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壹個關於中華民族傳統美的故事?

壹個關於中華民族傳統美的故事?

1,孔融李讓

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壹起吃梨。孔融總是吃小的。壹個大人問他為什麽這麽做。他回答說:“我年紀小,吃得少,應該拿個小的。”“因為孔融如此聰明睿智,從小就知道這個道理,宗族親戚都以為他是巫師。

2.子道路負儀表

當魯茲家很窮的時候,他吃粗茶淡飯,從壹百英裏外給他的父母送米。後來他用“負米、負米、百裏”來表示贍養父母或為父母求米。

3.挖墻偷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裏沒有蠟燭。隔壁有蠟燭,但是光線照不到他家。因此,匡衡在墻上挖了壹個洞來吸引鄰居的光線,讓它照在書上閱讀。縣城有壹大家子,不太識字,但家裏有錢,有很多書。

匡衡以雇員的身份去了他家,但他不想要報酬。主人很驚訝,問他為什麽。他說:“我希望讀完寄宿家庭所有的書。”聽到這裏,大師深深地嘆了口氣,於是他借給匡衡壹本書(幫匡衡看這本書)。所以匡衡成為壹代大學者。

4.林則徐禁止吸煙

林則徐是晚清著名的民族英雄。在擔任湖廣總督期間,由於清政府的腐敗,英國強盜將壹種叫鴉片的毒品走私到中國,毒害中國人民。

林則徐很著急處理這壹切。他多次給皇帝寫信,陳述鴉片的危害。道光理解了林則徐的建議,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負責禁煙事宜。

1839年3月,林則徐來到廣州,禁煙運動迅速展開。6月3日,繳獲的鴉片全部扔進煙池。壹瞬間,所有的鴉片都被銷毀了。林則徐為國家和民族做了壹件大好事。虎門剿滅鴉片的壯舉,沈重打擊了英國侵略者,揭開了中國人民反帝鬥爭的第壹頁。

中國傳統美德故事-謙遜有禮

壹個七歲的老師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周遊世界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壹天,他們開車去晉國。壹個孩子在馬路中間玩碎石瓦,擋住了他們的路。孔子說:“妳不應該在路中間玩,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著地上說:“老大爺,妳看這是什麽?“第壹眼,孔子看到的是壹座用碎石磚砌成的城市。

孩子又說:“妳說是城市給汽車讓路還是汽車給城市讓路?”孔子很疑惑。孔子覺得這個男孩很有禮貌,就問:“妳叫什麽名字?妳多大了?”孩子說:“我叫項橐,今年7歲!”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七歲時就懂禮貌了。他可以做我的老師!”

中國傳統美德故事——尊老愛幼

魯茲借大米

魯茲是春秋末期魯國人。他在孔子弟子中以政事聞名。尤其以勇敢著稱。然而,在魯茲小的時候,家裏很窮,多年來靠吃粗糧和野菜為生。

有壹次,我年邁的父母想吃米飯,但是家裏沒有米飯。我該怎麽辦?魯茲想,如果他翻過幾座大山,從親戚那裏借些大米,難道他不能滿足父母的要求嗎?

結果小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裏地,從親戚家還回來壹小袋大米。看到父母吃到了美味的米飯,魯茲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稱贊魯茲是個勇敢孝順的孩子。

擴展數據:

中國是文明古國,也是禮儀之邦。它重視美德和禮儀,在世界上壹直享有很高的聲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壹直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思想基礎,壹直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口頭傳承到文字記載,內容博大精深。但總結起來,“仁、義、禮、智、信”五行是歷史典籍中明確界定的,歷代基本形成的主要內容。

當然,傳統道德中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這五行中,或者是這五行的延伸、豐富或發展。

“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古代儒家提出並總結的最重要的五大道德要求。據文字記載,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距離口頭傳播要早得多。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隨著社會的演進和文明的進步,逐漸得到明確、規範、升華、豐富和發展。

是漢代的董仲舒把“仁義禮智信”這五種道德要素整合起來,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和規範。他說“仁、禮、智、信,五常之道”要在天下實行,以此來教育民眾,改變民間陋習,形成良好的民風。文中的“友誼”就是“義”。

《韓棟中書列傳·史》中寫道“壹個人要仁厚、友善、謙恭、睿智,五常之道要由君王來培養。王者修蠍,所以受天道影響,享鬼神之靈。德施於黨外,延及全體學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明確提出“仁、義、禮、智、信”,即“道德五要素”。

但是,如果壹個人只知道禮貌的形式,而沒有謙遜之心,那麽他就不會真正懂得禮貌。謙遜也是謙虛平等的表現,是禮貌的重要內涵。謙遜有禮蘊含著我們祖先在自然文化中的驕傲,這是中國人成為中國人的根本特征之壹。

  • 上一篇:傳統與現代動畫敘事作品
  • 下一篇:4月27日0時起唐山曹妃甸解除區域封控管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