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派是春秋戰國時期孔子開創並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哲學思想流派。孔子的思想並沒有用書直接記錄下來,而是孔子的弟子根據孔子的言論與事跡記錄下來著成壹本書《論語》。孔子逝世後,儒家學派開始分化。《韓非子?顯學》謂分為八派:“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回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其中,在理論上對對儒學貢獻較大的是以孟軻為首的“孟氏之儒”和以荀況為首的“孫氏之儒”。
因為古代儒家的思想是以孔孟的儒家的思想占重要地位,而且對中國思想文化影響最大,所以這裏的先秦思想文化主要是講孔孟之道,孔孟的思想。
但是,在中國文化史上,以孔子和孟子的儒學思想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其思想分別涉及到了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教育、倫理、道德等方面。
壹、儒家思想對當今政治的影響
儒家產生的時代,社會正處於強烈的變革之中,隨著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原有的經濟秩序被打破,與之相應的,西周賴以維護社會秩序的“宗法制”和禮樂制度也開始崩潰,周天子失去了對天下諸侯的控制,整個社會陷入了所謂的“天下無道 ”的混亂局面。各諸侯之間相互攻伐兼並戰爭,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儒家對此感到不滿和憂患,抱著救世的目的,決定改變這種混亂的局面,恢復“天下有道”的正常的秩序。
在儒家看來,當今社會的失範的根本原因是人心不古,拋棄了西周初“敬得保民”的傳統,導致社會制度的崩潰,要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就必須重提“敬得保民”的思想,重建禮樂制度,於是他們就秉承西周初的文武周公之道,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主要的政治主張:為政以德,反對刑殺;為政要從修身做起;民為邦本,得民心者得天下;選賢任能,使能者在其位。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建立以工農聯盟的基礎的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人民謀福利。從中國第壹代領導集體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實行分土地,大力發展經濟,實行五年計劃建設國民經濟:十壹屆三中全會確立以鄧小平為首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城市辦試點,以深圳為窗口,實行改革開放,很快讓中國沿海富起來。到了21世紀,又實行“三農”政策以及社
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家電下鄉等等。
這些都基於儒家的思想,為政以德,民為邦本,只有老百姓又吃有穿是治安興邦的基本。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人亦氺也,君亦舟也,氺能載舟,亦能覆舟”。就說明了這個道理。顯示儒家政治思想的確給當今社會帶來深遠的影響。
二、先秦儒家思想對中國教育的影響
中國教育思想史上對於教育與政治的關系的模式,分為三種:政教合壹,政本教末,政教分離,其中以儒家為代表提出的政教合壹在中國教育史上占主要地位。
儒家認為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須以社會發展為基礎,提出“富而教之”在《論語?子罕》中提到,後來有提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壹個國家是安是危,壹個社會是治是亂,主要不取決於貧與富,而是取決於風俗的厚薄,道德之深淺,“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由壹個個個體組成的,要想提高社會風氣,必須改變個體的素質,因而提出有教無類,即使在今天也同樣適用。
儒家的教育提出“仁智統壹”、“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博學、慎思、篤行”等做學問的大道理,像“循循善誘”、反對機械式灌輸,提倡啟發式的教學:“深造自得”、強調學習必須獨立思考,形成獨特的見解,這樣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教學相長”、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相互促進,***同提高:“言傳身教”註
意身體力行,講求為人師表,這些教育教學理論同樣適用於今天。
尊師重教是儒家學派的優秀的文化傳統,現在的很多教育思想都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提出來的,說明我國儒家教育思想對今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三、儒家思想對個人道德的影響
中國傳統儒學教育本質上是壹種倫理道德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內容是對個人素質和倫理道德的教育.道德之起源和根據,是道德哲學的根本要求。道德根據的確立,是衡量道德哲學體系是否深刻和完備的重要依據。同時,道德根本根據之不同,從根本上決定著道德原則,道德評價,道德修養之不同。儒家從人性論和天道觀的角度,為道德哲學了行上的根據。
儒家最早論及道德起源乃是孟子。孔子未對性之善惡做出明確的界說,也沒有說道德起源問題,但指出了人性與天性的統壹性,,將人作為人之為人的根本,孟子正是繼承了他的“性”“仁”學說,建立儒家的性善論道德起源學說。人之所以為之禽獸者謂之“性”,孟子對性做了明確的區分與界定,孟子認為,人之善性是普通存在的,人性是自然所有的,非外在之得。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以“仁”為核心初步構建起了儒家的道德規範體系,在孔子的思想中“仁”為最高的道德原則,其它的道德規範皆從屬於仁。愛人是孔子仁學道德規範體質的本質與核心內容,包括”忠恕之道“、’克己復禮為仁”。孟子進壹步發揮孔子的思想,從心論角度論仁,孟子將仁義並舉,將義看做和仁壹
樣重要。孔孟之道還重視禮,智,孝,弟等作為評價壹個人道德的主要依據和準繩。
孔孟之道重視個人道德的修養,克己內省,身體力行的道德修養論,孔子以立誌為道德修養的主要環節之壹。闡明了君子應該立誌,在道德修養中嚴格要求自己,約束克制自己的言行舉止,使之合乎禮仁的行為的規範,還要重視君子的德行與力行。孔子認為作為君子要時常反省自己,為人處事要無偏無倚,無過無不及,還要磨礪自己的韌性,逆境中磨礪自己的意誌。通過學習《論語》,君子就學會修性,提高自己的內在修養與品格。
儒家的這種精神文化的力量用到社會主義建設方面,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社會主義榮辱觀“八榮八恥”,有利於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儒家思想內涵與實質是豐富,博大精深,他不僅僅影響著政治、教育、道德方面,還影響著文化、人生、經濟等等方面。儒家思想裏面還涉及到正名與人生境界,重農強本和兼足天下的經濟思想,儒家的思想,孔孟的觀點日益影響著後代與當今社會的各個方面,所以後人應該在學習前人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取其精華,並將它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