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ta人和漢族人同時過春節,但節日的內容和活動保持了民族固有的特點。
哈尼黃米節
每年三月的第壹個羊日是元江哈尼族慶祝的黃米節。
在這壹天,每家每戶都準備美味的食物。用“染米樹”的汁液浸泡糯米,咽下芬芳的黃糯米,煮出紅色的鴨蛋,獻給宣布春天到來的布谷鳥。村子裏的男孩和女孩聚集在山野的壹塊適中的草坪上慶祝這個節日。青年男女借此機會互相玩耍,唱民歌,吹樹葉,以此來選擇伴侶,相愛。
哈尼街宴
根據哈尼族的古老歷法,農歷十月的第壹個龍日是新年的第壹天。在新年那天,所有哈尼族居住的村莊都會在村莊的中心舉行壹場盛大的宴會。全村的人都會玩得很開心,輪流喝酒,這象征著他們的團結,和諧,好運和幸福。
哈尼庫紮紮節
元江尼哈族傳統的苦紮紮始於每年五月的第壹個祈猴日,持續三到五天。這是壹個盛大的節日,祝願豐收和健康的人和動物。
哈尼十月年
“十月年”;哈尼族語稱為“Mi Souza”和“Zallet”。這個節日從10月的第壹個龍日開始,到猴年結束,持續5到6天。大年初壹天壹亮,女人們就忙著做糯米粑粑和餃子,男人們則殺豬殺雞,烹制美味。早上各家會在大門外的院子裏宰殺壹只大紅公雞,當場煮熟,全家人壹起吃。這壹天,村子廣場上搭起了秋千,男女老少都要蕩秋千。白族三月街
三月街,又稱“同學會”、“田字會”,在農歷三月二十四日隆重舉行。
節日期間,盛大舉行“耍獅子”、“耍龍燈”、“蚌殼燈”、“扮八仙”、“耍草龍”、“耍洞經”、“蕩秋千”等活動。就連散居在東南亞各國的白族僑民,即使連夜趕路,也會趕回來參加盛大的儀式。白族火把節
由於遠白族歷史悠久,文化淵源久遠,形成了其獨特的民族風俗習慣。其中,“火把節”是袁茵白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日之壹。據史書記載,南詔年間,白族首領段率部到“駐部放馬”。今天的營盤山、堆、南嶽廟古柏、元壩倒樹等,傳說都是當年白官兵留在師裏放馬的地方。據民間傳說,當段帶領他的部隊進入村,這是農歷六月二十五日晚上。當地各族都被段的軍力所震驚,誠心投降。男女老少點燃壹束宋明火把,家家戶戶門前豎起熊熊烈火,讓大街小巷亮如白晝,歡迎段的部隊入村。從此,白族人民在袁茵紮根,世代繁衍。
火把節
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五的前幾天,白族男女老少相約,到離村子很遠的深山老林裏去采摘松樹,剝皮,砍成短而均勻的白色柴火,作為節日的火把。節日當天,家家戶戶在門前插上高達十尺的火把,在火把上掛壹串鞭炮,插上五顏六色的紙花和紅色的金鳳子花,烘托節日的氣氛。到了晚上,除了點燃固定在各家門前的大火把外,男生女生各持壹束非常結實、相當漂亮的火把,壹次打四五十回合,壹個火把打滅戳,輸了。花腰傣的婚禮習俗
戴亞和戴宗俗稱花腰傣,這裏說的是古代花腰傣的婚禮禮儀。“串姑娘”習俗,又稱“串村”,在中國中部許多少數民族地區普遍存在,只是名稱和形式不同。比如苗族稱之為“串月”、“走村串巷”,瑤族稱之為“爬樓”,布依族稱之為“訪場”,都是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方式。花腰傣的“串姑娘”是指青年男女在壹些公共場合,如正月花街節、端陽花街節、春節、歌場等場合,互相認識對方的寨子、姓名和大致家庭情況。男青年們開始“串姑娘”,女青年們則成群結隊地去田間、竹林下、溝渠旁等地,低聲唱著“窮木作騷”的曲子,期待著自己心中的男青年能串起來。
小調《韓牧生騷》中的歌詞“不燒不毛莫淩根”就是此時這壹場景的最佳寫照,寓意“小姑娘和小夥子互相傾訴”。
“喝點小酒”,青年男女通過“串村”的活動,自由戀愛,結了百年婚再分別告訴父母。於是男方的母親和壹個已婚女子在某壹天去女方家,他們帶來的唯壹禮物是壹個漂亮的飯盒,裏面有糯米、瘦肉等食物。如果女方父母拒絕接受禮物。表示不同意這門親事,如果女方父母接受了禮金,表示同意這門親事,殺雞串鵝招待客人。幾天後,男方母親帶了壹對銀鐲子、壹只雞、壹只鴨、兩斤酒和禮金到女方家訂親,與父母交換酒杯,商量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