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藻紋是中國古陶瓷上常見的裝飾紋樣。景德鎮元青花以魚與蓮花、水草等為題材,彩繪方面吸收了繪畫性藝術手法,不同於其他魚藻紋樣類的裝飾,故名為魚藻圖。目前所見的元青花魚藻圖僅裝飾於兩種器物上,形成壹定的程式,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不過,對比研究存世的30多件元青花器物的魚藻圖,它們的藝術水平也有高低之別,精粗之分。本文就這些相關的問題作初步探討。
壹、元青花魚藻圖的布局(壹)魚藻圖裝飾的器物—罐與盤
元青花瓷的造型豐富多樣,目前所見魚藻圖都是作為主體圖畫裝飾在罐、大盤兩種器物上。罐上布局有分為二、三、四、五層四種,魚藻圖都是裝飾在突出的腹部。五層的布局是:頸部繪波浪紋,肩部繪纏枝牡丹或蓮紋,脛部繪變體蓮瓣紋(偶見有波浪紋),蓮瓣紋上層壹般為卷草或錦紋。裝飾僅分兩層的布局是:頸部為波浪紋,罐體其余部位都裝飾魚藻圖。這種布局的樣式在元青花罐上除魚藻圖之外只有雲龍紋、孔雀牡丹圖和蓮池水禽圖三種。大盤內的布局壹般分為三層,折沿上繪錦紋或波浪紋,內壁繪纏枝牡丹紋或蓮紋。迄今只發現菲律賓海域出水的魚藻圖罐有荷葉形蓋,蓋上繪荷葉葉脈。但景德鎮元代窯址出土的罐蓋殘片(圖1,景德鎮陶瓷考古所藏)上繪有魚和水藻,從局部的形態特征可推斷完整的蓋面應是滿繪魚藻圖,與罐上的畫風統壹。
(二)布局的特點—橫平形式,帶狀通景
魚藻圖罐裝飾分四層或五層布橫披、安穩開闊的視覺效果。兩層布局直觀的寬與高比例約1.4∶1,如圖4(日本出光美術館藏),但罐肩、脛部都是有弧度的向內緊收,整個罐體上的魚藻圖仍有橫向平穩的視覺效果。再在畫面構圖時把水藻向下拉長至脛底,蓮花蓮葉的莖向上伸到肩部,填補了上下空間,又給人水深魚極樂、風定荷更香的境界。魚藻圖盤的邊飾烘托中心主題,圖中魚的遊姿為特定的平穩狀態。
圖2
圖4
至今未發現魚藻圖裝飾於挺拔、高佻的梅瓶、玉壺春等器型,而是裝飾於低重心的罐、盤,以求橫向平穩的相協調的效果,亦見設計者之匠心。
二、元青花魚藻圖的藝術特征(壹)構圖—塊面均衡,參酌對稱
圖5
罐上魚藻圖壹般把四條魚(也有五條的,其中有兩條前後層疊)分為兩組,兩條魚相對而遊為壹組。從壹個角度可觀賞到壹組圖畫。兩組四條魚都不同,有鱖、鯽、鯖、、鯿等。遊魚均處在罐最大腹徑部位,大多數為水平遊姿,或稍向上、向下遊動,也有搖尾回首,顧盼呼侶,都保持橫向姿態。配景繪蓮花、蓮葉、蓮房、水草、浮萍等,景物均衡分布,相互之間不重疊、不掩蔽覆蓋。如蓮花葉的莖呈向上趨勢,飄帶狀水草自下向上再左右飄散,順勢整齊有序排列,曲線形對生短須狀的水草則全由曲線繪成不塗抹成色塊,在飄帶狀水草間穿插紆回,然後以大小浮萍填補空間。但也有少數畫面的魚尾與水草有掩映的層次(見圖3),這種繪畫性的寫實手法增添了魚穿梭戲嬉的情趣。罐上兩魚壹組的圖畫(圖5,日本東京富士美術館藏)左右近似對稱。傘狀蓮葉和蓮房處於對稱軸部位,飄帶狀水草左右較對稱,鯽與鱖形態相似。此罐的另壹組畫面(圖6)兩魚之間的配景與上圖十分相似,鯿與鯽相似,但鯖與鱖迥異,兩組的花、葉、浮萍等有細微的不同。這種裝飾畫的大體對稱,細微相異,整齊中見活潑,節奏間有變調。
盤上的魚藻圖是壹幅圓形裝飾畫。單魚圖的魚處於中心,絕大多數為左向平遊式,圖中上下、左右的水草以近似對稱的構圖為主,飄帶狀水草組合呈對稱喇叭口狀,有上下合抱和前後合抱兩式,如圖7(日本出光美術館藏)。雙魚圖有前後魚體遮掩平遊和上下相反方向平遊兩式(圖8,湖南省博物館藏)。
盤中平遊的雙魚,平緩的水波;細直帶彎曲的蓮葉莖構成橫豎的對比。
縱觀魚藻圖整體布局:第壹,是由點(散落的大、小浮萍)、線(花、葉的莖視為細線,水草為粗線)、面(魚、花、葉大小不同的色塊)平面性鋪陳。第二,在沒有景深的平面空間,各景的形態大略對稱中有局部的參差、穿插。第三,遊魚(主體)呈橫平狀態,花葉草縱向飄蕩,圖畫與器形協調,達到平穩、均衡的裝飾效果。
(二)形象—準確寫實,自然生動
1.準確的典型特征。魚藻圖描繪的鱖、鯽、鯿等多種魚,都有鮮明的特征。如鯿之頭小、體形扁平近似菱形,鯖之體形圓長,鰱之巨形頭,之下顎上翹。特別是鱖,如圖7巨口、尖嘴、刺鰭、扇尾、花斑鱗,頭部占身長三分之壹,背鰭尖刺第二根最長,以下依次漸短,上下唇有刺狀齒;睛點在眼球的下端,似乎在觀察情況,顯得很傳神。這些準確、細膩、生動的畫法,非細致觀察寫生,難以描繪出來。魚藻圖上的蓮花、蓮葉也不同於壹般蓮池鴛鴦紋的圖案,盛開的花形,翻卷的葉蓋都顯自然之姿(見圖3)。
圖9
2.生動的水中姿態。魚藻圖都沒有描繪水,但遊魚、花草都有在水波中遊動飄蕩之感。如圖2中鱖魚稍向上仰起,口張開,前雙鰭前劃後擺,有爭上遊之意;眼珠向左上方轉,正欲呼應前方同伴。左邊的魚從水草中翻身轉向,朝右而遊,前雙鰭左右張開迎上前來,圓睛俯視右下方鱖魚。又如圖9(湖南博物館藏)雙魚壹高壹低,壹動壹靜。靜者倘徊歡,動者跳波戲藻。以上兩圖表現了群魚不知水面風波的樂趣。另外,還通過刻畫魚體表面微妙變化來表現鮮活的動態。如用斜網格畫鯖、鯽等鱗片,在尾部轉折處調整網格的大小疏密,表現了搖尾轉體的遊姿(見圖3)。同樣,幾種水草也是在自然生態基礎上概括變形,既有水中真實感,又有裝飾的條理和律動。
(三)用筆—細膩精致、靈活多變
元青花彩繪裝飾紋樣壹般運筆勻速平穩,不疾不徐。但魚藻圖用筆特點是從裝飾性的大處著眼,繪畫性的細處落筆,既有紋樣式的勻速平穩,又有圖畫式的提按轉側。兩者結合趨於壹致,遊絲牽線,細膩綿密。如圖2、圖7,兩鱖魚都是用鐵線描鉤勒形象的輪廓,用筆細勁,線條圓渾。如畫背鰭的尖刺,用稍有弧度的直線表現剛勁尖銳,近尾部的上下鰭,窄窄的面上紋理線條有九條之多,平行排列,清晰可數。魚背料色濃郁,逐漸向腹部變淡,腹下留白,再畫大塊花斑,最後密密的小碎點畫小花斑,用藏鋒直下,小點色深而圓。尾部紋理線上排列的花斑小點用偏鋒斜點而成。魚藻圖中鯿魚的細鱗片,用很細微的提按畫出似新月狀的小弧線,這種用筆變化與鱗片的弧度相協調。配景的用筆特征也壹樣細膩而生動,如圖7上曲線形對生細絲的水草,主莖波浪形,波段由大漸小,有裝飾節奏;細絲隨波變化而疏密也變化,表現了水中柔軟飄浮的自然境況。
在魚藻圖上還有十分灑脫的繪畫性手法,如圖5用細碎點畫蓮葉的邊緣,表現秋後雕殘的自然之狀。與線條鉤勒形象的輪廓再填色,邊緣清晰、塊面感強的裝飾畫畫法完全不同,這種用中國畫的寫意手法融匯到裝飾畫的畫法,也見於元青花蓮池水禽圖上。
(四)料色—塊面清晰,濃淡有變
從整體觀察,魚藻圖上的各種形態都是由青花色塊表現出來的,細看又有用筆產生的料色變化。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第壹,洗染料色。洗染的形象有魚、花、葉、蓮房等。如魚的形態通過洗染表現出圓渾的立體感,雖然描繪得具體細膩,但在整體上仍視為壹個濃淡有變的色塊。又如圖2上的壹朵蓮花是壹個輪廓清晰的色塊,富有裝飾性;每瓣花瓣邊緣留白再洗染濃淡,繪畫性的手法表現了花的自然美感。蓮葉也同樣兼有上述裝飾性與繪畫性特色,雖然色塊面積大,但翻卷部分和葉莖留白染淡色分割了大色塊,化解了悶塞感。第二,塗抹色塊。飽含料色鋪毫平抹於輪廓內的時候,運筆自然不拘謹,又沒有太多筆觸重叠的痕跡。如上圖的圓形的浮萍,塗抹的料色明朗,塊面色調清晰,而兩筆小部分的重叠筆痕料色稍濃些,正好表現了浮萍表面微微下凹的色彩變化。長飄帶狀的水草是壹筆塗抹而成,大都不重筆,條狀的塊面清晰,色調清澄。元青花的料色明艷濃麗,深厚的色料沈積泛黑,又有洇散外溢的特點。在兼有繪畫性的魚藻圖上,青料色洇散暈出輪廓線外,與墨色在生宣紙上洇散有相似之處。如鱖魚背部濃郁的深青色有厚重感,水草洇散的青翠色有豐潤感,都構成青花圖畫上特別的水墨(料)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