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成本是美國質量管理專家費根堡姆在20世紀50年代初最早提出,他主張把質量預防費用和檢驗費用與產品不合要求所造成的廠內損失和廠外損失壹起加以考慮,並形成質量成本報告,成為企業管理者了解質量問題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影響,進行質量決策的依據。質量成本得到了西方國家的普遍重視,特別是隨著J.M.朱蘭博士“礦中黃金”理論的提出,更使建立在這壹基礎之上的質量成本理論日趨完善。在ISO8402-1994質量成本是為確保和保證滿意的質量而發生的費用以及沒有達到滿意的質量所造成的損失。
但這壹質量成本理論其實質仍是將質量成本分為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質量損失和外部質量損失四個部分,並以它們的因果關系為基礎,構建其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根據這壹質量成本理論,檢驗費用與預防費用在開始時壹般較低,並隨著質量要求的提高而逐漸增大,當質量達到壹定水平後,若再要求提高質量,質量管理費用就會急劇上升。內部質量損失與外部質量損失情況正好相反,開始時由於合格品率較低,質量損失較大,但隨著質量的提高,質量損失則會逐漸下降,當質量達到壹定水平後,盡管大幅度增加檢驗費用和預防費用,但質量損失的下降速度反而會逐漸減慢。因此,在產品質量上就必然存在著壹個理想點,即當產品質量確定在這壹點時,產品的質量總成本最低,企業的收益最大。該點為最佳質量水平,其對應的質量成本即為最佳質量成本。
這壹質量成本理論從誕生時起,其全部內容都是圍繞著以最少的質量資金投入,消滅盡可能多的廢次品損失這壹核心思想展開的。其研究與應用,在企業的質量管理工作中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但面對6西格瑪質量管理表現出了許多問題:
1、面對6西格瑪質量管理取得的巨大成效,傳統的質量成本理論顯出缺陷。
根據傳統的質量成本理論,3西格瑪質量水平為最經濟、最合理的質量水平。但從有關資料得知,達到6西格瑪質量水平的企業,其質量費用還不到銷售額的10%;達到5西格瑪質量水平的企業是10%~15%;達到4西格瑪質量水平的企業是15%~20%;達到3西格瑪質量水平的企業是20%~30%。隨著質量的不斷提高,企業的利潤率不斷提高,質量成本占銷售額的比重不斷下降。如美國通用電器(GE司從1996年正式導入6西格瑪質量管理,在短短的幾年內獲得了極大的質量與生產力的提高和巨大的市場回報。通用電氣1998年的營運毛利率達到創紀錄的16.7比前壹年提高了1個百分點,超過90年代初的水平?12%?4個百分點,從6西格瑪質量管理中的獲益超過了15億美元。
2、6西格瑪質量管理目標是增加利潤,傳統質量成本理論不能全面反映質量管理的績效。
6西格瑪質量管理的目標是消除無附加值活動,縮短生產周期,增加利潤。質量成本只是質量資金運動中的壹個環節,它只能影響質量損益的壹個方面,而不能替代質量損益。因此,單獨核算質量成本不足以用來評價質量管理的得失、質量經濟效益的好壞,也不能為全面質量管理的有效開展提供完整的價值參考,有時還可能為全面質量管理提供錯誤的成本信息。例如,傳統質量成本理論認為,質量成本上升是壹個不好的跡象,應加以控制;但如果質量成本增加引起的質量收入的上升幅度超過了質量成本上升的幅度,就應被視為是好現象。相反,質量成本下降是管理的理想目標,應加以鞏固;但如果質量成本下降所引起的質量收入的下降幅度超過了質量成本的下降幅度,則質量成本的下降應被視為是不正常的,必須阻止。
3、6西格瑪質量管理以顧客為中心,傳統質量成本理論以企業為中心。
6西格瑪質量管理是從顧客的觀點考慮質量問題,強調顧客滿意度。然而根據最優質量成本模型所確定的最優質量水平,是僅僅從企業內部考慮的最經濟的質量水平,顯然不壹定是市場評價最好的質量水平,結果允許有缺陷的產品投放市場,不能極大程度地滿足顧客的需求,產品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最優質量成本模型用孤立的觀點看待問題,沒有考慮市場對企業的影響,沒有考慮產品質量對消費者的使用成本和生產效率的影響,沒有考慮產品質量對社會、對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