汾、臨汾、洪洞、新疆、翼城等地已初步鑒定出八個元戲臺。山西趙紅縣明王瑩廟裏還有壹幅元代雜劇表演的壁畫,帳上的標題是“都秀來作秀”)。節日和廟會是農村的演出日,壹些著名的演員經常去各地演出。就這樣,中國傳統戲曲在發展過程中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壹直保持著。
此外,元朝疆域遼闊,交通發達,加強了國際與國內各民族的聯系。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特別是北方民族音樂的傳播,對雜劇的繁榮也起到了壹定的作用。元代的戲曲藝術稱為元雜劇。元雜劇的“唱”、“雲”、“理”是其藝術表現手段。其中“主體”主要是工作,包括表情、舞蹈、武術。其中,舞蹈是侵入性的,如《鐵拐李杜黃金夫婦》第四折:“可以看壹次八仙跳舞(上八仙,載歌載舞)。”此外,劉玄德醉起黃鶴樓采用了漢族民間舞蹈隊的舞蹈,村田樂,和跑竹馬在追逐韓信。元雜劇中的這種侵擾性舞蹈,還包括唐秋雨中安祿山的“胡璇”舞和楊貴妃的“霓裳”舞。元雜劇中的武藝也包含了許多舞蹈因素,如各種器樂舞蹈、二人轉、筋鬥、飄揚的旗幟、踩高蹺等。其他劇目如肖尉遲有“做調”,馬嶺路有“卒陣”,是壹種隊形舞。元雜劇中的其他作品也逐漸演變成程式化的舞蹈動作,用以表現人物的情態,如《月亭》中的“鄭丹作羞主”和“鄭丹作悲主”。當時的雜劇藝人也給壹些技術舞蹈動作起了名字,如“撲紅旗”、“拖白”、“踩高蹺”。
中國古代的宗教舞蹈主要是巫術、道教和佛教。巫術和道教是中國固有的宗教。自東漢始,由印度傳入的佛教興盛,南北朝至隋唐五代,經久不衰。東漢桓帝等。,寺佛“倡樂為樂”;北魏洛陽靜樂寺,設女樂,“唱繞梁,舞繞袖”;南朝齊時,梁武帝作“善心”、“大樂”,稱為“正樂”,宣傳佛教。唐代十首樂曲之壹《西涼樂》中就有和闐佛教音樂,宋代宮廷中有壹群菩薩在隊舞中獻香花,都是宣揚佛教的樂舞。元代以薩滿教(巫術)和喇嘛教(佛教)為主要信仰,元代宮廷隊舞充滿了宗教迷信色彩。到了元代,宮廷隊舞分為四隊,元旦有樂王隊,天壽節有壽星隊,朝暉上有禮樂樂隊,宣揚佛教,還有義理隊。每隊分為10隊。音樂之王10的隊伍中,領頭的是壹支樂隊,有兩支女團,壹支演奏長春柳之歌,壹支表演特色的丹花舞。10的隊伍中,也有被花團錦簇所鼓舞的女性,剩下的都是男隊跳舞,扮鬼。《論辯隊》裏還有壹段扮成八大金剛照片的舞蹈。此外還有寶蓋舞、日月扇舞、樓臺舞、傘蓋舞、金翅蓬舞,都是宗教舞蹈。元代最著名的頌佛舞是元順帝的“十六魔舞”,稱為頌佛舞。實際上很有趣。只有受過秘訓的太監才允許在宮中表演時觀看,漢族民間表演是嚴禁的。壹,中國傳統戲曲繁榮的基本前提
1.城市經濟的發展為元雜劇的繁榮提供了充足的物質條件。各種藝妓集中的勾欄瓦寺,在南北各大城市都有出現,尤其是省會城市開封、大都、杭州更為繁華。
2.觀眾統治階級和普通大眾的文化要求。關於元代貴族的歌、舞、戲愛好,有很多文獻記載。
二、關於元雜劇繁榮原因的幾種觀點。
作為元代文學的代表,元雜劇在當時非常繁榮,在文學史上與唐詩宋詞齊名。後人對其繁榮程度眾說紛紜。沈明德謙的《萬葉莉說編》和臧茂勛的《元曲》,認為元雜劇發展的原因是以詞取士,以曲取士。李開鮮說是元朝政治衰落,文人沒落的結果。王國維將其歸因於元初科舉的廢除。孫潔迪的理解是全面的。他認為,元朝廷對雜劇特別感興趣,這是當時人們的愛好,而書友會的人才與尤密切合作。
元雜劇繁榮的三大原因。
1.藝術原因:
元雜劇是在金和腔的直接影響下,綜合了各種表演藝術形式的壹門完整的戲劇藝術。到了唐宋時期,他在劇本、歌詞和歌唱文學的基礎上,創作出了成熟的文學劇本。傳奇小說、評書小說等。為戲曲準備故事內容,提供百姓熟知的人物;說唱宮調的音樂組織和曲白結合形式直接影響著戲曲體系;各種隊舞美化了國劇的舞蹈形象和面貌;木偶戲和皮影戲也影響舞蹈動作和面部化妝。它們的發展使戲曲表演藝術逐漸走向成熟,同時也為產生優秀的文學劇本準備了條件。
2.政治原因:
元政府的文化政策當時漢族知識分子受到歧視。“出身卑微”“地位低下”促使壹部分人從事戲曲活動。
3.經濟原因:
城市的畸形發展。元雜劇的發展階段可分為三個階段:初創階段,從蒙古滅金到元世祖忽必烈,到元三十壹年(1234-1294)。中期,從元成宗鐵木爾貞元年間到元代文人土木爾三年間(1295-1332)。後期,元順帝帖木兒統治時期(1333—1368)。前、中、後期雜劇創作的地域變遷及其在內容和藝術表現上的各自特點。元代雜劇創作主題探析。對元雜劇創作影響最大的兩類作家。關漢卿是元代浪子文人的代表。元雜劇是在前人戲劇藝術、宋雜劇和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壹種戲劇樣式。它最早出現在金末元初,其間經歷了壹個從不完整到完整的發展過程。蒙古王朝稱元朝以後,雜劇制度完備、成熟並開始興盛。元稹、大德年間,雜劇的創作和演出進入全盛時期。雜劇最早流行於北方,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遍及河南、河北等地。受方言影響,它有不同的曲調流派。魏良輔《南詞·尹正》說,雜劇有中州調、冀州調、肖家洲調。這種帶有北方口音的戲劇很快風靡全國。元代夏廷智所著《青樓集》記述了元代140余名著名戲曲演員(其中男演員30余名)的活動情況。《青樓集》寫於鄭錚十五年(1355),後有更新,離武鶯不遠。其描述表明,元雜劇表演由北向南發展,遍布全國。
雜劇開始南移後,當時在江南溧陽做官的袁懷就有了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吳彤雨》等詩劇。此時距元稹在位不過四五年,但到了元稹、大德在位,雜劇已“天下聞名”,關漢卿、白樸的作品也“風靡天下”。元雜劇繁榮時期,出現了許多作家和作品。在元代的各種文學作品中,雜劇作品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最為廣泛。在元代的各類文學作品中,只有雜劇作品取得了最高的成就。元雜劇反映的社會生活比以往的文學作品更為廣闊和深刻。特別突出的是壹些社會地位低下的普通人普遍被寫進作品,甚至成為主要的正面人物,拓展和完善了宋代劇本在這方面開辟的新領域。
元雜劇的許多作品都批判了封建統治階級的官僚、士紳及其幫兇、走狗對普通民眾的迫害和剝削,同時又歌頌了普通民眾對封建統治集團的各種形式的反抗。其中的優秀作品,如關漢卿的《竇娥元》,通過被冤枉的竇娥的形象,被奉為世界的主宰:“大地,妳不要管什麽好壞!天啊,妳錯了!”也表達了非常強烈的反抗精神。元雜劇是壹種集唱、念、做於壹體的劇種,其劇本主要通過唱、念來描述人物故事。壹些優秀劇本的歌詞都不同程度地表現出詩劇的色彩。因為受唐宋以來戲劇傳統的影響,年白經常被塞住嘴,頗為幽默。元雜劇也經歷了壹個盛與衰的過程,大致相當於這個過程。雜劇作家的創作活動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早期為元世祖至元初至成宗大德末年。這是壹個人才輩出,作品爭奇鬥艷的盛世。除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外,還有高文秀、季、、、尚仲賢、李、李。其中,活動較早的作家有關漢卿、白樸、、李、等。後期為武宗至新年至元末。這壹時期的特點是,雖然作家仍然不斷出現,也出了不少作品,鄭光祖、龔天廷的作品也有壹些特色,但總體成就遠不如前期。總的來說,從英宗正統時期開始就壹直在走下坡路。這壹時期的另壹個特點是創作中心從大都遷到了臨安(今杭州)。
明中葉以後,雜劇的唱腔逐漸失傳。顧頡園《客言詞》中說:“杜南萬歷以前,凡有宴席、小聚,王公貴族、富戶多以散樂唱之,或三四人以上唱北曲大集”;“座位大了就用教坊彈校書(就是表演雜劇),就是北曲第四套”;“後來,它變成了壹種南方唱法...大會用的是南戲。”據明代何《四友說》記載,萬歷年間,雜劇的唱腔並不多見。嘉靖末年,他聘請當時唯壹精通北戲的老藝術家敦仁教授演唱元雜劇。我還記得敦仁說:“這些話(指雜劇)沒有問過。”至清乾隆末年,能為元人傳唱的唐冶《那書瞿穎譜》有15種(含元明間作品)。這15種雜劇,每種只能唱壹兩折,能演的更少。演出中,關漢卿單刀會的第三部(《荀子》)和第四部(《單刀》)最受歡迎。但中國戲曲史家認為,《那樹英曲譜》中記載的曲譜(宮池譜)並非元雜劇的原始唱法,而是所謂的“元代昆曲唱法”。元雜劇的唱法失傳或基本失傳的同時,劇本也大量失傳,但仍有不少流傳下來。元末開始對雜劇作家和作品的描寫。鐘思成《鬼書》記載了152位作家,450多種作品。賈的《鬼書續》增加了765,438+0位作家和65,438+056位元明時期的作品。明初的雜劇劇本還是很多的,比如李開鮮的《閑宅集》?張小山《孝陵序》記載:“洪武初年,諸侯國賜詞歌壹千七百冊。”從現存元雜劇不少出自明代《禦制劇監版》和《內府版》的證據來看,李開先的說法可能是有依據的,《壹千七百版》中應該有大量的雜劇劇本。洪武“太子”朱元璋之子朱權所著《太和尹正譜》,記載了元明兩代1,91個雜劇作家,作品560余種。李開鮮還說他有壹千多種雜劇。此後大量作品失傳,李開鮮作品現存僅四分之壹。由於文獻的缺乏和作品鑒定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