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林舊事》說,宋代即有“鼓子詞”,北宋末安郡王趙令畸為首創者;
2.鼓子產生於唐代。鼓子詞有壹個曲調名叫“打棗竿”,據說為唐太宗打棗時所唱;
3.現代曲藝家陶鈍認為,唐人元縝的傳奇《崔鶯鶯傳》誕生後,先有宋人趙德麟據其事改編為鼓子詞作品進行傳唱,繼有金人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亦屬於鼓子詞;
4.《蘭州簡史》認為,蘭州鼓子是由宋詞、元曲〈諸宮調〉演變而來,與唐代的敦煌變文有十分密切的淵源關系;
5.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編撰的《說唱藝術簡史》認為,蘭州鼓子源於宋代,流行於甘肅蘭州地區;
6.《蘭州鼓子研究》認為,蘭州鼓子在北京八角鼓、陜西眉戶成型之後,由外地傳來,非由本地某壹人始創。
意見盡管不壹,但傳達了壹個***同的信息:蘭州鼓子是壹種擁有悠久歷史的民間曲藝形式,而且,主要流傳於蘭州地區,無論始於唐宋,還是繁盛於明清,都是壹種非常值得珍視的地方曲藝遺產。
壹.歷史起源
蘭州鼓子的產生及其形成的歷史年代,尚無壹致看法。據《四庫全書提要》記載:“宋趙德麟(令田寺)始創商調鼓子詞,用‘蝶戀花’譜西廂十二首”。鎮原慕少堂在《甘寧青史略》中沿用此說,稱“鼓子詞的創始人,是宋安定郡王趙德麟(令田寺)”。現代曲藝專家陶鈍也說:“唐人元稹寫崔張故事的傳奇《崔鶯鶯傳》後,先有宋人趙德麟傳寫其事的鼓子詞說唱作品,繼有金人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另有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編撰的《說唱藝術簡史》明確提出:“蘭州鼓子源於宋代,流行甘肅蘭州地區。”這樣鼓子的研究者們便提出了如下幾種說法:壹種意見明確提出,蘭州鼓子可能始創於宋,曾繁榮於元、明之際,但也不排除受宋詞、元曲的影響;另壹種看法認為,可能由宋詞、元曲的諸宮調演變而來,並與唐代的敦煌變文有著血肉關系;還有壹種意見認為,北宋時廣泛流傳在北方的鼓子詞,首先傳入安定郡,經過趙德麟加以豐富,然後再傳入蘭州,又吸取了當時蘭州流行的“平調”、“勾調”、“當調”的優點,成為了蘭州流行的十大調之壹。然而《蘭州鼓子研究》壹書,卻提出壹種新的見解:“蘭州鼓子的產生,應當在北京八角鼓、陜西眉戶的成型之後,而且應該說是由外地傳來,並非由當地某壹人所始創”,“由北京八角鼓繁衍而生的新型地方曲藝———蘭州鼓子,大約在清道鹹前後,便開始在當地娛樂場所慢慢傳唱了。”這裏明顯地存在著產生年代的差異,該書明確提出了清代的道光、鹹豐時期。不過,以上幾種說法都有壹個***同點,即蘭州鼓子的產生,絕不是壹個人所能成就的,而總是有壹個歷史發展的形成過程。至於哪壹種意見才是正確的結論,還有待於進壹步的研究。
蘭州鼓子作為壹門古老的藝術,八九十年代,不僅國內有關學者重視研究,而且還引起了許多外國學者的濃厚興趣。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美籍華人趙如蘭教授,專程來蘭錄制蘭州鼓子,她回到美國後翻譯成英文放映,影響極大,而且得到美國音樂家們的高度贊揚,視這門古老的藝術為“中國的瑰寶”。
二.藝術特色
蘭州鼓子是以唱為主的傳統曲藝形式,其中有1人、2人、3人演唱之分;主要表演手法是唱和說,有的段子光唱不說,有的段子又光說不唱,而有的段子則有唱有說,似唱似說。壹般采用自彈自唱形式,演出時要求演員的手勢、面風等,都要能給聽眾以美的感受。
蘭州鼓子表演形式多樣,有些段子只說不唱,有些段子則有說有唱。演唱時以三弦為主要伴奏樂器,還輔以揚琴、板胡、二胡、琵琶、月琴、簫、笛等,演唱者壹般為壹人。其唱腔清雅婉轉,音域幽廣,表白清晰,起伏平和,能將喜、怒、哀、樂等復雜思想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演員的手勢和面部表情都能給聽眾以美感。蘭州鼓子,曲牌豐富,唱腔優美,風格高雅,韻味悠長,且鄉土氣息濃厚。搜集到的曲牌約有壹百多種。從聲腔上來講,可分為平調、鼓子、越調三種,平調多為單支的小令和大曲;鼓子腔是由鼓子頭加若幹曲牌再加鼓子尾聯綴而成;越調腔也是由越調加若幹曲牌再加越尾聯套而成。各種曲牌都有其特點,可以表達不同人物的不同情緒,如"邊關調"的悲壯,"北宮調"的淒涼;"緊訴"的熱烈緊張,"慢訴"的舒緩輕快;"石榴花"和"倒推槳"的抒情婉轉,"金錢調"和"剪靛花"的喜悅平和以及"羅江怨"、"疊斷橋"的憂郁悲傷。再如提煉全曲精華的"鼓子頭",敘述情節的"詩牌子",傾訴衷腸的"悲調",還有抒發豪情的"依爾喲",真是千啼百囀,各盡其工。伴奏樂器以三弦為主,揚琴、月琴、琵琶、二胡、板胡、梆子、小鈴、簫、笛等為輔;早年還有八角鼓、四葉瓦、瓷碟等擊節伴奏,後則用小月鼓擊節起頭。傳統曲目內容大致可分為三類:壹是贊頌祝賀之詞;二是詠物寫景之言;三是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其中占主要地位的則是第三類。
三.傳統劇目
長期以來,蘭州鼓子主要由業余愛好者演唱,職業藝人很少,王義道、曹月儒、唐江湖、馬東把式、張國良、盧應魁等是早期比較有名的蘭州鼓子唱家。蘭州鼓子的曲目,搜集到的已超過1000種,內容極為廣泛,涉及歷史故事、民間傳說,以及詠贊景物、喜慶祝頌之類。主要有閨情曲、英雄曲兩類。前者如《別後心傷》、《拷紅》、《鶯鶯餞行》、《獨占花魁》等,曲詞重辭藻的雕飾。後者如《武松打虎》、《林沖夜奔》、《延慶打擂》等,曲詞通俗流暢,具有民間說唱文學風格。另外還有些反映消極出世思想的,如《紅塵參透》、《漁樵問答》等,當是出於封建文人之手。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改革了曲調,也編演過壹些新曲目。隴劇的代表劇目是《楓洛池》、《旌表記》、《謝瑤環》、《假婿乘龍》、《紅燈照》、《杜鵑山》、《草原初春》等。
四.表演形式
蘭州鼓子是形成並主要流行於甘肅蘭州地區,用蘭州方音表演的傳統曲藝形式,相傳甘肅農村流傳的以唱《打棗歌》和《切調》為主的“送秧歌”形式流入蘭州後以清唱方式表演,形成蘭州鼓子,時在清代中晚期。清末民初蘭州鼓子又受到北京傳來的“單弦八角鼓”和陜西傳來的“迷胡子”(眉戶)等的影響,藝術上進壹步定型。其表演形式為多人分持三弦、揚琴、琵琶、月琴、胡琴、簫、笛等坐唱,走上高臺後由壹人自擊小月鼓站唱,另有多人用三弦、揚琴、琵琶、月琴、胡琴等伴奏。
蘭州鼓子唱腔的音樂結構屬於曲牌聯套體,常用的唱腔曲牌有《坡兒下》、《羅江怨》、《邊關調》等四十余支。其傳統節目內容極為廣泛,既有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題材的中長篇,也有詠贊景物和喜慶祝頌的短段。廣受聽眾歡迎的節目有“閨情曲”和“英雄曲”兩類,前者如《別後心傷》、《拷紅》、《鶯鶯餞行》、《獨占花魁》等,後者如《武松打虎》、《林沖夜奔》、《延慶打擂》等,也有壹些反映消極出世思想的作品,以《紅塵參透》、《漁樵問答》等最為典型。
五.曲藝傳承
20世紀40年代中期,熱心蘭州鼓子的愛好者李海舟(1907—1983)組織了“南山學會鼓子研究會”,調查保存了不少蘭州鼓子的藝術資料。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蘭州鼓子開始走上高臺,出現了壹些新節目,代表性的有《楊子榮降虎》、《奪取杉嵐站》、《劫刑車》、《韓英見娘》等,知名演員有段樹堂、王子英、張麟玉、王雅錄等。
長期以來,蘭州鼓子的繼承發展處於自流狀態,藝人很少,演出難見,急需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扶持和保護。
從傳承譜系中可以看出,蘭州鼓子藝人處在嚴重的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狀態,現今比較活躍的藝人絕大多數都在60歲左右,50歲以下的僅有數人。由於政府部門沒有設立對蘭州鼓子的專項財政開支,每次舉辦活動都是由藝人和愛好者自籌資金,藝人們也沒有固定的活動場所,限制了此項活動的開展。以達家莊為例,較為固定的活動場所在壹戶面積只有20平方米的居民家裏,演唱時,樂器和演唱者占據壹定空間,聽眾只能坐在炕上、蹲在地上和門外。為了使這門具有蘭州地方特色的中華古老藝術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文化力量,擬於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對安寧區蘭州鼓子進行保護:
1、建立以專家、區政府、街道主管領導為組長的蘭州鼓子保護領導小組,經費列入區財政年度計劃,保護工作納入文化部門、街道、村委會的工作計劃。建立以文化戰略上“定向”、發展藍圖中“定位”、崗位幹部職責上“定責”、資金投入上“定額”,為主要內容的領導制度建設機制;
2、整理普查資料,建立完善鼓子藝人檔案,定期舉辦鼓子培訓班,從樂理開始,逐步深入進行教唱活動,尤其在現有的老藝人、新藝人中,強化保護意識,建立完善的人才傳承機制,並與所在地各大學音樂系建立聯系,註意在音樂系師生中發展新生力量;
3、整理曲目,並印刷成冊,聘請專家組織開展理論研究,保持蘭州鼓子的原生態,成立安寧區鼓子協會,舉辦鼓子專題演唱會,為藝人創造機會更多地參加各種適宜的文藝演出活動;
4、由街道出面,為鼓子藝人協調解決較為固定和適合的演出場所。
六.曲藝現狀
在21世紀現代流行藝術幾乎壹統天下的今天,蘭州鼓子這門古老的藝術之所以還可以在安寧區傳承下來,這與安寧的歷史文化傳統有關,蘭州民風淳樸,自古便有器樂為伴、自耕育人的習俗。當下蘭州鼓子愛好者們,仍然利用冬閑、農閑、雨天,和節假日,在家庭、田間地頭、婚喪嫁娶現場,進行演唱活動,自娛自樂,樂人育人。以前,鼓子藝人也在茶社展示技藝,相互切磋、交流,當下,為將這門藝術傳承下去,滿足聽眾們的欣賞要求,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也為鼓子藝人創造了許多登臺演唱的機會,如壹年壹度的桃花會,街道及村社的各種慶典活動,送文化下鄉活動,等等。街道文化站為了激勵藝人們的演唱積極性,還提供了錄音條件。為了將鼓子藝術發揚光大,藝人們還參與了省內外有關部門組織的演出活動,主要有:
1983年,參加美籍華人趙如蘭教授在蘭州大學主辦的“蘭州鼓子”演唱會,同年,參加甘肅省廣播電臺為期3天的專題錄音;
2004年,參加西北師範大學敦煌藝術研究院舉辦的“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民間音樂蘭州鼓子專題演唱;
2005年,參加西北師範大學敦煌藝術研究院舉辦的與臺灣音樂家觀摩的蘭州鼓子專場演唱會;
2006年,赴北京參加中國音樂學院“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資料庫”蘭州鼓子專題演唱會;
2006年,參加西北師範大學敦煌藝術學院主辦的亞太地區民間音樂蘭州鼓子演唱會;
2006年,參加蘭州市群藝館、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的黃河風情周蘭州鼓子演唱會。
為保護這壹傳統藝術形式,從2002年開始對蘭州鼓子的搜集、整理。鼓子的傳統曲牌約100多種,鼓子詞約1000多個段子。但這些詞曲隨著時間的推移,基本沒有留下太多書面的東西。通過訪問健在的民間藝人及鼓子的愛好者,收集到了部分蘭州鼓子的原始油印樣本、愛好者手抄本及名家創作的唱段。經過篩選整理編輯之後,最終形成了《蘭州鼓子詞曲選》,其中選入鼓子詞83首,按題材來源及內容分類,有“名著名段”22首;“金戈鐵馬”15首;“古風遺韻”11首;“仁孝祈頌”9首;“癡情紅顏”14首;“青樓泣怨”4首;“古曲新篇”11首。另還選入鼓子曲譜及新作詞曲9首。
七.傳承意義
蘭州鼓子又名蘭州曲子、蘭州鼓子詞。是流行於蘭州地區的壹種民間曲藝形式,中國曲藝的古老曲種之壹。蘭州鼓子以其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流傳在蘭州的各縣區,活躍在城鄉的家庭院落、茶館酒肆,深深地植根於這片古老的黃土地上。其音樂旋律古樸典雅,悠揚動聽,內含豐富,回味無窮。音樂系統完整不零散,形式不落俗套,堪稱民間文藝壹顆璀璨明珠。其中蘊涵著歷代民間藝人的智慧和心血,凝聚著無數長期藝人積累的藝術結晶。研究蘭州鼓子的藝術特色與發展歷史對於保護和開發古絲綢之路音樂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繼承和發揚這壹寶貴的民間文化遺產,是每壹個蘭州人的神聖職責。
相關推薦:
甘肅文化習俗知識大全帶妳走進敦煌文化聽隴劇看甘肅花兒識甘肅文化
敦煌有哪些文化價值敦煌的歷史和文化概述
大地灣文化的特征有哪些大地灣文化的歷史及特點概述
伏羲文化起源於什麽時候伏羲文化的文化源頭文化貢獻概述
隴東皮影有哪些藝術特征隴東皮影特征及傳承保護概述
甘肅花兒藝術特點甘肅花兒歷史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