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六盤水市的民間美術形式用途及藝術特點

六盤水市的民間美術形式用途及藝術特點

傳統美術:我市的少數民族在解放前大多沒有自己的文字,文化是靠口頭文學和服飾藝術、繪畫等形式來表達。他們不僅將各自民族的歷史融於口頭文學中,也描繪於服飾藝術中,成為傳世的“無字史書”,在歷史學、人類學等學科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梭戛箐苗彩色服飾、南開小花苗花背藝術、布依族服飾等。

傳統技藝: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都與人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基本涵蓋了各類別的器具或物件,同時也蘊含著古老的技藝信息和民族文化信息,如苗族服飾制作工藝、布依族服飾制作工藝、苗族蘆苼制作、直簫制作、花背制作工藝、刺繡工藝、織布工藝、盤縣老廠的造紙工藝、盤縣砂陶制作、六枝布依族油團粑制作、背兜制作工藝、竹編工藝、剪紙工藝等等。

二、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構想

(壹)彜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1、八大山自杞國彜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區域內有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彜族婚嫁習俗》、《羊皮鼓舞》等17個項目。

《彜族婚嫁習俗》:盤縣彜族婚嫁習俗自古流傳,是貴州乃至中國彜族婚嫁習俗的重要表現區域,盤縣彜族文化區域處於貴州彜族文化圈和雲南彜族文化圈的結合部,這裏是雲貴彜族文化積澱最古老的地區之壹。其特有的價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其壹,盤縣彜族婚嫁禮俗是千百年沿襲下來的古制,是盤縣彜族深厚歷史傳統文化的積澱;其二,彜族的畢摩文化在盤縣彜族婚姻儀式中有重要的體現;其三,盤縣彜族的婚嫁習俗中展現的民族音樂和歌舞文化具有豐富的藝術性。其中的酒禮歌和哭嫁歌完整地以歌代言,描述了男女雙方從相識到成親的過程,俗蘊含了彜族豐富的傳統文化。

《羊皮鼓舞》:盤縣羊皮鼓舞是壹種源於民間道壇娛神儺舞,它是壹種祭祀舞蹈。最初主要流傳於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的劉官屯、雞場坪、羊場等鄉鎮的漢族中,其中雞場坪鄉的最具特色。是壹種面具舞,有判官、和尚、觀音、土地、彜王五個角色。表演人數的多少視情況而定,至少不低於兩個,壹般是三個,也可以十幾人壹起表演。表演時服飾沒有特殊的要求,也沒有固定的跳舞場所。舞步基本上都是模仿各種動物的動作,伴奏主要為羊皮鼓、鑼。舞者聽鼓、鑼聲邁步,隊形多變,動作原始古樸、情節隨鼓鑼聲展開,起伏跌宕,並且充分展現了男性的陽剛大氣,極具觀賞性。同時還具有很高的舞蹈藝術研究、歷史研究價值。

主題定位:民俗文化。

開發區域:盤縣四格、坪地、普古、松河、雞場坪、淤泥、保基;水城縣營盤、龍場、順場、新街、楊梅、玉舍、勺米、坪寨、紙廠、雙戛;六枝特區折溪等彜族鄉。

保護內容:八擔山彜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歌舞文化、節日文化、服飾文化、民俗文化、制度文化、古村落文化。

2、鐘山區新華村彜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此區域內有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彜族鈴鐺們》、《彜族莫蒿畝》等4個項目。

《彜族鈴鐺們》:新華村彜族鈴鐺舞,彜語稱“懇合唄”,是該民族為告別和悼念死者而跳的壹種祭祀舞蹈。流傳在民間的《懇合唄》壹般為四人所跳,四個勇士,各站壹方,把關四個方向,預防外敵入侵,維護中央政權,保護自己的民族和家園,跳舞之前要選“懇合”(即唱)悼念歌,按先歌後舞、先主後客、先大後小的秩序,不零不亂、井井有條。舞者左手拿彩帶,右手拿鈴鐺(喻意為武器),腰部系壹紅底白邊分叉式圍腰,彜語稱“畝仔撒喉”(意為騎馬而站時所用的盔甲),無任何伴奏,全憑舞者之間相互的默契感,以手中的鈴聲作為節奏,歌畢即舞。該舞動作古樸簡單,鏗鏘有力;節奏明快,場面熱烈;步伐交錯,進退有序;舞者腰肢前後左右扭動,或前伏後仰,或相互背馱,有步步逼人之感。舞時,族人們或打燈火照明,或鳴槍放炮、吶喊助威,整個場面猶如駿馬奔騰,氣勢相當豪邁、恢宏,而且撼人魂魄,審美價值很高也極具觀賞性。

《莫蒿畝》:新華村彜族“吹嗩吶”,彜語“莫蒿畝”,別稱“木嗩吶”。它是居住在烏蒙山脈腹地的彜族世代相傳的、在節慶民俗活動中吹奏的、以手工木嗩吶、羊皮鼓、鐵制鑔、“Y形木棒為道具,以吹奏彜族傳統曲目《迎賓曲》、《送親曲》、《阿西裏西》等為吹奏內容,以三人男性為壹個吹奏組合的壹種彜族傳統音樂表現形式。其嗩吶壹支高音,壹支低音,每曲嗩吶曲目都有合音,是和諧音程。其吹奏特點為高音起調,低音附和,鼓音定調。其曲調主要表現彜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吹奏嗩吶是其思想、感情流露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

主題定位:民俗文化。

開發區域:鐘山區汪家寨鎮新華村及周邊村寨。

保護內容:新華村彜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歌舞文化、節日文化、服飾文化、民俗文化、制度文化、古村落文化。

(二)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1、青林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的優勢。區域內有國家級、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蘆笙舞》、《苗族民間故事》、《苗族服飾》等5個項目。

 《苗族蘆笙舞(箐雞舞)》:“水城苗族蘆笙舞(箐雞舞)”是苗族同胞在聚會時表演的壹種集體競技舞蹈,該舞蹈起源於苗族“老譜”在民族鬥爭及生產生活中的經歷,尤以水城縣南開鄉“小花苗”支系民族的蘆笙手所跳的最具代表性。南開苗族彜族鄉位於水城縣北部,東接青林鄉,南鄰保華鄉,西伴木果鄉,北靠金盆鄉。它是研究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對挖掘、整理、研究“小花苗”支系民族的繁衍、遷徙、征戰、歷史著有重大意義。它的影響面和涉及鐘山、納雍、赫章等縣(區)“小花苗”族支系村寨,是黔西北“小花苗”支系民族特有的民間舞蹈藝術,也是“小花苗”支系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標識之壹。上世紀50年代末,素有“黔西北蘆笙王”之稱的張文友代表中國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並得到了周總理的親切接見。1989年7月,南開偏坡苗寨的苗族蘆笙舞蹈藝術家祝興榮、祝興智兄弟倆在美國華盛頓舉辦的有中國、前蘇聯、日本、德國參加的四國藝術節上,以粗獷奔放的舞姿,變化多端的演技,幹凈利落的步伐,激烈快速的旋轉及出色的腳下功夫將“箐雞舞”推向高潮,給外國朋友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苗族民間故事》:居住在水城縣陡箐鄉坪箐村的“大花苗”支系是縣境內唯壹壹個人口較少,傳統文化較為獨特古老的“西部方言苗族”支系。其民間故事傳承久遠,原始,具有與“東部方言苗族”、“中部方言苗族”以及“西部方言苗族”中其他支系完全不同的內容和特色。如已搜集到的開天辟地神話《太陽月亮怎樣來的》、自然天象的傳說《“閃谷包”的來歷》、動物故事《小黃麂和豹子》生活幻想故事《擔莫早鬥虎》、《虎妻》、《莫嘎都和莫各鬥彩》、《蘆葦沖》以及機智人物故事《阿奴堵換妻》等,從中就可窺見當地苗族怎樣從歷史走來,怎樣開“黑洋大箐”,怎樣和惡劣的環境進行不屈的鬥爭,和頑強的抗爭等。給人們充分認識“西部方言苗族”的不平凡的艱辛生存發展歷程洞開了壹道五彩斑瀾的窗口。

開發區域:水城縣南開鄉、金盆鄉、青林鄉、陡箐鄉等地。

2、梭戛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梭戛箐苗彩色服飾藝術》:清代初年,六枝梭戛社區的這支苗族人,為躲避戰亂的沖擊,經歷了長途而艱難的遷徙來到梭戛的崇山峻嶺中定居至今。長期以來,他們生活在特定的高原環境中,創造了獨特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交往文化。在這支苗族女性的頭上裝飾以木制新月狀“長梳”挽“發髻”為頭飾的標誌,同時,也以這種頭飾為認同標誌,並與本民族的其他支系相區別獨特標誌。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的優勢。區域內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梭戛箐苗彩色服飾藝術》、《梭戛三眼簫藝術》等4個項目

主題定位:民族文化。

開發區域:六枝特區梭戛苗族彜族回族鄉安柱村安柱寨,高興村隴嘎寨、小壩田寨、高興寨、補空寨,新華鄉新寨村大灣新寨、雙屯村新發寨。

3、馬場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的優勢。區域內有省級、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族直簫樂藝術》、《苗族采花節》等3個。

《苗族直簫、大筒簫藝術》:直簫、大筒簫音樂是中國民族民間器樂的壹個組成部分,也是貴州苗族音樂中的奇葩。大筒簫在器形也是民樂裏極少見的倍低音竹管樂器,它在壹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我國民樂裏倍低音樂器的不足。也是中國樂器化程度較高,可演奏復雜曲目的倍低音竹管樂器。直簫在貴州西部的部分苗族地區,不僅僅是樂器,還是禮器,與婚嫁禮儀等民俗文化關系密切。其特殊的語言方式在當地苗族生活中含有多種社會功能的文化載體。

主題定位:民族文化。

開發區域:盤縣馬場鄉滑石板村及鄰近區域。

(三)布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1、羊場布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的優勢。區域內有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布依族盤歌》等項目。

《布依族盤歌》:布依族盤歌伴隨著布依族的形成而萌發,伴隨著布依族的產生、繁衍、發展而逐步豐富起來,是布依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發展至今,布依族盤歌的內容、形式、譜調等已較為完整。從內容上分,布依族盤歌涉及到了勞作、時政、儀式、愛情、生活環境、歷史傳說等諸多方面;從演唱場合分,有室內演唱和野外演唱兩種形式;按演唱曲調分,可分為情歌調、禮教調、婚慶調、喪葬調等。布依族盤歌還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倫理道德、宗教等眾多領域,甚至對布依人特有的心理特征和情感傾向都有生動描述,是布依族人民記載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布依人的壹部無字百科全書,具有珍貴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

主題定位:民族文化。

開發區域:盤縣羊場鄉。

2、猴場布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的優勢。區域內有省級、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布依族服飾(五等裝)》等項目。

《布依族服飾(五等裝)》:布依族人口在水城縣境內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彜族和苗族。主要居住在北盤江沿岸的猴場、紅巖、花嘎、野鐘、雞場、發耳壹帶。各地支系裝束不壹,尤以猴場、紅巖壹帶的“喜鵲布依”支系(因其長見的青年裝多為白色上裝配青色無袖外衣,形似喜鵲毛色,俗稱為“喜鵲布依”)的五等裝最具特色。其中以猴場打把村保存較為完好。五等裝分為:特等裝、壹等裝、二等裝、三等裝、四等裝。特等裝壹般在辦喪事祭祀場合穿;壹等裝在婚嫁場合穿;二等裝在吃酒、聚會時穿;三等裝在青年聚會趕表等社交場合穿;四等裝在幹活和平時穿。五等裝的最多的為五至八件套,最少的為壹至二件套。五等裝上所用的刺繡、挑花,是布依服飾的核心和靈魂,其工藝有平繡、盤繡、辮繡、纏絲、鎖扣、打子繡等。刺繡中各種技法相間,繡工嚴謹。傳統花紋有盤龍、飛風、遊魚、蝴蝶、雲勾、樹葉、白果、牽牛、刺梨、稻穗等圖案形式,用色多以青、紫輔底,用白、黃、綠、桃紅、大紅、深藍、淺藍等色相互襯托搭配,色調明朗鮮活,繡法或平順滿鋪,或盤結纏繞,有較強的立體浮雕效果。五等裝用料過去家家都有臺土織布機,由自己種麻織布,制靛並染制剪裁裝飾縫制。

主題定位:民族文化。

開發區域:猴場鄉、六枝特區中寨鄉,果布戛鄉、蟠龍鄉、紅巖鄉。

3、月亮河布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的優勢。區域內有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布依族民間故事》、《布依族服飾》等項目,另外,在隴腳月亮河已經建設有《月亮河布依族文化風情園》。

主題定位:民族文化。

開發區域:隴腳鄉。

(四)居都仡佬族文化生態保護區

資源評價:自然條件優越,發展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民俗風情濃厚,民俗文化特色鮮明,項目基礎好、水平高的優勢。區域內有省級、市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仡佬族吃新節》等

《仡佬族吃新節》:六枝特區箐口鄉居都村是貴州省內仡佬族語言保留得較為完整的仡佬族社區。由於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語言基礎,居都仡佬族創造了古樸、獨特、神秘的祭祀文化。其中,以“吃新節”最具代表性。吃新節是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八月的第壹或第二個虎場天,居都仡佬族“吃新節”便開始了,整個節日持續三天,目的是祭祀天地、緬懷祖先、祈禱豐年。它不但保留了許多遠古時代的風俗信息,而且“吃新”氣氛熱烈,充滿情趣。祭祀文化是“吃新節”的核心,其內涵體現為祖宗崇拜和自然崇拜。祭祀活動由長房主事人主持。長房主事人是本宗姓的長房長子,地位世襲。祭祀用語全為仡佬語,不準說其他民族語言。祭祀宰牛(宰馬),講求“血祭”,崇尚雄性和神力。祭祀物品除用牲畜、米飯之外,長房主事人還要上山采集數種野生植物,以此紀念祖先“開荒辟草”的艱辛。居都仡佬族“吃新節”為我們真實地記載著中國歷史衍進過程中的仡佬族民俗風情,它承載著仡佬族生生不息的優秀傳統文化血脈,是我們研究仡佬族原始信仰和仡佬族歷史人文生存變遷的壹部“活態”教材。

主題定位:民族文化。

開發區域:居都寨、松林寨、丫口寨、舊寨。

  • 上一篇:2022康復科工作年度計劃
  • 下一篇:壹首關於苦難的詩就是財富。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