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公共廣播電視的困境與對策

公共廣播電視的困境與對策

以英國為代表的公共廣播電視系統是介於完全商業化和完全政府控制之間的模式。公共廣播電視系統應按照公用事業組織,並應建立自治的廣播機構。

英國公共服務模式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公共廣播電視模式。以英國廣播公司(BBC)為代表的這種模式對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廣播電視事業的建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多數西歐國家、北美、加拿大、亞洲和日本都建立了類似的廣播電視系統。在對待媒體,尤其是廣播和電視的態度上,這些國家認為“首先是廣播,然後是電視和有線電視等。,應該肩負公共服務和使命”。在當今社會,公共廣播電視不僅扮演著這壹角色,而且扮演著更廣泛、更重要的角色。然而,公共廣播和電視呈現出下降趨勢,威脅到這種性質的機構為公眾利益服務的作用。但是,筆者認為,公共廣播電視不會壹蹶不振。透析將分三部分進行。

第壹部分:公共廣播電視的作用。

首先,公共廣播電視的核心使命是促進公民社會和民主社會的發展,避免被專制政權或商業集團所控制。“人類是社會性或政治性的動物,只有參與城邦事務,才能擁有人類生活和人格各方面的潛力,”亞裏士多德曾指出。在大眾媒體為大眾利益服務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為大眾提供優質的節目,更希望大眾能夠提出具體的視聽需求,進壹步參與節目制作,讓大眾能夠讓媒體為自己服務,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

第二,公共廣電的節目主要是教育文化類節目,公共廣電的強項也在於教育文化類節目。雖然沒有娛樂節目那麽吸引人,但是質量更高。公共廣播電視肩負著教育全體公民,培養其高尚情操的神聖使命。

第三,公共廣播電視節目既要體現地方文化特色,保護地方文化,又要兼顧民眾和文化的多樣性,兼顧少數民族,平衡輿論,而不是壹味迎合受眾口味,把收視率置於公共利益和社會影響之上。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用“文化輸出”、“文化侵略”等詞匯描述的現象也出現了。依靠經濟實力,壹些發達國家正在與其他國家進行不平等甚至是異類的文化“對流”,這使得那些本土文化受到沖擊或腐蝕的國家不得不考慮保護本土文化的策略。但是,商業電臺往往把經濟利益放在第壹位。他們考慮的無非是如何迎合觀眾口味,如何提高收視率,如何吸引更多更有價值的廣告主。在這種情況下,公共廣播電視自然會承擔起維護和發展地方文化的崇高使命。

為了獲得更多的廣告收入,商業臺往往定位於消費能力強的受眾,現在甚至發展成了先分析廣告的需求和廣告產品的對象,再策劃節目來吸引這部分受眾的怪現象。然而,公共廣播電視節目不會拒絕某些觀眾,也不會試圖取悅某些觀眾。他們的服務對象是全體公民,包括少數民族、弱勢群體和各類消費能力較低的公民。“卡內基委員會的調查報告認為,公共廣播電視應該為人們提供壹個融合的、多元化的美國社會,成為美國社會表達不同思想和見解的‘論壇’,來自邊緣化群體的聲音可以被聽到。③"

第四,為受眾提供客觀、平衡的新聞,忠實地進行輿論監督,往往會招致政府或政黨的不滿,甚至惡意攻擊。商業電臺經常受到政黨或商業電臺所有者的政治傾向的影響。為了維護他們所維護的政黨的利益,外交使團的觀點帶有色彩。而公共電臺往往報道嚴肅新聞,體現為文化結構和社會思潮變化中各種力量的沖突。它不會為了某種私利去奉承和迎合政府或政黨,而是會客觀地揭露內幕,報道新聞,提供盡可能符合公眾利益的公平公正的觀點。

然而,在整個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世界通信也經歷了壹場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特別是從信息電子化到網絡全球化交織的新發展,促使了通信業的重構。因此,這些新的發展改變了電視廣播業的全景,從而不可避免地為公共廣播和電視創造了壹個新的環境。在這樣壹個新的生活環境中,公共廣播電視出現了壹系列令人不適的“癥狀”。下面將分別觀察這些癥狀的表現。

第二部分:公共廣播電視的危機癥狀。

首先,收費出現危機。這是公共廣電生存困境的主要原因之壹,甚至公共廣電的領導也不能幸免。在英國,BBC每年向所有電視設備所有者征收許可費,這遭到越來越多觀眾的反感。面對琳瑯滿目的節目和靈活自由的收費形式,觀眾越來越覺得BBC自以為是的體制難以被認可。在日本,公共廣播和電視也遇到了同樣的困境,觀眾不願意自願支付訂閱費。尤其是今年7月,日本放送協會NHK爆出貪腐醜聞,立刻引起了國民的極大憤慨。有的表示“必須公布新的調查結果,否則將拒絕支付訂閱費”,甚至有人對NHK公共廣播電視系統提出質疑。

上世紀90年代,日本遭遇了壹場拒絕支付收視費的運動。“新壹代公眾拒絕支付收視費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無法理解公共電視對壹個民主社會的重要性,不理解為什麽廣告費不能代替收視費,以減少繁瑣的收費程序。”。

其次,頻道和播出資源不再稀缺。英國BBC成立於1922。那時,無線電廣播成了新的“高科技產業”。在英國,電臺頻道和廣播資源被保守的英國紳士們視為稀缺的國家資源,因此應該由國家控制。然而,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調頻廣播、調幅廣播、數字廣播、有線電視、衛星電視和數字電視相繼出現。與此同時,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也在不斷改變著廣播電視的發射和接收技術,頻道數量激增。只要妳有內容,就可以不受沒有渠道的限制。此外,廣播電視不再是信息傳播的唯壹快速渠道,這大大降低了以前公共廣播電視的地位和權威。

日本NHK拒絕支付收視費的另壹個原因是“民眾並不完全理解公共電視臺存在的理由和NHK的經營性質,特別是隨著新頻道的增加,民眾不再像以前那樣看重公共廣播機構的存在。”⑤"

三是相關法律法規逐漸放松,商業廣電之間、商業廣電與公共廣電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世界範圍內對廣播電視的管理逐漸放松,使得其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日益多元化,公共廣播電視需要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例如,“20世紀50年代初,英國公眾和政界對廣播電視的需求越來越大。保守黨政府在1952年起草的第壹份廣播白皮書指出,當新聞來源越來越多的時候,在不斷增長的廣播電視行業中,某些方面的競爭被視為合法。然後在1954年3月,通過了壹項電視法令,允許建立私人公司擁有的商業電視臺,但它們必須接受新成立的英國獨立電視研究委員會(Barb)的監管。⑥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撒切爾的忠實支持者、國際傳媒巨頭魯珀特·默多克開始進入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行業。為了默多克的利益,英國政府解除了1985的壹些限制。比如不再需要掌握SMATV技術,但在這個BBC和上面的財團中是需要的。此外,對於默多克來說,跨媒體所有權和媒體所有者的國際要求也有所放松。

第四,政府提供的公共資金在減少。典型代表是加拿大廣播公司(CBC)。1995-1996從年財政年度開始的三年中,議會對加拿大廣播公司的撥款減少了65438+7700萬加元。預算削減對CBC是壹個嚴重的打擊,該公司不得不采取緊縮政策,裁員700人。地方電視臺只能制作新聞時事節目,卻不得不放棄黨觀眾喜歡的綜藝節目。而且事業單位發展至今,規模日益龐大,支出巨大;更重要的是,市場已經飽和,電視收視許可費增長停滯,而有限的資金由於節目增加和渠道拓展而不足。近年來,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的公共廣播電視都面臨著資金匱乏的問題。

第五,受眾細分化趨勢日益明顯,“大眾節目”難以滿足“小眾需求”。

電視頻道大量增加,付費電視和衛星直播電視的出現,使頻道專業化越來越適合觀眾的不同需求;而受眾在越來越多的選擇面前越來越“小眾”,使得公共廣播電視機構的原有受眾和觀眾不斷流失。“在1990之前,歐洲公共廣播電視機構仍然占據著主要市場。但到了1996,他們的市場份額已經被私企趕上了。⑧"

部分國家公共廣播電視份額表

國家公共機構的市場份額(%)

加拿大(英語)13.0

加拿大(法語)21.0

德國42.1

英國

資料來源:張曉容編輯。數字時代供應電視臺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發表於《世界廣播電視參考》,1998(7),24頁。⑨

第六,商業站的競爭。公共廣播電視臺不播廣告,靠收取收視費和他人贊助來直播。他們不能單純追求收視率和商業利潤,而更註重節目的品位和質量,從而在與商業臺的競爭中處於劣勢。公共廣播電視提供許多不考慮商業利益的社會教育節目,報道大量嚴肅新聞,反映了文化結構和社會思潮變化中的各種權力沖突。當然,僅靠智育類節目是很難獲得高收視率和收聽率的。

在經濟浪潮的強烈沖擊下,公共廣播電視的社會作用變得越來越顯著和重要。同時,由於種種原因,它的生存狀況越來越差。最明顯的例子就是BBC所謂的“生存危機”和“BBC保衛戰”。那麽在未來,如何保持公共廣播電視的地位和作用就成了壹個迫切需要討論的話題。

第三部分,公共廣播電視的發展對策。

壹是在不損害公共廣播電視質量的前提下,盡量制作播出收視率高的節目。這裏我們還是以英國為例。據統計,英國人特別喜歡肥皂劇、綜藝節目和威爾遊戲。壹項名為《英國電視的變化趨勢:電視劇和時事節目案例研究》的調查指出;“在過去的20年裏,電視單個劇本減少了壹半,而肥皂劇增加了5倍。商業電視臺把政治、外交和經濟領域的報道交給了BBC。”傳統上,肥皂劇與公共廣播公司的想法不同。20世紀80年代初,BBC的黃金時段收視率只有ITV的壹半。當時BBC的總經理邁克爾·格拉德(Michael Grade)認為ITV晚上播出的肥皂劇吸引了觀眾的註意力,BBC應該直播類似的節目來競爭,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隨後,BBC直播了《東區故事》,這個劇本的方方面面都是在對目標觀眾進行研究和測試後,根據觀眾的喜好設定的。結果這部在電視不再播出的理念和市場需求之間取得了很好平衡的肥皂劇上演了幾十年,獲獎無數,成功挽救了當時BBC的晚間收視率。目前,公共廣播電視系統已經開始制定節目質量調查,與收視率構成雙重評價體系,全面衡量公共電視的節目價值。

第二,開發適合公共廣播電視的低成本節目。受眾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最大需求之壹是獲取新聞信息,利用新聞節目提升自身威望是各大媒體的常用手段。因此,美國三大電視網和CNN都不遺余力地在新聞節目上投入巨資。但限於公共電視臺的資金實力較弱,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美國壹家公共電視臺的總裁“認為在美國這個新聞過度的國家,公共電視網無能為力,無意在商業電視網上制造聳人聽聞的新聞。”為了顯示公共電視網在關註公共事務和高水平理解新聞報道方面不同於商業電視網,最終醞釀了新聞壹小時。⑩”(“新聞壹小時”,全稱“麥克尼爾和萊爾新聞壹小時”,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脫口秀節目的典範,最適合表達對公共事務的關註。新聞壹小時主要分析當天的新聞。新聞報道前半小時,新聞素材更精煉,事件報道更深入,但每條新聞耗時較長。後半小時在演播室進行現場討論,就當前熱點問題收集不同觀點,加深對新聞事件的理解。簡而言之,公共廣播和電視應側重於對新聞事件的深入報道和分析。

第三,繼續保持自己獨有的特色。在信息社會,壹方面,公共廣播電視組織可以提供公共論壇,發揮民主作用;另壹方面,它確保了高質量的節目和文化的推廣。公共電視臺跟不上商業電視臺是沒有出路的。壹味迎合觀眾口味,在節目中與商業臺趨同,失去自己的特色,最終失去生存空間。因為如果公共臺和商業臺提供的節目沒有區別,納稅人就沒有必要維護這些公共機構。因此,在新的行業生態條件下,公共廣播電視機構必須重新定位自己,制定長期目標,提高團隊素質,以高水平、高質量的節目吸引觀眾,重新展現非商業臺所能替代的自身價值。公共廣播電視“不是政府補貼的商業活動,也不是半商業性和半公益性的結合”,而是不可或缺的公益性服務。

訂閱費是BBC堅持高質量節目和獨立公共服務目標的基礎。長期以來,BBC以其優秀的節目質量形成了廣泛的影響力,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即使在資金緊張的時期,BBC也從未降低對節目的要求,而是開始大力開拓海外市場,拓展生存空間,用商業活動的收入來補充對節目的投入。

第四,精簡機構,削減不必要的開支。近年來,BBC實行開源節流,精簡機構,降低管理成本,增加節目投入。公共廣播電視本身並不配置廣告,而是通過收取有限的收視費或政府補貼來運營,因此其經濟實力遠不及商業臺。所以要“精兵簡政”,把經費用在制作高質量的節目上,保證更多的收入和更高的社會聲望。

結論:公共廣播和電視將繼續存在。

目前,在商業電臺的包圍下,公共廣播電視確實處於“全球衰落”的境地,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毋庸置疑的,因為“處於危險之中的不是公共廣播電視,而是民主本身”⑾。“當市場已經脫離了社會發展的進程,圍繞公共電視的爭論實際上更關乎我們的整個生活,我們的行為準則、價值觀和道德體系。”。我們的社會過程是壹個民主發展的過程,所以公共廣播電視會成為有創造力的、最可靠的廣播電視臺和節目制作者。BBC經過改革調整後的復興,為公共廣電的發展樹立了榜樣,這個榜樣也證明了公共廣電的生存空間依然存在。但是,公共廣播電視確實需要反思和改革。

  • 上一篇:先鋒小說的敘事語言和風格是怎樣的?
  • 下一篇:作文材料,關於“看門人”的名言、事例、成語、句子都可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