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等職業學校德育現狀
(壹)抽象空洞的教學內容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
作為德育的主渠道,
德育的教學內容必須與國家的大政方針相壹致,所有的德育教材基本上都是國家大政方針的集合。德育教材過於註重思想性,忽視了給學生提供能產生真實感受和體驗的素材。抽象空洞的理論內容使學生提不起興趣,不願投入學習,德育課堂教學效果得不到保證。
(二)教師的強制灌輸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德育內容是固定的,很多老師還是註重灌輸式教學,照本宣科。課堂教學基本只有單向灌輸的壹種模式,缺乏交流和討論。即使有討論,也是為了得出既定的道德結論,讓學生根本不願意參與,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在老師的強制灌輸下,對其不感興趣的學生更加厭煩,於是要麽“玩手機”,要麽“睡覺”。
(三)課堂的不平等地位使得學生排斥道德教育。
現代新教育理念倡導在課堂上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但實際上,在德育課堂上,往往是老師唱獨角戲,學生沒有表達情感的渠道。傳統的教育模式只關註老師是否講解了知識,而沒有把學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允許學生有不同意見,嚴重缺乏人文關懷。傳統的德育模式往往更多地關註學生的整齊劃壹,把他們驅入預先設計好的框架中,而未能關註學生的個性特征,深入學生的靈魂,觸動他們心靈的琴弦。課堂地位的嚴重不平等,讓學生在課堂上飛來飛去,甚至有少數學生看到德育課就逃。
第二,正視學生之間的差距,重塑積極的德育理念
(壹)修正認知,中職生的認識要“精”。
“脫俗”就是脫離通常對中職生的理解,用欣賞的眼光去關註他們。說到中職生,我總覺得他們叛逆,習氣不好,愛打架,不好管。而這樣的“帽子”扣在中職生頭上,更容易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自暴自棄。摘掉帽子,給他們更多的尊重,是德育的首要任務。明確壹點,“學習成績低不代表素質低”。中職生是中考的失敗者,但不是人生的“失敗者”。他們進入中等職業學校,也是人生新的開始。他們可能壹時不願意學習,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想追求新的知識。他們也各有特長,動手能力強。其實他們也有夢想,希望練就壹技之長來回報家人。對中職生的“精”的認識,就是重新認識他們,即給予學生人格上的認同,發自內心的理解他們,幫助他們,教育他們。
(二)主動教學,教師無權選擇學生。
有的班主任常說:“如果我們班沒有這個學生,這個班就是好班了。”。或者找到學校的職能部門,問“這個學生能不能調走,真的失控了。”聽到這些話,我覺得真正需要反思的應該是老師。學生是受教育的,老師有責任和義務去教育和雕琢他們。教育不是成功地培養所謂的好學生,而是正確地規範和引導學生的行為,增強學生的生存和發展能力。作為班主任,我們應該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我們常說“教中有法,教中無法,得法重要”。如何體現教師的能力,關鍵在於“因材施教”。班主任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讓學生守住道德、規則、法律的底線,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尤其是對中職生。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內容。所以老師沒有選擇學生的權利,有選擇怎麽教的權利。
(三)潛移默化,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影響學生。
教師的責任在於他們的言行。對於受教育者來說,教師的思想、情感、行為對學生的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面對的會是壹個經常抱怨批評的老師或者是壹個整天面無表情的老師,他們的思想會變得批判和消極,學生會顯得冷漠。在這種負能量的影響下,學生如何形成健全的人格?
老師要充滿陽光和正能量。尤其是整天面對學生的班主任,即使心情不好,面對學生也要面帶微笑。教師要時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用陽光的心啟迪學生。
(四)追根溯源,搭建師生之間的橋梁。
教育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愛學生是最好的教育。但是,當班主任在努力關心和愛護學生的時候,班主任有沒有考慮到,學生能體會到他們的關心嗎?我能接受我對妳的愛嗎?有個調查,問老師愛不愛學生,90%回答“愛學生”。當被問及愛學生的老師教的學生時,只有10%的人回答“愛!”可見老師的愛並沒有傳遞給學生,老師的愛也沒有進入學生的心裏。
第三,加強師生互動,提高德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為了實現真正的互動,德育教師必須把自己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課堂教學管理中給予學生盡可能自由、開放的空間。把學生當成有獨立人格和獨立思想的個體,給學生質疑老師的機會,給學生打破常規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