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前可以放松臀肌、闊筋膜張肌、腹肌、髂腰肌、內收肌,效果更理想、更持久。重要的是說三遍,不是按壓拉伸,是放松!
歸經:中脘為胃的募穴,八會穴的腑會,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任脈的交點。中間是中間,上腹腔是上腹腔。此穴為胃脘穴中部,故名。
定位: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線上,臍中上4寸。
功能:中脘穴具有和胃健脾、通降腑氣、燥濕降逆的功效。是惠陽九穴之壹。
適應癥:中脘穴用於治療的疾病範圍很廣,主要針對脾胃病。因為胃與很多經絡有密切聯系,比如手太陽經“達胃,屬小腸”;手的太陰經“隨食欲”;足太陰經”屬於脾,絡胃.....從胃、上膈、心”,其絡脈“入胃”;足陽明經“下膈,屬胃,絡脾”;足厥陰經“托胃,屬肝膽”。根據“經脈循行,主治達”的原理,可以用此穴治療與胃有關的經絡疾病,也就是說,經絡異常引起的胃病,都可以用此穴治療。而且由於中脘穴為胃之穴,胃主受納,衰水谷,是五臟之海,食物入胃,五臟皆在胃中充盈之氣。如果胃腑臟功能異常,氣血來源不足,臟腑經絡營養不良,就會發生許多疾病,所以治療胃是治療許多疾病的基礎。綜上所述,此穴是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必備穴位,主要可用於治療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虛弱,運化失調。同時,這個穴位也是很多疾病治療的常用穴位。
針灸艾灸:直刺0.5 1寸,局部酸脹較重,胃部有收縮感。註意:孕婦慎用。
中脘穴深部有胃、胰腺和腹主動脈,所以直接針刺不宜過深,尤其是瘦弱患者。
如有肝脾腫大,不宜在左、右、上側穿刺。
孫氏的秘密方法:針從杯子中間插入,刺向脊柱前部。仰臥,屈膝,張口,迅速破皮,然後在下針階段以呼氣為契機進針(輕輕下針,若針尖觸及腸壁,腸管收縮避開,並以此為契機將針推下臺階,以達到脊柱前部)。針感:脊椎電擊感、背部昆蟲爬行感、腹部器官的泵感。
經絡循行:貫穿任脈、督脈。
神經分布:淺層有肋間神經前皮支,深層有內臟叢和腹交感神經鏈。
歸經:《黃帝內經·蘇文六微題》:舒天之上,天氣為主宰;在舒天的統治下,地球被氣體所主宰;氣和傳播的區別在於,人氣源於氣,壹切源於氣。舒天為大腸開了壹個洞。天是天,樞紐是樞紐。肚臍上,天屬陽,肚臍下,地屬陰。平臍的高度相當於天地之間的樞紐,穴位在肚臍旁邊,故名舒天。
位置:舒天在腹部中間,離臍2英寸。
作用:天樞穴有散調腸腑、和胃理氣健脾、理氣解郁、調營調經的作用。
適應癥:足陽明經屬胃絡脾,胃為六腑之長。《黃帝內經·靈樞本書》中“大腸、小腸屬胃”。此穴靠近胃腸道,是大腸經與氣交匯的穴位,所以能調理胃腸道,治療大腸腑實證。
女性用血,脾胃為氣血化生之源,與女性經血虧虛有關;陽明經是氣多血多的經絡,血靠氣,氣滯則血瘀。沖脈從子宮開始,出到街上,隨著陽明經沿著腹部往上走,是壹片血海。細胞豐富的血虛者,可補舒天,益生化之源;子宮內有瘀血者,可瀉舒天行氣活血化瘀。
針灸艾灸:直刺0.8 1.2寸,局部酸脹,針感可波及同側腹部。
針尖略向上傾斜,針感可以沿著足陽明胃經的路線去不準的點。
當針尖朝水道穴方向稍刺時,針刺感可沿足陽明胃經下行至歸來穴。
艾條灸或溫針灸為5 10,艾條灸為15 30分鐘。
註意:孕婦不宜艾灸。
仰臥,用食指和中指摩擦舒天2分鐘,可提高免疫功能,緩解消化不良、惡心嘔吐、腹脹、腹瀉、腹痛等癥狀,效果明顯。
掛鐘
歸經:針灸經典:掛鐘,在足外側踝部三寸動脈處,足有三陽絡脈,按壓陽明脈是絕對必要的。又稱絕骨(備急千子方)、髓穴(艾灸圖殘卷)。屬於足少陽膽經。掛鐘是八會穴的髓會。掛是掛,鈴是鈴。此穴在外踝上,是古代兒童掛足鈴的地方,故名吊鈴。
定位:掛鈴點在小腿外側,外側腳踝尖端上方3英寸,腓骨前緣。
作用:宣中穴具有調理肝膽之氣、通經活絡、祛風止痛、補髓壯骨的作用。它是中風經絡偏癱傳統治療的重點之壹,也可用於治療中風昏迷復蘇後的偏癱後遺癥。經常艾灸吊鐘和足三裏可以預防中風。
【適應癥】玄中穴用於治療頭頸部、胸脅部及循經部位的疾病。
針灸艾灸:壹般為1.0 1.5寸直,局部酸脹,或散至足部。
註意:針刺時,切記手法不可過猛,以免刺傷腓神經分支,造成下肢麻木,行走困難。
歸經:陽光穴是經絡外奇穴的名稱。萬老中醫針灸五十年。手背上,位於第三、第四掌骨交界處的凹陷處,兩側各壹穴。陽光穴是萬芳琴發現的,用來替代腰痛,減輕患者痛苦。因能給患者帶來歡樂而得名。陽光穴主要用於腰痛。
定位:陽光穴在手背上,位於第3、4掌骨交界處的凹陷處。
針灸艾灸:以35度向腕關節方向進針,針刺5分鐘左右。手法以補充為主。
腰椎間盤突出常見於中青年患者,且易復發,部分患者伴有椎管狹窄,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日常生活中也要適當進行壹些體育鍛煉,註意護腰和全身保暖,尤其是腰部保暖避免受涼,避免壓力、彎腰等動作對腰部的刺激。最好睡硬板床,有助於減輕腰部壓力,同時要增加營養攝入,避免癥狀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