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我國的傳統文化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本國人的不重視,外來文化的入侵,使我們困惑於該怎樣傳承和發揚我們的文化?是讓傳統文化繼續保有它的本來模樣還是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融入流行?越來越值得我們思考。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看到,壹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能夠得以傳承和發揚,必須具備其自身的包容性。我們今天很多輝煌燦爛的文化,同樣來源於往日對外來文化的包容,吸取和發揚。
正是有了對古印度佛教文化的吸取,才有了佛教文化在我國長達千年的深遠影響。西天取經的故事,正是不斷探尋,吸取外來文化的最好例子。
在清朝末期,正是由於清政府對外來文化的盲目排他,閉關鎖國,使得在世界曾引領了幾千年文明的中國迅速落後於西方國家,慘遭列強蹂躪,帶來了永遠也無法磨滅的傷。壹個國家的發展尚且依賴與緊跟時代的步伐,更何況我們的國家?
然而今天,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哈韓壹族成為壹個龐大的團體;情人節火紅的玫瑰代替了七夕的浪漫與唯美;聖誕節人們的狂歡代替了春節即將到來的喜悅,當面對這些,我們的傳統文化還能被多少人銘記與傳承?越來越多的人記不起那些千古傳唱的名篇名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逐搖滾的熱鬧而將二胡那孱弱的弦音拋於身後,我們的傳統文化,要怎樣傳承與發揚?
是的,我國正面臨著嚴重的文化缺失,人們開始對孔孟之道嗤之以鼻,當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追尋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時,當越來越多的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建起時,我們的國民,卻開始將過去爛熟於心的唐詩淡忘。
然而,我們應該看到的,不僅僅只是國民對於傳統文化的漠視,同樣也應該看到,這種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缺失同樣有著我們的文化的自身原因。誠然,我們擁有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我們擁有博大精深的儒學內涵,可是我們是否有看到,當學生在課堂上學著生澀繞口的古文時,是何等地無奈與痛苦。我們是否有看到,當越來越多的人壹邊被灌以儒學的中庸思想而壹邊面對著競爭激烈的社會時,是何等的仿徨與無奈。我們是否看到,當電腦技術飛速發展,手握毛筆苦練的人,又是何等地迷惑。
我們的文化,不是不具備傳承下去的內涵。然而,時代在變,人們的價值觀在變,人們身邊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也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自古以來,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就約束著人們不斷進化,以適應物種的發展。自然界尚且如此,如若我們的傳統文化不加以更新和進化,也將無法適應於社會的需要,最終被湮沒在歷史的風塵中。
當女子十二樂坊迅速唱響在大江南北,我們被她們的唯美表現所深深打動。更驚異於她們敢於打破傳統,將古代樂器與現代元素相結合的勇氣。古代樂器不是不能夠被人們所接受,只是在快節奏的今天,還有多少吳儂軟語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被人們所全心接受呢?從她們能夠迅速唱響大江南北的,我們可以看出,傳統文化要能夠得以傳承和發揚,不能壹味地停留在過去標準之上。女子十二樂坊的創舉,將流行曲目融入了古代中國樂器的演奏中去,既很好地傳承了傳統文化,又使得傳統文化註入新的活力,被廣大民眾所喜愛。
女子十二樂坊的唱響,源於日本。這不禁又給我們帶來壹些思考?日本自古以來就是壹個包容的民族,從中國的文字到中國悠久的佛教文化。它都對其進行吸取和再創,創造出了屬於本民族的文化。從昔日壹個貧窮的小島國到今日居於世界前列的經濟大國,我們不得不為其民族強大的精神力量所折服。在這裏,我們不對該民族的其它做法作出過多的評價,然而它對於文化的吸取與融合,沒有使其丟失本民族的信仰,反而,這是壹個能夠銘記歷史,這是壹個有著高復原力的民族。
所以,我們的民族要想得到長足的發展,我們的文化和民族精神要想得以繼續傳承和發揚,求變與包容是必不可少的。也許會有人這樣問道:“如若對流行元素加以吸取並整合於傳統文化中,是不是會將我們擁有的文化變得面目全非?”答案是否定的,正是因為有了不斷融入新元素的思想,我國的詩歌文化才從唐詩到宋詞再到元曲,得以壹次次地提高和升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史,就是壹個傳統文化不斷整合其所處時代的潮流精髓的過程。今日的傳統文化,就是昨日的流行。
變,意味著對我們的傳統文化進行整合,去除壹些對於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沒有幫助的糟粕,加強對優秀文化的宣傳與提升,同時吸取流行元素之所長,將流行元素融於我們的文化。才能讓其更好地發展。
當然,所謂的繼承和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要融入壹定的流行因素,並不意味著盲目地接納外來文化的侵襲,而不對其加以選擇和幹涉。這裏所強調的變,是在原有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流行元素進行吸取和整合,以讓我們的傳統文化註入新的活力,更好地適應時代潮流的發展,更好地為人們所吸取和接納。這種變,不能夠破壞我們的傳統文化原有的精神內涵。如若所謂的流行元素對我們文化和國民意識起到了壹定的破壞作用,我們應該毫不猶豫地去抵制它。
當傳統遇上流行,文化和思想的碰撞在所難免。當我們以壹顆包容和接納的心來看待這種文化的碰撞,當我們用發現和睿智的眼光來審視我們的文化,去粗取精,選取適應其發展的道路。那麽我們的傳統文化,將能夠得以源遠流長,我們的民族精神,將能夠以其強大的力量指引我們的國家不斷向前發展。