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最盛大的節日,有許多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尤其是在東北。
在過去,幾乎所有辭舊迎新、祈求好運的慶祝活動都在除夕舉行。全家人都應該穿上新衣服。
首先,全家祭祖,焚香點燭,廣作供品。按照輩分,他們向三代神低頭,表示辭職。後來舉行家宴,長輩坐在上,晚輩坐在下,寓意“第壹次團圓”。食物和水果壹定要豐富,讓人有飽腹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
這頓飯是第壹次品嘗年菜,葷素皆可。平時要有紅燒肉、燉羊肉、米線、紅燒肘子條、元寶肉、南方炸丸子、四喜丸子、凍雞、凍魚、凍豬肉、豆醬、豆豉豆腐、芥菜墩、麻辣芥菜、炒鹹菜、冬瓜等年菜。
席間,老少互祝,兄弟推杯換盞,享受天倫之樂。晚飯後,孩子們在院子裏撒滿芝麻稈,在上面走,叫“踩老”;然後掛在室內外的春燈籠壹起點亮,把年畫和春條照在四面墻上,室內外燈火輝煌。
“天地表”上有大黃紙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或“百冊”(天地神影集)。有大餅、蜂蜜、鮮面、水果、素菜、年糕、年飯作為供品,還有高高的金字紅蠟燭和子午香,迎接來自下方神靈的祝福。
為了珍惜過去的歲月,男女老少都要徹夜不眠,從事不同的娛樂活動,這就是所謂的“守歲”。孩子們壹直隨意玩耍,搖空竹、轉陀螺、扭推廣計劃、扔骰子、玩牛卡、玩玻璃喇叭、吹口琴、玩皮影戲、點燈籠、玩“滴滴金兒”、“老鼠屎”、“黃煙帶”
在娛樂場所,有新鮮水果、糖果、幹果、溫馨簡單、油炸紅果、蜜餞海棠等。都是加進去的,可以邊吃邊樂,直到“有靈感”為止。
午夜時分,鞭炮聲響徹夜空。“銀花銹滿天,街上煙濃。”家家戶戶聚在天地桌前燒香祭拜,奉上素餃迎接神靈下凡。
儀式結束後,宣布舊的壹年已經過去,新的壹年即將到來。這是“五分鐘兩年”的莊嚴時刻。全家人互道“拜年”,晚輩會在課堂上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們會把“壓歲錢”壹壹介紹給未成年的孩子。
最後全家人在餃子裏吃了壹頓素飯,叫做“五更餃子”,“餃子團圓”。
幾百個餃子中,只有壹個有硬幣,這意味著吃這個餃子的人會有壹個好年景。
如今,東北人仍然保留著許多古老的春節傳統習俗。
滿族春節
滿族的傳統節日與漢族基本壹致。據說“滿漢舊俗不同,同化已久,多有相似”(《奉天通誌》卷九十八)。但“滿漢舊俗不同”,滿族年節別有壹番風情。
春節:節前要做滿族傳統糕點——薩其瑪,貼對聯、窗花、掛紙條(按旗分紅、黃、藍、白)和祝福(沈陽新民縣遼濱塔村瓜兒家有印著祝福的紅木盤子)。滿族人喜歡戴皮包。春節前,朝廷會照例給王公大臣“平安過壹年”的荷包,百姓也會互贈。除夕下午和大年初壹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夜,要接神。接完神,在大門口放個橫木,防止鬼進來。除夕夜也掛門神辟邪避鬼,是吸收了漢族習俗的結果。門神可分為“壹般門神”、“福祿門神”、“判官門神”、“娃娃門神”。如今,沈陽故宮有了壹個守宮人。除夕夜,分發“聖旨紙”,然後年輕壹代的男人去家族裏各個家庭“請辭”。在除夕的午夜,每個人都吃餃子,甚至在餃子裏放幾個銅錢。吃了它的人會“最後走運”。接受上帝辭職的時候要放鞭炮。除夕夜,每個院子裏都豎起壹根燈籠桿,紅光高掛。從除夕到初六,它每天晚上都不出門。在宮廷裏,臘月二十四掛“天燈”,每晚點亮,直至次年二月三日。
元旦,俗稱大年初壹,大家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互相祝賀新年,稱為“新年快樂”。
滿族春節吃餃子叫“揣元寶”。
天津
臘八兒:天津人把臘月初八稱為“臘八兒”,有喝臘八兒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仍在這壹天用醋泡大蒜,稱為“臘八醋”。“臘八醋”不僅口感醇厚,而且久放不變質。
逛娘娘宮:從臘月十五開始,各種年貨陸續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街更是熱鬧非凡。男生去娘娘宮的第壹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來這裏,不能忘了買燈籠。大部分女人都是來“洗娃娃”的。從娘娘宮綁回來的“娃娃”要“壹年洗壹次”,這是女人們在節前必須完成的事情。
蜜瓜祭竈:臘月二十三,是竈神升天的日子。家家都要買蜜瓜,等到晚上12祭祀竈神。香燒完之後,請從竈王爺的雕像上下來,點燃,燒掉。可以在除夕夜買壹尊新的竈王爺雕像,也就是俗稱的“竈王爺尺寸”,年年換。
掛錢:掛錢是用彩紙剪成的圖案,粘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邊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的掛錢只能在正月初五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不好的壹年。
“破五”:天津人把正月初五叫做“破五”。這壹天,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案板要叮當作響,讓鄰居聽見,以示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開心的事都歸結於“小人”,除掉了“小人”才能富貴順利,而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是避邪避災的意思。
藏族:藏歷年是西藏藏族人民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藏歷和農歷基本壹樣,藏歷也和春節差不多。現在西藏人民也把春節作為壹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家家戶戶從臘月廿七就開始忙碌,往年廿七就要準備年貨。
29、打掃室內外,清除灰塵,使窗戶光潔;男的要剃頭,女的要洗辮子,藏語叫“古抓”。廟裏的佛像前搭起了“糧桶”,桶裏插著青稞的穗,祈求新的壹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有的甚至還插了孔雀翎,或者雕了羽毛綁上五顏六色的絲綢。
在農牧區,我們還喜歡用哈達系上壹串青稞穗,掛在廚房或門頂的椽子上,再塗上牛毛和酥油,祈求牲畜興旺,食物豐足。浸泡青稞酒,用酥油或清油炒各種水果,做酥油餅(酥油和奶酪做成的餅藏語叫“特”),做“融酥”(酥油融化制成,藏語叫“英語”),把牛羊肉做好。
29號晚上,我煮了九種粥,藏語叫“Getremble”。
除夕夜,藏語稱之為“王楠”。晚上,家庭主婦要為第二天早上準備火柴。這樣,當妳在農歷大年初壹早上起床生火時,它會在壹點燃燒並吹滅,象征著新的壹年和全家萬事如意。
羌族:除了羌族歷年(農歷十月初壹),春節也是壹個盛大的節日,俗稱“過年”。除夕中午會貼門神,貼春聯。晚上會燒豬頭,拜家神,吃團圓飯,每個火場的火都會特別大,盡情的喝酒喝酒。公雞打鳴時,家家戶戶放鞭炮,點香燒柴,上自家房頂拜“白石神”。
苗族:初壹早飯後,開始拜年。主人先給拜年酒喝,再給他肉吃;當妳離開的時候,妳應該給新年遊客壹些糯米和錢,以獲得好運。
彜族人:初壹起床後,第壹件事就是整天用淡水打水、洗東西、做飯,不洗衣服,不吃菜。
韓國人:在春節期間,人們唱歌,跳舞,在田野裏燒火來趕走害蟲。婦女從事娛樂活動,如蹺蹺板跳躍和蕩秋千。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春節時在門上懸掛紅、黃、藍、白旗,象征壹年的吉祥開始。
彜族:春節期間,新婚夫婦到娘家拜年。在女子家宴上,父親唱民歌,祝願女兒女婿恩愛和睦。
白族:主要活動有耍獅子、耍龍燈、踩高蹺、高飛、拋繡球、表演“農家樂”、唱“大本”、“彈調”。
哈尼族:前年結婚的姑娘,春節的時候去村外的山林裏聚會,互相傾吐新婚生活。嚴禁其他男女偷聽。
傣族:舉行各種節日活動。新婚夫婦帶著禮物回父母家慶祝新年。
北京
年味最濃,最精致。
老北京家庭大多有神社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重要的是擺上九大供品;悠唐的蜜糖供應,唐成的套糕和花糕都是新鮮的,唐成的水果,唐成的幹果和花糕都是八塊大小,年糕和米飯,素餃子(或蒸食),素炒菜(或油炸食品)。
山東(省)
年夜飯不說話,吞餃子。
山東祭祖的習俗現在已經不多見了,但是三十歲吃飯不說話的規矩壹直保留著。春節的第壹餐是餃子。煮餃子的時候,放鞭炮。為了驅除邪惡,尋求好運,壹些地區用芝麻莖煮餃子,這意味著新的壹年就像芝麻開花,日子越來越好。餃子要煮得多,肯定是綽綽有余。飯後饅頭要放在鍋裏,意為綽綽有余。餃子煮好後,先捧壹碗敬天地,再捧壹碗敬竈王爺。吃飯時,除了每人壹碗外,還要多盛壹兩碗,以求人口興旺。
浙江省
農民打年糕重拾老味道。
這幾天,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碧湖鎮巖頭村、雅溪鎮西溪村熱鬧非凡。許多來自杭州等長三角地區的城市居民驅車來到這裏,體驗浙東農村春節的民俗活動,如制作年糕,磨豆腐花,煎爆米花和蒸千層餅。
廣東
百年石化飄香萬家
“年三十晚上,滿街都是花,滿街都是春花。紅色的花是新鮮的,黃色的花是大的,成千上萬的花是醜陋的。奶奶笑,爸爸開心,人也開心快樂……”壹首不折不扣的廣東童謠《花街》,生動地唱出了廣東家家戶戶逛春節花市的盛況。百年花市,壹幅獨特的人文長卷,不知不覺間承載了壹種熱鬧的民俗情結,成為粵式過年不可或缺的壹部分。近日,相關部門透露,迎春花市將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臺灣省
爆冷單主搖新年。
關於韓的傳說有好幾個版本。吹漢的民俗具有消除瘟疫的功能,意味著吹走貧窮和孤獨。當地人認為,鞭炮放得越多,來年的財運就會越旺。早期臺灣省很多鄉鎮都有炮炸涼單師傅,但以臺東炸涼單師傅最為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