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堅持中國* * *產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障。”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關系是核心問題。在處理這個核心問題時,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經驗清楚地告訴我們,堅持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黨的領導確保了依法治國的正確方向,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具體來說,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在依法治國的過程中,堅持中國* * *產黨領導的原則,明確了誰領導的問題。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基和生命線,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應有之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理論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法治是壹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依靠黨的領導。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堅持黨的領導是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根本保證。兩者是壹致的,相輔相成的。
(2)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依法治國就是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權益。這壹原則澄清了法治是為了誰的問題,提出了維護人的尊嚴的問題。中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法治建設要以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繁榮昌盛。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於人民。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必須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同時,必須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法律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以及社會事務。法律的權威來自人民內心的支持和真誠的信仰。人民的權益應該受到法律的保護,法律的權威也應該由人民來維護。兩者也是壹致的,相輔相成的。
(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壹個執業律師都不可能做錯事。”司法是司法的靈魂,是法治的生命線。實現司法公正,必須讓司法在陽光下運行,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壹原則澄清了維護法律尊嚴的問題。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的權威,必須在憲法法律的範圍內活動,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不得擁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任何人以言代法,以任何借口和形式以權壓法、枉法。從我國憲法和法律的相關規定可以看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義壹般包括三個方面:壹是所有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受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平等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壹切權利,同時必須平等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壹切義務。第二,在平等保護公民壹切合法權益的同時,無論其地位、權力、特殊地位有多高,壹旦觸犯法律,都將毫無例外地受到法律的制裁,決不允許任何犯罪分子逍遙法外。第三,不允許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不允許任何人強迫任何公民承擔法律之外的義務,不允許任何公民受到法律之外的懲罰。
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使人民在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和保障,有利於增強人民當家作主的責任感。此外,它明確反對法外特權和法外仁慈,對擁有壹定權力的領導幹部進行制約,從而有助於防止特權思想和各種潛規則對幹部的侵蝕。同時明確反對法外歧視,有利於落實“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司法原則。最後,它要求每個人都嚴格依法辦事,既充分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又認真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這有利於維護法律權威,完善社會主義法制,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總目標的實現。要以規範和約束公共權力為重點,加強監督,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究,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
(四)堅持德治和法治。
法治和德治就像壹只鳥的兩翼,需要相互配合,相輔相成。這壹原則闡明了德治與法治的關系。這壹點,就連意大利政治評論家馬基雅維利也說得很清楚:“如果要遵守美德,法律是必要的;如果遵守法律,美德是不可或缺的。“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性的手段規範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以其號召力和說服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要堅持壹手抓依法治國,壹手抓以德治國,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既重視法律的規範作用,又重視道德的教育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 用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在法治文化中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與道德的互補關系。
(5)從中國的實際出發。
吸收中國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與客觀看待西方法治有益經驗並不矛盾,這壹原則明確了繼承與借鑒的關系。近代以來,中國人向西方尋求治國之術,無論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還是君主立憲的戊戌變法,還是主張民主和諧的辛亥革命,都以失敗告終。為什麽?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法治制度的形成都根植於其自身的政治制度、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歷史文化背景。國情不同,法治體系不同。立足中國國情,從實際出發,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既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精神,又不照搬別國模式。中國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同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施依法治國的成功經驗,聚焦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發展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具有中國特色,反映社會發展規律,從而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術支持。 同時,在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要註意吸收中國法律文化的精華,借鑒外國法治的有益經驗。
前景令人向往,目標催人奮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既是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
參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做到“五個堅持”
/2014/1224/793959 . 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