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蔓延,目前仍未見“拐點”,其波及之廣,影響之遠,不亞於12年前因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大蕭條。之後數年間,全球汽車工業進入壹個大衰退時期。如今,全球又來到壹個新的十字路口。
12年前的金融危機,美國三大汽車巨頭中有兩個申請了破產保護。12年後的疫情,歐美日發達地區汽車工廠幾乎全部停工。全球汽車產業鏈遭遇巨大沖擊。
在“妳中有我,我中有妳”的人類命運***同體中,每壹次全球性危機的爆發,都是對全球既有秩序的又壹次沖擊。在後危機時代,新的秩序又將重建。而此次疫情,與12年前那場因次貸危機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機,對於中國汽車影響,是否有可供參考之處?
08年金融危機發生了什麽?
金融危機之前,先是有壹場次貸危機,由金融系統內部引爆,很快如多米諾骨牌壹樣,蔓延波及到了其它行業。
美國汽車工業處於金融危機的“震中地帶”,受影響也最大。
其中的邏輯是這樣的:金融危機沖擊了美國的汽車金融服務體系,而金融體系是否健康,是美國汽車金融模式的前提,也是汽車工業發展的保障。
畢竟,汽車金融貫穿於生產、流通、銷售和售後等各個環節,主機廠、經銷商、消費者都有可能面臨“現金流”突然枯竭的風險。
停產、減薪、裁員,行業大衰退,都是在為“汽車消費減少”買單。
在這場金融危機中,美國汽車工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通用汽車破產重組,旗下4個品牌徹底退出美國市場;福特大肆變賣品牌資產,捷豹路虎、沃爾沃另謀新主;克萊斯勒也沒有挨過寒冬,最終申請了破產保護,後續與菲亞特完成聯姻。
汽車精神圖騰底特律自此衰敗,以城市之名申請破產之後,也為美國留下了長期存在的“鐵銹地帶”難題。
2008年美國汽車銷量為1350萬輛,與2007年相比,同比下滑16.7%,整整減少了270萬輛;到了2009年,美國汽車銷量下滑到1010萬輛,同比跌幅為25.2%。在美國90%家庭購車采取貸款方式的背景下,失業率上升與信貸市場持續緊縮,加劇了銷量的下滑,並使得廠商難以及時調整根據過去銷量穩定時所確定的生產與投資。
從2010年起,美國汽車銷量這才逐年回血,直到2014年,達到了2007年的同等體量,總***用了七年時間。
疫情對海內外汽車行業有怎樣的沖擊?
截至4月13日,海外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經超過183萬,並且仍然沒有出現“拐點”。
目前的重災區在美國和歐洲。由於國情不同,這些國家采取的措施不如國內“硬核”,尤其在強制隔離、暫停聚集性活動等方面,力度較弱。
同時,防疫、醫療等物資捉襟見肘,乃至於蘭博基尼也在轉產口罩,福特、通用、特斯拉更是領取了改造呼吸機的任務。
我國犧牲了短期代價,換取了可預見的長期利益。相比之下,海外防疫的過程可能會更漫長,由此付出的長期代價也可能更大。
2008年,經濟危機滲透到各行各業,公司破產,員工失業,幾乎每個人的收入水平都在降低,消費欲望和消費能力大幅下滑,商業流通停滯。
聚焦到汽車市場,就是消費者收緊口袋不買車了,無論是新車、二手車,銷量都在下滑。
疫情蔓延,不同於08年金融危機,銀行系統暫時還沒崩盤,但後續環節是歷史雷同的。
消費者無法自由移動,人與人避免接觸,經濟會停滯,現金流壹旦枯竭,破產、失業現象不可避免,收入減少,消費降低,汽車行業還是會面臨衰退的風險。
樂觀壹點來看,疫情終究會被控制,對於經濟的影響或許是短期的。尤其當疫苗量產成功之後,我們終將迎來抗擊疫情的偉大勝利,雖然這個時間可能還要18個月。
預測美國經濟走勢,可以參考失業率這壹重要指標。如果將汽車銷量、失業率逐年對比,有壹個巧合般的結論:當美國失業率超過7%時,美國汽車銷量下降到1400萬臺;當美國失業率超過10%時,美國汽車銷量則下降到1000萬臺。
視疫情發展情況,高盛對2020年美國失業率預測從之前的9%,升高到15%。如果簡單推演,2020年美國汽車銷量勢必會跌落到1000萬臺以內,與2019年1700萬輛相比,同比下滑幅度將超過40%。
3月31日,麥肯錫作出預測,2020年全球汽車銷量因疫情影響可能同比下滑29%(之前的預測是下滑17%)。其中,他們預測中國汽車銷量同比減少15%,美國和歐洲的下降幅度在18%-36%,且短時間內無法迅速恢復。
在付出了短期代價之後,國內基本控制了疫情,中國市場成為了壹處“避風港”。
2020年3月,據乘聯會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狹義乘用車綜合銷量為104.5萬輛,同比仍在下滑,只是跌幅收窄至40%,正在回暖。但乘聯會對於全年銷量的預測,卻從3月初的-8%調整到-10%。
與海外相比,我們相對樂觀;與過去相比,我們保持謹慎。
畢竟,如果2020年中國車市下跌了10%,那麽,全年銷量將會滑落到1800萬輛,這大概是2013年的水平,行業不易。
中國車市的守望與機遇
1.?中國市場地位進壹步鞏固
在我國,疫情已得到初步控制,經濟活力正在緩慢恢復,生活重歸正軌的信號是明確的。車市銷量雖然沒有“止跌轉增”,但跌幅收窄,已經令行業欣慰了。
最近,大眾集團CEO迪斯的壹番講話頗為耐人尋味。“工廠停工,首先造成了成本浪費,而市場停滯,使收入大幅縮水。目前,除中國市場外,大眾在全球其它地區的收入幾乎為零。”
可以預測的是,2020年全球汽車銷量下滑無疑,中國車市下滑得少壹些,相對可期壹些。對於跨國車企而言,前幾年在中國的本土化經營效果開始拉開差距,對中國市場愈加看重,將會掌握愈多的籌碼。
“臨時抱佛腳”的戰略側重勢必來不及了。有退出中國市場傾向的跨國車企,在今年更加激烈的競爭中,會被更大的“市場離心力”排擠出去。
因為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人們的消費選擇會更加謹慎,即使買車,也會更加偏愛保有量大的車,將不確定性降到最低。銷量低的車型,在這種消費慣性下,會更加艱難。
可能引發的“連帶效應”是,某些汽車行業合資項目的節奏和成本會被重新評估。考慮到中國市場地位更加重要,外資重視中國市場的意願更加明顯,而本土資本在談判中的話語權也更大,並不排除部分本土資本再次收購壹部分海外資產,或者爭取海外更多資源註入的可能性。
至於自主品牌的“走出去”戰略,今年需要重新調整了,接下來的業務重點,壹定是中國本土市場,守好市場份額,打好攻防戰,他日再謀出海。
2.?供應鏈體系可能出現本土企業的崛起
兩個月前,國內疫情形勢緊急,當時業內擔心,國內供應鏈體系可能面臨被轉移的風險。
我們需要審視壹番,國內供應鏈是否具備不可替代性,是否處於核心競爭力的高度,甚至於轉移的主動權究竟掌握在誰的手中。
將來,世界工業格局繼續細化,我們是否有信心不受供應鏈轉移的威脅,以及在轉移的過程中是否可以淘汰低價值的,留下高價值的。
如今,國外疫情蔓延,我們也在擔心國外核心零部件的斷供。那麽,這次會不會是壹次機會?
之前可能因為技術壁壘和規模劣勢,本土核心零部件供應商甚至沒有適配的機會。這次供應鏈風險是否會加大對本土核心零部件的重視程度,可以從第二選項上升到第壹選項,甚至於在之後完成“本土對海外”供應鏈的逆襲?
畢竟,之前無法取代,不完全是技術能力的問題,還有利益的成分在其中。而在生死存亡之際,會“逼”出廠商提升效率的壹面。
3.?人才大遷徙
汽車行業降薪、裁員,已經是壹個破圈的熱點話題了。
就如今的行業發展而言,汽車類人才是過剩的,也是奇缺的,幾乎是“冰火兩重天”的局面。
壹方面,傳統偏機械類、動力類的人才輸出占大比例,但主機廠或零部件對於這類人才的需求其實是飽和的。
另壹方面,軟件類、算法類,與智能化相關的人才又存在很大的需求缺口,但汽車行業的普遍收入水平,很難吸引這類人才放棄IT行業的高薪,轉投傳統制造行業。
市場艱辛,銷量不振濟,現金流吃緊,而汽車行業上下遊很長,吸納的勞動者很多,在不輕易裁員的前提下,降薪幾乎是唯壹選擇。如果未來幾年仍沒有好轉,裁員也會越來越頻繁。
當然,收入大幅減少,正驅使著不少從業者跳槽或轉行,應屆生選擇汽車行業的人數也可能銳減。至於是否會嚴重到“本土人才斷層”,仍得持續關註未來幾年的行業走勢了。
這次疫情期間,還有兩個現象值得關註。首先,傳統車企出現了“人才回流”的情況,壹部分之前跳槽到造車新勢力的從業者,目前選擇重新回到傳統車企。
其次,海外汽車行業停擺,不少國內車企選擇在海外“招兵買馬”,或許會吸引海外更多汽車從業者來到中國工作。
4.?新能源的逆襲?
各家車企正在經受“現金流”的考驗,降本增效的主線任務不會動搖。
新能源技術的研發成本很高,而且投入的時間漫長。為了控制成本,也為了加快產品落地的效率,行業出現了很多新聯盟模式。比如,比亞迪與豐田的技術合資,本田將借助通用電動技術落地產品。
行業至暗時刻,在“現金流”的生死考驗下,新能源的研發投入也會縮水,要麽技術推遲,要麽抱團合作。
但同時,在政策層面扶持汽車行業,優先級最高的仍然是新能源領域。比如,新能源免購置稅和延長補貼兩年,地方政府在新能源牌照權益和購車補貼等方面,也將跟進壹些政策。
需要註意的是,新能源的銷量本來也不算高,政策重視,廠家賣力,反而更容易出成績。在市場逆境中,新能源可能會迎來壹波逆襲。
寫在最後
2008年後,盡管美國汽車產業遭受了重大打擊,但不可否認,在政府的協助與廠商的自救下,美國汽車完成了有效的去產能。產能利用率快速上升,美國車企的市場競爭力恢復,盈利能力也逐漸轉好。到2014年末,美國政府基本將持有的汽車廠商股份拋售完畢。
反觀當時的中國,參與全球化的程度遠沒有今天這麽深入,絕大多數本土品牌當時不具備同合資品牌抗衡的實力,中國汽車市場強大的內生增長動力也足以抵消外部的危機。
到了2020年,中國已經不可能再成為“孤島”。因為疫情,我們付出了短期代價,但也換取了長期利益。全球疫情“危中有機”,越是在行業波動之際,越可能隱藏著潛在的機遇。於整體,於個人,保持樂觀的心態,和敏銳的判斷力都很重要,風雨之後見曙光。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